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心下痞證治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易曰。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其斯之謂欤。
太陽病。
外症未除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裡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解見上編誤下條中。
因是心下痞硬。
故附錄于此。
以便簡閱。
太陽病。
醫發汗。
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
心下痞。
表裡俱虛。
陰陽氣并竭。
無陽則陰獨。
複加燒針。
因胸煩面色青黃。
膚者難治。
今色微黃。
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中風。
已自頭項強痛。
發熱惡寒而汗出矣。
醫不知而發其汗。
發汗者。
非誤用麻黃湯。
即犯如水流漓之戒。
病遂不除而發熱惡寒。
醫又以為邪氣不解而複下之。
緻邪氣乘虛入裡而痞塞于心下。
因汗下兩誤。
而表裡俱虛矣。
誤汗則衛外之真陽已亡。
誤下則内守之真陰亦竭。
故曰陰陽氣并竭。
既曰陰陽氣并竭。
而又曰無陽則陰獨者。
何也。
前所謂并竭之陰陽。
乃人身之真氣也。
此所謂無陽者。
指胃中之陽氣空虛也。
陰獨者。
謂唯有陰邪痞塞于中也。
言誤下之後。
胃中陽氣空虛。
獨有陰氣痞塞也。
醫又不知而複燒針以逼其汗。
火氣外入而内攻。
虛陽浮散而欲絕。
故胸煩也。
陽氣既無。
陰邪獨盛。
所以青黃之色現于面也。
膚。
肌膚跳動也。
即前誤汗亡陽身動。
振振欲擗地之也。
膚肉動。
青黃之色并見。
陽氣敗竭。
死之象也。
素問五髒生成篇雲。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黃如枳黃者死。
故曰難治。
色微黃者。
不見陰寒敗死之青色。
但有微黃之色也。
生成篇又雲。
黃如蟹腹者生也。
靈樞終始篇雲。
陰受氣于五髒。
陽受氣于四末。
素問陽明脈解雲。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
今手足溫。
則知陽氣猶未敗亡。
溫經複陽之治。
尚可施也。
故曰易治。
太陽與少陽并病。
頭項強痛。
或眩冒。
時如結胸。
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一間。
肺俞肝俞。
慎不可發汗。
發汗則谵語。
脈弦五六日。
谵語不止。
當刺期門。
太陽少陽并病。
心下硬。
頸項強而眩者。
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以上二條。
解見并病條下。
因屬心下痞硬。
故亦重附于此。
陽明病。
心下硬滿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太陽病。
寸緩關浮尺弱。
其人發熱汗出。
複惡寒不嘔。
但心下痞者。
此以醫下之也。
其不下者。
病患不惡寒而渴者。
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
少少與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解見陽明篇中。
因亦屬心下痞硬。
附此以便尋覽。
傷寒吐下後發汗。
虛煩。
脈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硬。
脅下痛。
氣上沖咽喉。
眩冒。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此條當在少陽篇中。
因屬心下痞硬。
故亦附入此篇。
言傷寒既吐且下而後發其汗。
是汗下颠倒。
邪氣已陷。
内外俱虛。
元陽乏竭。
虛火上炎。
故作虛煩而脈甚微細也。
至八九日不治。
陰邪得以乘胃中陽氣之虛。
而痞硬于心下。
氣滞不得流行。
故旁引脅下而痛也。
氣上沖咽喉而眩冒者。
陽虛而陰氣上逆也。
靈樞經脈篇雲。
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其支者别銳。
下大迎。
合于少陽。
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故病者咽幹目眩。
胸脅苦滿。
脅下痞硬。
足厥陰之脈。
交出太陰之後。
過陰器。
抵少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肝膽受邪。
陰氣上逆。
故氣沖咽喉。
汗吐下後。
虛陽上浮。
所以目眩昏冒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開阖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
陷脈為。
此以陽氣散亡。
無以噓養經脈。
故惕然動。
如此陰盛陽虛之證。
雖或僥幸而不至危殆。
若經久不愈。
必至陽虛不治。
筋弛骨痿而成廢疾矣。
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
項不強。
寸脈微浮。
胸中痞硬。
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
此條既非中風。
亦非傷寒。
當在風寒并感。
及風溫例中。
因胸中痞硬。
故亦附此。
桂枝證者。
乃風邪在衛。
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者是也。
以如桂枝證之發熱汗出惡風。
而頭不痛。
項不強。
則知非中風證矣。
然但寸脈微浮。
寸脈者。
氣口脈也。
