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太陽下編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白虎湯。
陽明胃熱之藥也。
本應在陽明篇中。
因太陽證罷。
即可傳入陽明。
故當在太陽三篇之末。
且白虎為溫暑主治之要藥。
亦當在治溫之青龍湯後。
所以編入太陽下編。
下文即附溫病風溫。
及濕諸證于後。
為承上啟下之次序雲。
傷寒脈浮滑。
此表有熱。
裡有寒。
白虎湯主之。
前風寒并感。
雖郁熱之甚而緻于煩躁者。
其邪猶在太陽之表。
故以麻黃石膏。
制為大青龍湯以汗洩涼解之。
其輕者則以桂枝越婢。
及麻黃桂枝各半湯解散之而已。
自此以下。
皆用白虎湯主之者。
所以辨脈浮而邪在太陽者。
不可與白虎湯。
若邪熱已傳陽明而入裡。
更察其無表證者。
即當以白虎湯之辛涼。
清其胃熱而潤其津液也。
但此條脈浮。
則風邪在裡。
不應即用白虎湯。
脈滑則實熱在裡。
又不應雲裡有寒矣。
而以白虎湯主之。
其義未詳。
恐有舛誤脫落。
未可知也。
今以白虎湯主之之義論之。
則下文所雲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
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
是白虎湯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
若雲傷寒表有熱。
固非所宜而曰裡有寒。
尤所當忌。
而仲景反以白虎湯主之。
何也。
以意推之。
恐是先受之寒邪。
已經入裡。
郁而為熱。
本屬寒因。
故曰裡有寒。
邪既入裡。
已入陽明。
發而為蒸蒸之熱。
其熱自内達外。
故曰表有熱。
合而言之。
實表裡皆熱。
若胃實而痛者。
為有形之邪。
當以承氣湯下之。
此但外邪入裡。
為無形之熱邪。
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
以解陽明胃腑之熱邪也。
然此條疑義。
因原文詞不達義。
理幻難知。
證治相反。
雖強解之。
終未知其然否也。
x白虎湯方x石膏(一斤研細)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白者。
西方之正色。
虎者。
西方秋金之陰獸也。
故為西方兌金之神。
乃天地清肅之收氣也。
然非必有是物也。
以其為西方清肅寒涼之氣。
故以為喻也。
夫陽氣發洩之極。
至盛夏而酷暑炎蒸。
其熱淫之氣。
靡所止極。
故有秋氣以收之。
而金風薦爽。
炎暑方收。
白帝司權。
天地以肅。
人身之邪氣。
郁蒸于肌表而不得發洩者。
以桂枝麻黃湯汗解之。
至于風寒郁熱之甚。
煩躁不得汗洩者。
以大青龍湯涼解之。
至邪氣在裡而胃熱郁蒸者。
方以白虎湯清解之也。
然非但為此而設也。
仲景實為夏至以後之暑病立一大柱也。
後人不知。
皆謂仲景但立麻黃桂枝以治風寒。
而遺溫暑之治。
緻後人即以麻黃桂枝混治溫暑。
遺害無窮。
又辄歎為不全之書。
何哉。
皆由不悟仲景立法之旨。
不曉麻黃為傷寒之大柱。
桂枝為中風之主劑。
青龍為溫病之提綱。
白虎乃暑病之主方。
而每恨以為殘缺不全者。
皆不知變通之故也。
豈知就此四柱而神明變化。
進退出入之。
則風寒溫暑之症。
無遺蘊矣。
石膏辛寒。
辛為金之味。
寒乃金之性也。
寒涼清肅。
故以為君。
知母辛苦性寒。
入足陽明手太陰。
瀉腎火而滋化源。
故以為佐。
甘草者。
緩其性也。
粳米者。
和中保胃氣也。
謂之白虎者。
猶虛嘯風生。
寒威凜冽。
使熱邪冰釋也。
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
其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所以申明太陽陽明表裡之辨。
而核其治法也。
脈浮。
風邪在表也。
發熱無汗。
寒邪亦在表也。
以風寒皆在表而不解。
則邪熱猶在太陽。
未入于裡。
當以解表為急。
猶未可以寒涼為治。
故曰不可與白虎湯。
恐其既不能解表。
而邪又未入于裡。
徒傷胃氣故也。
若渴欲飲水。
則知邪熱已入陽明之裡。
胃中之津液枯燥矣。
然猶必審其無表證者。
方以白虎湯解其煩熱。
又加人參以救其津液也。
然白虎一方。
但能除胃熱而不能治胃實。
倘舌苔黃黑燥裂。
脈實大而胃脘繞臍硬痛者。
仍當以承氣攻之也。
x白虎加人參湯方x于白虎湯方内。
