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溫病風溫痙濕 溫病風溫證治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王叔和雲。
傷寒所緻太陽濕三種。
宜應别論。
以為與傷寒相似。
故此見之。
濕三種。
既非傷寒中風。
自應别論。
然仍屬太陽。
當附于太陽篇後。
但叔和發語即曰傷寒所緻。
此四字已欠明白。
夫病本太陽經中風傷寒之變。
或可雲傷寒所緻。
若濕乃外感雨露地氣水濕之邪。
雖非寒邪之可比。
以氣屬寒濕之邪。
猶可雲傷寒所緻。
則為夏令暑邪之所感。
即内經熱論篇所謂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是也。
豈可亦以為傷寒所緻乎。
然亦毋怪其有是說也。
叔和若明内經冬傷于寒之旨。
而曰傷寒所緻則可。
若不明内經冬傷于寒之義。
但以仲景論中寒傷營之傷寒二字。
指曰傷寒所緻則不可。
何也。
仲景之所謂傷寒。
以風寒暑濕之外邪所傷。
故曰傷寒。
内經之冬傷于寒則不然。
蓋以天地四時之冬令。
比人身之腎為冬髒。
奈何不解經旨。
妄以内經冬傷于寒句。
竟作傷寒二字解之。
不知内經之冬傷于寒。
寒乃北方坎水。
玄冥司藏之正氣。
為三冬伏蟄閉藏陽氣之胞胎。
必閉之堅固。
藏之缜密。
待陽氣完足。
至春而透地。
出自東震而為長子。
雷出地奮。
布其少陽之生氣。
而後發生萬物。
故冬藏之氣。
在易則為潛龍勿用。
而為龍蛇之蟄。
在詩則塞向戶。
婦子入室之時。
在禮則曰天地不通。
閉塞而成冬。
土事毋作。
慎毋發蓋。
以固而閉。
地氣沮洩。
是謂發天地之房。
諸蟄皆死。
民必疾疫。
在天地則為三冬。
乃一陽初複之候。
在人則為兩腎。
兩腎者。
人身之冬髒。
兩腎之中。
為真陽伏蟄閉藏之處。
所以冬令之寒水受傷。
藏陽不密。
不惟水不能生木。
而使春令少陽之生氣衰微。
人身之真陽損洩。
則透發三焦之少陽不布。
緻衛外之陽氣不密。
腠理疏張。
不能捍禦外邪。
所以冬令之寒邪入之。
則為傷寒。
春令之風邪中之。
則為中風。
春盡氣暖之時。
溫邪襲之而為溫病。
春夏之交。
風邪溫氣并至。
感之而為風溫。
至盛暑流行。
夏令暑熱之邪犯之。
則為暑病。
霧露雨水。
地氣汗液之邪着之。
即為濕病。
故素問陰陽應象論雲。
冬傷于寒。
春必溫病。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秋傷于濕。
冬生咳嗽。
蓋四時五行之氣。
遞相生旺。
則邪不能犯。
若一氣受傷而無生息之功。
則後令氣衰而必病矣。
義詳陰陽應象論注中。
此不具載。
然陰陽應象論中。
但有春溫而無夏暑。
故又于熱論篇尾補出雲。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即此觀之。
後人之以冬傷于寒句。
誤認為傷寒者。
皆惑于凡病傷寒而成溫之一語也。
豈知上古立言者。
已于前卷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論中。
先疏明其義矣。
至熱論篇中。
但約而言之。
故略而不詳也。
不意後人不理前說。
但認定此句。
拟議揣度。
勉強立言。
以緻失其真旨。
且又于病字上着疑。
不知傷寒固當稱病。
而冬傷于寒。
尤為病之内因。
乃病之根柢也。
總之根氣一傷。
凡遇外邪皆可成病。
但随其時令之或風或寒或溫或暑或濕耳。
非預有蘊蓄之邪。
待時而變也。
蓋因根本先虛。
猶開門揖盜。
凡盜皆可入。
更無他說也。
迨仲景氏出。
而盡推風寒溫暑之證。
羅列其正病變病之條。
精處其立法立方之治。
而總名之曰傷寒論。
然但名之曰傷寒論。
而不曰中風溫暑論者。