即脈要精微論之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亦即靈樞禁服篇所雲。
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之義也。
謂之上附上者。
古人論脈。
自下而上。
猶易卦之從下而上也。
蓋以天地之陽氣。
自下而上故也。
自尺以上曰附上。
附上者。
關脈也。
寸在關上。
故曰上附上也。
言寸口之外半以候肺。
内半以候胸中也。
浮主風邪在表。
浮脈雖微。
亦發熱汗出惡風也。
浮主上焦。
故邪在胸中也。
然既非中風之邪入裡。
而胸中痞硬。
上沖咽喉不得息者。
以胸中有寒邪故也。
胸有寒邪。
則陽氣不得宣通。
津液不能流貫。
緻成痞硬。
其氣不得下達。
所以逆沖咽喉而不得息也。
邪在上焦。
因勢利導。
應從上越。
當用内經高者因而越之之法。
故以瓜蒂散吐之。
使邪從上越。
則胸中氣自和平矣。
然論中吐證不一。
其吐法亦自不同。
如太陽中。
神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也。
宜吐之。
此亦吐胸中之寒邪水氣。
使陽氣通行也。
又如少陽病頭痛發寒熱。
脈緊不大。
是膈上有痰也。
宜吐之。
此胸膈有痰而吐之也。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此以宿食填塞而吐之也。
懊煩躁不得眠。
未經汗下者。
謂之實煩。
當吐之。
此外邪郁悶于胸中而吐之也。
病胸上諸實郁。
郁而痛不能食。
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
下利日十餘行。
寸口脈微弦者。
當吐之。
此胸中或痰或食。
或寒積。
或郁熱。
諸實邪在上。
濁氣痞塞。
則下焦清陽不升。
故日下利十餘行。
按之而有涎唾。
寸口脈弦。
尤知其實在上焦矣。
陰陽應象論雲。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所以即從上而越之。
實邪既去。
清陽得以升越。
所以利止也。
故李東垣曰。
難經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此飲食内傷。
填塞胸中。
食傷太陰。
風木生發之氣伏于下。
宜瓜蒂散吐之。
則木得舒暢。
天地交而萬物通矣。
至于時行疫疠。
疹溫邪。
初感而惡心欲嘔。
尤當探吐。
則邪氣上越而發洩矣。
但尺脈絕者。
及諸亡血家不宜用耳。
明理論雲。
栀子豉湯吐胸中虛煩客熱者也。
瓜蒂散吐胸中痰食宿寒者也。
由此觀之。
則凡諸有形無形之實邪在上而填郁胸膈者。
皆可吐。
非獨痰飲為然也。
此條寒邪在膈。
陽氣郁塞。
津液不流。
精微不運。
痰飲在所必有。
奈仲景止曰寒而不曰痰。
注家偏曰痰而不曰寒。
不知何所證據。
豈寒邪在胸。
不須吐邪。
又忽另立痰病一門。
我恐以虛靈變化之圓機。
改而為膠柱鼓瑟之死法矣。
惜哉。
x瓜蒂散方x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
各别搗篩。
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
易曰。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其斯之謂欤。
太陽病。
外症未除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裡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解見上編誤下條中。
因是心下痞硬。
故附錄于此。
以便簡閱。
太陽病。
醫發汗。
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
心下痞。
表裡俱虛。
陰陽氣并竭。
無陽則陰獨。
複加燒針。
因胸煩面色青黃。
膚者難治。
今色微黃。
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中風。
已自頭項強痛。
發熱惡寒而汗出矣。
醫不知而發其汗。
發汗者。
非誤用麻黃湯。
即犯如水流漓之戒。
病遂不除而發熱惡寒。
醫又以為邪氣不解而複下之。
緻邪氣乘虛入裡而痞塞于心下。
因汗下兩誤。
而表裡俱虛矣。
誤汗則衛外之真陽已亡。
誤下則内守之真陰亦竭。
故曰陰陽氣并竭。
既曰陰陽氣并竭。
而又曰無陽則陰獨者。
何也。
前所謂并竭之陰陽。
乃人身之真氣也。
此所謂無陽者。
指胃中之陽氣空虛也。
陰獨者。
謂唯有陰邪痞塞于中也。
言誤下之後。
胃中陽氣空虛。
獨有陰氣痞塞也。
醫又不知而複燒針以逼其汗。
火氣外入而内攻。
虛陽浮散而欲絕。
故胸煩也。
陽氣既無。
陰邪獨盛。
所以青黃之色現于面也。
膚。
肌膚跳動也。
即前誤汗亡陽身動。
振振欲擗地之也。
膚肉動。
青黃之色并見。
陽氣敗竭。
死之象也。
素問五髒生成篇雲。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黃如枳黃者死。
故曰難治。
色微黃者。
不見陰寒敗死之青色。
但有微黃之色也。
生成篇又雲。
黃如蟹腹者生也。
靈樞終始篇雲。
陰受氣于五髒。
陽受氣于四末。
素問陽明脈解雲。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
今手足溫。
則知陽氣猶未敗亡。
溫經複陽之治。
尚可施也。
故曰易治。
太陽與少陽并病。
頭項強痛。
或眩冒。
時如結胸。
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一間。
肺俞肝俞。
慎不可發汗。
發汗則谵語。
脈弦五六日。
谵語不止。
當刺期門。
太陽少陽并病。
心下硬。
頸項強而眩者。
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以上二條。
解見并病條下。
因屬心下痞硬。
故亦重附于此。
陽明病。
心下硬滿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太陽病。