加人參三兩。
餘根據白虎湯方法。
服桂枝湯。
大汗出
陽明胃熱之藥也。
本應在陽明篇中。
因太陽證罷。
即可傳入陽明。
故當在太陽三篇之末。
且白虎為溫暑主治之要藥。
亦當在治溫之青龍湯後。
所以編入太陽下編。
下文即附溫病風溫。
及濕諸證于後。
為承上啟下之次序雲。
傷寒脈浮滑。
此表有熱。
裡有寒。
白虎湯主之。
前風寒并感。
雖郁熱之甚而緻于煩躁者。
其邪猶在太陽之表。
故以麻黃石膏。
制為大青龍湯以汗洩涼解之。
其輕者則以桂枝越婢。
及麻黃桂枝各半湯解散之而已。
自此以下。
皆用白虎湯主之者。
所以辨脈浮而邪在太陽者。
不可與白虎湯。
若邪熱已傳陽明而入裡。
更察其無表證者。
即當以白虎湯之辛涼。
清其胃熱而潤其津液也。
但此條脈浮。
則風邪在裡。
不應即用白虎湯。
脈滑則實熱在裡。
又不應雲裡有寒矣。
而以白虎湯主之。
其義未詳。
恐有舛誤脫落。
未可知也。
今以白虎湯主之之義論之。
則下文所雲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
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
是白虎湯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
若雲傷寒表有熱。
固非所宜而曰裡有寒。
尤所當忌。
而仲景反以白虎湯主之。
何也。
以意推之。
恐是先受之寒邪。
已經入裡。
郁而為熱。
本屬寒因。
故曰裡有寒。
邪既入裡。
已入陽明。
發而為蒸蒸之熱。
其熱自内達外。
故曰表有熱。
合而言之。
實表裡皆熱。
若胃實而痛者。
為有形之邪。
當以承氣湯下之。
此但外邪入裡。
為無形之熱邪。
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
以解陽明胃腑之熱邪也。
然此條疑義。
因原文詞不達義。
理幻難知。
證治相反。
雖強解之。
終未知其然否也。
x白虎湯方x石膏(一斤研細)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白者。
西方之正色。
虎者。
西方秋金之陰獸也。
故為西方兌金之神。
乃天地清肅之收氣也。
然非必有是物也。
以其為西方清肅寒涼之氣。
故以為喻也。
夫陽氣發洩之極。
至盛夏而酷暑炎蒸。
其熱淫之氣。
靡所止極。
故有秋氣以收之。
而金風薦爽。
炎暑方收。
白帝司權。
天地以肅。
人身之邪氣。
郁蒸于肌表而不得發洩者。
以桂枝麻黃湯汗解之。
至于風寒郁熱之甚。
煩躁不得汗洩者。
以大青龍湯涼解之。
至邪氣在裡而胃熱郁蒸者。
方以白虎湯清解之也。
然非但為此而設也。
仲景實為夏至以後之暑病立一大柱也。
後人不知。
皆謂仲景但立麻黃桂枝以治風寒。
而遺溫暑之治。
緻後人即以麻黃桂枝混治溫暑。
遺害無窮。
又辄歎為不全之書。
何哉。
皆由不悟仲景立法之旨。
不曉麻黃為傷寒之大柱。
桂枝為中風之主劑。
青龍為溫病之提綱。
白虎乃暑病之主方。
而每恨以為殘缺不全者。
皆不知變通之故也。
豈知就此四柱而神明變化。
進退出入之。
則風寒溫暑之症。
無遺蘊矣。
石膏辛寒。
辛為金之味。
寒乃金之性也。
寒涼清肅。
故以為君。
知母辛苦性寒。
入足陽明手太陰。
瀉腎火而滋化源。
故以為佐。
甘草者。
緩其性也。
粳米者。
和中保胃氣也。
謂之白虎者。
猶虛嘯風生。
寒威凜冽。
使熱邪冰釋也。
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
其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所以申明太陽陽明表裡之辨。
而核其治法也。
脈浮。
風邪在表也。
發熱無汗。
寒邪亦在表也。
以風寒皆在表而不解。
則邪熱猶在太陽。
未入于裡。
當以解表為急。
猶未可以寒涼為治。
故曰不可與白虎湯。
恐其既不能解表。
而邪又未入于裡。
徒傷胃氣故也。
若渴欲飲水。
則知邪熱已入陽明之裡。
胃中之津液枯燥矣。
然猶必審其無表證者。
方以白虎湯解其煩熱。
又加人參以救其津液也。
然白虎一方。
但能除胃熱而不能治胃實。
倘舌苔黃黑燥裂。
脈實大而胃脘繞臍硬痛者。
仍當以承氣攻之也。
x白虎加人參湯方x于白虎湯方内。
加人參三兩。
餘根據白虎湯方法。
服桂枝湯。
大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