蓋以風寒溫暑濕邪。
皆時令之客氣。
外入之邪耳。
唯經文冬傷于寒。
為四
傷寒所緻太陽濕三種。
宜應别論。
以為與傷寒相似。
故此見之。
濕三種。
既非傷寒中風。
自應别論。
然仍屬太陽。
當附于太陽篇後。
但叔和發語即曰傷寒所緻。
此四字已欠明白。
夫病本太陽經中風傷寒之變。
或可雲傷寒所緻。
若濕乃外感雨露地氣水濕之邪。
雖非寒邪之可比。
以氣屬寒濕之邪。
猶可雲傷寒所緻。
則為夏令暑邪之所感。
即内經熱論篇所謂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是也。
豈可亦以為傷寒所緻乎。
然亦毋怪其有是說也。
叔和若明内經冬傷于寒之旨。
而曰傷寒所緻則可。
若不明内經冬傷于寒之義。
但以仲景論中寒傷營之傷寒二字。
指曰傷寒所緻則不可。
何也。
仲景之所謂傷寒。
以風寒暑濕之外邪所傷。
故曰傷寒。
内經之冬傷于寒則不然。
蓋以天地四時之冬令。
比人身之腎為冬髒。
奈何不解經旨。
妄以内經冬傷于寒句。
竟作傷寒二字解之。
不知内經之冬傷于寒。
寒乃北方坎水。
玄冥司藏之正氣。
為三冬伏蟄閉藏陽氣之胞胎。
必閉之堅固。
藏之缜密。
待陽氣完足。
至春而透地。
出自東震而為長子。
雷出地奮。
布其少陽之生氣。
而後發生萬物。
故冬藏之氣。
在易則為潛龍勿用。
而為龍蛇之蟄。
在詩則塞向戶。
婦子入室之時。
在禮則曰天地不通。
閉塞而成冬。
土事毋作。
慎毋發蓋。
以固而閉。
地氣沮洩。
是謂發天地之房。
諸蟄皆死。
民必疾疫。
在天地則為三冬。
乃一陽初複之候。
在人則為兩腎。
兩腎者。
人身之冬髒。
兩腎之中。
為真陽伏蟄閉藏之處。
所以冬令之寒水受傷。
藏陽不密。
不惟水不能生木。
而使春令少陽之生氣衰微。
人身之真陽損洩。
則透發三焦之少陽不布。
緻衛外之陽氣不密。
腠理疏張。
不能捍禦外邪。
所以冬令之寒邪入之。
則為傷寒。
春令之風邪中之。
則為中風。
春盡氣暖之時。
溫邪襲之而為溫病。
春夏之交。
風邪溫氣并至。
感之而為風溫。
至盛暑流行。
夏令暑熱之邪犯之。
則為暑病。
霧露雨水。
地氣汗液之邪着之。
即為濕病。
故素問陰陽應象論雲。
冬傷于寒。
春必溫病。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秋傷于濕。
冬生咳嗽。
蓋四時五行之氣。
遞相生旺。
則邪不能犯。
若一氣受傷而無生息之功。
則後令氣衰而必病矣。
義詳陰陽應象論注中。
此不具載。
然陰陽應象論中。
但有春溫而無夏暑。
故又于熱論篇尾補出雲。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即此觀之。
後人之以冬傷于寒句。
誤認為傷寒者。
皆惑于凡病傷寒而成溫之一語也。
豈知上古立言者。
已于前卷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論中。
先疏明其義矣。
至熱論篇中。
但約而言之。
故略而不詳也。
不意後人不理前說。
但認定此句。
拟議揣度。
勉強立言。
以緻失其真旨。
且又于病字上着疑。
不知傷寒固當稱病。
而冬傷于寒。
尤為病之内因。
乃病之根柢也。
總之根氣一傷。
凡遇外邪皆可成病。
但随其時令之或風或寒或溫或暑或濕耳。
非預有蘊蓄之邪。
待時而變也。
蓋因根本先虛。
猶開門揖盜。
凡盜皆可入。
更無他說也。
迨仲景氏出。
而盡推風寒溫暑之證。
羅列其正病變病之條。
精處其立法立方之治。
而總名之曰傷寒論。
然但名之曰傷寒論。
而不曰中風溫暑論者。
蓋以風寒溫暑濕邪。
皆時令之客氣。
外入之邪耳。
唯經文冬傷于寒。
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