寸緩關浮尺弱。
其人發熱汗出。
複惡寒不嘔。
但心下痞者。
此以醫下之也。
其不下者。
病患不惡寒而渴者。
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
少少與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解見陽明篇中。
因亦屬心下痞硬。
附此以便尋覽。
傷寒吐下後發汗。
虛煩。
脈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硬。
脅下痛。
氣上沖咽喉。
眩冒。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此條當在少陽篇中。
因屬心下痞硬。
故亦附入此篇。
言傷寒既吐且下而後發其汗。
是汗下颠倒。
邪氣已陷。
内外俱虛。
元陽乏竭。
虛火上炎。
故作虛煩而脈甚微細也。
至八九日不治。
陰邪得以乘胃中陽氣之虛。
而痞硬于心下。
氣滞不得流行。
故旁引脅下而痛也。
氣上沖咽喉而眩冒者。
陽虛而陰氣上逆也。
靈樞經脈篇雲。
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其支者别銳。
下大迎。
合于少陽。
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故病者咽幹目眩。
胸脅苦滿。
脅下痞硬。
足厥陰之脈。
交出太陰之後。
過陰器。
抵少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肝膽受邪。
陰氣上逆。
故氣沖咽喉。
汗吐下後。
虛陽上浮。
所以目眩昏冒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開阖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
陷脈為。
此以陽氣散亡。
無以噓養經脈。
故惕然動。
如此陰盛陽虛之證。
雖或僥幸而不至危殆。
若經久不愈。
必至陽虛不治。
筋弛骨痿而成廢疾矣。
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
項不強。
寸脈微浮。
胸中痞硬。
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
此條既非中風。
亦非傷寒。
當在風寒并感。
及風溫例中。
因胸中痞硬。
故亦附此。
桂枝證者。
乃風邪在衛。
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者是也。
以如桂枝證之發熱汗出惡風。
而頭不痛。
項不強。
則知非中風證矣。
然但寸脈微浮。
寸脈者。
氣口脈也。
即脈要精微論之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亦即靈樞禁服篇所雲。
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之義也。
謂之上附上者。
古人論脈。
自下而上。
猶易卦之從下而上也。
蓋以天地之陽氣。
自下而上故也。
自尺以上曰附上。
附上者。
關脈也。
寸在關上。
故曰上附上也。
言寸口之外半以候肺。
内半以候胸中也。
浮主風邪在表。
浮脈雖微。
亦發熱汗出惡風也。
浮主上焦。
故邪在胸中也。
然既非中風之邪入裡。
而胸中痞硬。
上沖咽喉不得息者。
以胸中有寒邪故也。
胸有寒邪。
則陽氣不得宣通。
津液不能流貫。
緻成痞硬。
其氣不得下達。
所以逆沖咽喉而不得息也。
邪在上焦。
因勢利導。
應從上越。
當用内經高者因而越之之法。
故以瓜蒂散吐之。
使邪從上越。
則胸中氣自和平矣。
然論中吐證不一。
其吐法亦自不同。
如太陽中。
神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也。
宜吐之。
此亦吐胸中之寒邪水氣。
使陽氣通行也。
又如少陽病頭痛發寒熱。
脈緊不大。
是膈上有痰也。
宜吐之。
此胸膈有痰而吐之也。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此以宿食填塞而吐之也。
懊煩躁不得眠。
未經汗下者。
謂之實煩。
當吐之。
此外邪郁悶于胸中而吐之也。
病胸上諸實郁。
郁而痛不能食。
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
下利日十餘行。
寸口脈微弦者。
當吐之。
此胸中或痰或食。
或寒積。
或郁熱。
諸實邪在上。
濁氣痞塞。
則下焦清陽不升。
故日下利十餘行。
按之而有涎唾。
寸口脈弦。
尤知其實在上焦矣。
陰陽應象論雲。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所以即從上而越之。
實邪既去。
清陽得以升越。
所以利止也。
故李東垣曰。
難經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此飲食内傷。
填塞胸中。
食傷太陰。
風木生發之氣伏于下。
宜瓜蒂散吐之。
則木得舒暢。
天地交而萬物通矣。
至于時行疫疠。
疹溫邪。
初感而惡心欲嘔。
尤當探吐。
則邪氣上越而發洩矣。
但尺脈絕者。
及諸亡血家不宜用耳。
明理論雲。
栀子豉湯吐胸中虛煩客熱者也。
瓜蒂散吐胸中痰食宿寒者也。
由此觀之。
則凡諸有形無形之實邪在上而填郁胸膈者。
皆可吐。
非獨痰飲為然也。
此條寒邪在膈。
陽氣郁塞。
津液不流。
精微不運。
痰飲在所必有。
奈仲景止曰寒而不曰痰。
注家偏曰痰而不曰寒。
不知何所證據。
豈寒邪在胸。
不須吐邪。
又忽另立痰病一門。
我恐以虛靈變化之圓機。
改而為膠柱鼓瑟之死法矣。
惜哉。
x瓜蒂散方x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
各别搗篩。
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