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陽明篇綱領 陽明受病原始

關燈
實而大便難。

    此名陽明病也。

    不曰不大便有燥屎。

    而曰不更衣大便難者。

    緩詞也。

    言此不過無津液而大便難。

    非若正陽陽明之熱邪實于胃。

    有燥屎而谵語潮熱不大便也。

    故一以小承氣和之。

    一以大承氣攻下之也。

    不大便則絕不能大便。

    今曰大便難。

    則猶欲大便而但覺難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

    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也。

     言寒邪初入太陽。

    因邪氣在表而發其汗。

    汗多固嫌于太過。

    然汗少亦為不及。

    不及則汗不徹而留邪内入。

     由太陽轉屬陽明矣。

    此示人以太陽傳入陽明之故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

    其人然微汗出也。

     轉者。

    以此轉屬于彼。

    即傳經之謂也。

    系。

    連屬也。

    然。

    然微汗潤濕之貌。

    言以無汗之傷寒。

     才入陽明。

    即然微汗而現陽明經證矣。

    此示人以驗邪入陽明之候也。

     傷寒發熱無汗。

    嘔不能食。

    而反汗出然者。

    是轉屬陽明也。

     寒邪在表。

    則發熱無汗。

    寒邪在胸。

    則嘔不能食。

    皆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

    以無汗之傷寒。

    而反汗出然者。

     是太陽之經邪。

    失治而轉屬陽明。

    以陽明病法多汗。

    故反然汗出也。

     陽明病。

    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

     此概言陽明病欲解之愈時也。

    陽明者。

    兩陽合明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

    願聞陰陽之有三也何謂。

    岐伯曰。

     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

    陽明何謂也。

    曰。

    兩陽合明也。

    曰。

    厥陰何謂也。

    曰。

    兩陰交盡也。

    天元紀大論雲。

     帝曰。

    何謂氣有多少。

    鬼臾區曰。

    陰陽之氣。

    各有多少。

    故曰。

    三陰三陽也。

    以愚意測之。

    庖犧氏之作易也。

     陰陽各一太少耳。

    惟人身之經脈有三。

    故帝亦不知而有此問也。

    其所以謂之多少異用者。

    蓋以少為陰陽之初生。

     故謂之少。

    太為陰陽之盛極。

    故謂之多。

    少則其氣必盈。

    陰盈則陽必虧。

    陽盈則陰必虧。

    故其用異。

    太則其氣必虧。

     陰虧則陽必盈。

    陽虧則陰必盈。

    故其用亦異也。

    是故陽明者。

    太少兩陽合明之盈氣。

    厥陰者。

    太少兩陰交盡之盈氣也。

    若以經脈言之。

    陰陽離合論雲。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太陰之前。

    名曰陽明。

    厥陰之表。

    名曰少陽。

     蓋以三陽居三陰之上而在外。

    陽明又在二陽之間。

    居身之前。

    其太少之氣。

    各有多少。

    至陽明兩陽并合而為盛陽。

     故曰陽明。

    又雲。

    中則為陰。

    其沖在下。

    名曰太陰。

    太陰之後。

    名曰少陰。

    少陰之前。

    名曰厥陰。

    三陰居三陽之下而在内。

    厥陰又在二陰之中。

    居身之下。

    其太少之氣。

    亦各有多少。

    至厥陰兩陰交盡而為至陰。

    故曰厥陰。

     靈樞陰陽系日月篇雲。

    足之十二經。

    應十二月。

    合之于脈。

    則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以上半年為三陽之所屬。

    而陽明又居于太陽少陽之中。

    故曰兩陽合明也。

    又曰戌者九月。

    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十月。

    主左足之厥陰。

    為兩陰之盡。

    以下半年為三陰之所屬。

     而厥陰又居于太陰少陰之間。

    故曰兩陰交盡。

    而仲景以從申至戌為陽明之旺時者。

    是不以經脈言。

    而以陽氣之生旺言也。

    夫寅卯為陽氣初出而發生。

    故為少陽。

    巳午為陽氣盛長而暢達。

    故為太陽。

    至申酉而陰已長成。

    收氣雖至。

    正陽極之時。

    如初秋之收氣已至。

    而炎暑未除。

    熱氣猶盛。

    此正太少兩陽之所歸。

    故胃雖六月之未土。

    而大腸又兼謂之陽明燥金也。

    至戌而為陰盛剝陽之時。

    一日之氣亦同。

    故其氣不能更旺于戌。

    故曰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