卷之六 陽明下編 少陽陽明證治第十三

關燈
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實。

    大便難是也。

     此言少陽入陽明之由也。

    少陽陽明之證。

    有陽明之經邪傳入少陽者。

    有少陽之經邪歸入陽明胃腑者。

     皆可稱少陽陽明。

    雖兩經之兼證。

    然論中已有明訓曰。

    傷寒中風。

    有柴胡證。

    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

     又申之以禁例曰。

    少陽不可發汗。

    不可吐下。

    若此。

    則凡見少陽一症。

    汗吐下三法。

    皆在所禁矣。

    若以少陽證而發其汗。

    且利其小便。

    令胃中之津液幹燥而煩。

    是少陽之邪。

    并歸于胃。

    故曰燥煩實。

    實則大便難也。

    蓋以少陽膽經。

    内藏精汁。

    不出不納。

    無本經裡證。

    既不内入三陰。

    故複歸陽明中土而大便難。

     既歸陽明。

    則邪氣已離少陽。

    而汗下之禁已弛。

    其治當與太陽陽明之脾約不遠矣。

    仲景雖不言治法。

     而但曰胃中燥煩實。

    大便難。

    則是與前太陽陽明之亡津液。

    胃中幹燥。

    大便難之證無異。

    其和胃之法。

     從可推矣。

     服柴胡湯已。

    渴者。

    屬陽明也。

    以法治之。

     此亦邪自少陽入陽明也。

    服柴胡湯者。

    邪在少陽故也。

    無論他經傳入。

    或本經自感。

    但見少陽證。

     即當用之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

    無他法也。

    服已而渴。

    非複少陽證之或渴或不渴矣。

    夫少陽之渴。

    熱猶在經而未入裡。

     故雖渴不甚。

    但以小柴胡加栝蒌根治之而已。

    至服湯之後。

    當邪解而渴止矣。

    乃服已而渴。

    知邪已入胃。

     胃中津液枯燥。

    即前渴欲飲水之渴。

    故曰屬陽明也。

    但雲以法治之而不言法者。

    蓋法無定法也。

    倘雖屬陽明。

    而少陽證尚有未罷。

    猶未可輕犯少陽之禁。

    若竟歸陽明。

    即當以治陽明法治之。

    不必更拘少陽法也。

    邪熱既以歸胃。

    當審其虛實而治之可也。

    假令無形之熱邪在胃。

    爍其津液。

    則有白虎湯之法以解之。

    若津竭胃虛。

    又有白虎加人參之法以救之。

    若有形之實邪。

    則有小承氣及調胃承氣湯和胃之法。

     若大實滿而潮熱谵語。

    大便硬者。

    則有大承氣攻下之法。

    若胃氣已實而身熱未除者。

    則有大柴胡湯兩解之法。

    若此之類。

    機變無窮。

    當随時應變。

    因證便宜耳。

    豈有一定之法可立。

    又豈因久遠遺亡之所緻哉。

     辨誤夫邪之入少陽也。

    或從太陽與陽明傳來。

    或本經自受。

    蓋太陽主外而居表。

    邪氣由此假途而入。

     在所不免。

    然未必一定從陽明傳入也。

    雖雲太陽總營衛而主第一層。

    陽明主肌肉而為第二層。

    少陽主軀殼之裡而為第三層。

    而其經脈。

    則太陽之脈行身之背。

    陽明之脈行身之前。

    少陽之脈行身之側。

    雖各有支别。

    行度而不亂。

    然其交互盤錯。

    則有不能必相離異者。

    故其受邪必不能按次循序。

    先後不紊。

     若雲必由太陽而傳陽明。

    陽明而傳少陽。

    挨次輪傳。

    則太少有所間隔。

    何謂兩陽合明乎。

    且合病并病條中。

     不當有太少合并之病矣。

    更曷為有柴胡桂枝湯之太少兩解。

    及柴胡桂枝幹姜湯乎。

    注家謂風寒皆從陽明而傳少陽。

    此又雲少陽重轉陽明。

    則邪還陽明。

    豈知陽明傳少陽者。

    乃在表之經邪也。

    故謂之傳經。

     少陽屬陽明者。

    乃入胃之腑邪也。

    為自經入裡。

    非惟三陽之邪自經歸裡。

    皆必入胃。

    胃實而後可下。

    即三陰證中如太陰症之腹滿時痛至大實痛者。

    即以桂枝大黃湯主之。

    及腐穢當去之類。

    又如少陰症中之承氣湯急下三條。

    厥陰證中之下利谵語。

    有燥屎者以小承氣湯。

    皆邪氣入胃。

     所謂陽明中土。

    萬物所歸。

    無所複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