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道寶經卷之一

關燈
必欲長生,三一當明 思一至饑,一與之粗;思一至渴,一與之漿。

    至遲不疾,一安其室。

    能晦能豫,一乃不去。

    求之不已,登彼九室。

     天能守一,覆而不舉;地能守一,靜而能處 嶽能守一,不避寒暑。

    晦能守一,流而不還。

    人能守一,叉得升仙。

     衛戒将軍 二十四大神以相衛護。

     柏成欽生請問雲房之道、三真之訣 玉皇白二清者,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始真也。

    若夫輔獨審正,三皇内甯,太一保胎,五老使精,一居丹田,司命護生。

    一居绛官,紫氣灌形。

    一貴洞房,三素合明。

    明堂雲官,紫戶玉門,黃阙金室,玉城朱窗,帝一之内宅,三真之寶室。

    於是雲房一景,混合神人,上通昆侖,下臨清泉,雲蓋嵯峨,林竹蔥蓓,七靈回轉,三色纏綿,層樓萬重,三歲成煙,玉阙虛靜,七門幽深,金扉玉櫃,符籍五篇,渾一成形,呼陽召陰也。

     三一者 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王室,胃池體方以受物,腦官虛圓以适真。

    萬毛植立,千孔生咽,德備天地,位同太玄。

    兩眉間上,丹田官也赤子居;心,中丹田官也,真人居;臍下三寸,下丹田宮也,嬰兄居;合三丹田也。

    夫頭有九官,兩眉問卻入三寸為上雙丹田,卻入一寸為明堂官卻入三寸為洞房官,卻三寸為丹田宮,卻入四堂上一寸為天庭官,洞房上一寸為寸為流珠官,卻入五寸為為玉帝。

    明極真官,丹田上一寸為玄珠官,流珠上一寸為太皇官。

    兩眉間上,其中有黃阙紫戶、绛台青房,共構立守寸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

    丹田官中恒有帝君,守寸恒有大神。

    太上曰:真人所以貴一為真一者,止一而已矣。

    一之所契太無感一;一之變通,天道冥合。

    上一為身之天帝,中一為绛官之丹皇,下一為黃庭之元王。

    而一之真并監統身中一十四氣,上應太微二十四真。

    真氣徊和,二物成形,玄神混分,紫房杳冥。

    上一真帝之極,中一真王之至,下一真王之妙。

    天皇得上成皇極,地皇得至上成一,人皇得妙上成衆妙之 居。

    涓子授 蘇林守三真元一之道,告林我被帝君召補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

    公後留一紙,書雲:五鬥三一,太帝所秘,精思二十年,三一相見。

    授子書矣。

    能守三一,名刊玉劄。

    如存洞房為上清公加知三元為五帝君,後聖金阙帝君所以乘景迅雲,周行十大林。

    以漢元帝時,告弟子周季通日:我昨被玄州召為命真上卿太極中侯大夫,明日有雲車羽蓋參駕龍虎、侍官數千人迎。

    林即日登天,冉冉西北而升,雲氣履之。

    故三皇世人學道,皆貴守一者,當令心樸神凝,體專誠感,百念不生,精意不散。

    但有三月内視注心,一神參見,則神光化生,纏綿五藏,自樸散真二之後,華僞潛興,一不卒感,神不即應,首三一之法,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真書之首篇,高上之至道,神仙之津塗,衆真之妙訣,子身進退,千端萬事,當常念一。

     泥九置魄營,中元抱一宮 丹田二靈府,混合生神王。

    三關統九大,呼吸日月光。

    五星與之滋,流臣六肖先,靜思萬氣歸,神安形亦芳,三部八景真,攜我入大官。

     丹書萬卷 不如安一。

     寶齋存精修天形體而萬物育焉 智士元思慮之變。

     上皇時人 深知天地之至精,得天地心意。

     不學之時 若夜視骯,東西南北,越於其室。

     乘風淩空,駕龍騁虛 觀身 清清玄道宗 潛想三素官,微微至道通。

     十折九辱 猶懷謙恪為一智。

    導三元五神為二智。

    周流八方,一清一濁,一沉一浮,為三智。

    展轉九年,中至二十四年,上至三十二年,其智四矣。

    十折萬忍,其智五。

     色觀 氣觀神觀,元始知慮,正觀解脫。

     晃晃金剛軀 超超太上仙。

     知真而得真 勤求而獲真。

     神元妙接,逸觀常流 日華變運,紫庭照軀,道悟上真,七靈洞符,神機穎達,八皇定書,名奏帝堂,羽籍太元,身宴綠房,飛行玉虛。

     外學綠有達元 内學自元通有。

     匡辔明霞上 流精曜玉支,顧盻無中有,混合以嬰兒。

     戰戰如履冰劍 升玄。

     空空如也 自合道真一太上紫書錄籍。

     子欲升天,當行七靈,既登北極,又入紫庭 有刻太極北璧津字雲:鹹陽茅盈,受步剛經師法。

    試火燒衣形,口雖不言,色猶天軍行太極,自登上清,于今九十八年,始補帝皇之卿,乃知鑒納之誠。

    《太微金簡玉字》 南嶽夫人 紫虛元君内傳 三界六天 鬼神魔王官屬也。

     合小道者,緻小神;合中道者,緻中神;合大道者,緻大神。

    元者,天地之元也。

    為三界所舉,五帝所明,五宮結氣,六藏生真 九府洞明太上九赤斑符。

     研天精之妙覺,絕萬累之近想 雌一五老 百奏生絕宇 散風和玉籁,飛煙騁六辔。

    設茲遺萬系,逍遙天地之問,極雲八員之外,與道為鄰矣。

     先覺悟後覺 反流歸一源。

     勞多獲少 終乖大乘。

     四達 一日升達,有金蘇珠玉,七寶官殿,同如玉京;二日身達,體相具足,金剛無傾;三日命達,年祚長短,一委三寶;四日誠達,兇吉善惡,禍福苦樂,物我雙忘,出登三清之上。

     元形之狀 善能窺。

     智慧行六度 能超三界,度九幽苦,故名六□。

    一日能勤,二日能信,三日能雌,四日能終,五日能煉冷,六日能奔酒色。

    《消魔經》 故能解三羅 吐納養雲芽。

     一通之人 百字不治。

    二通之人,千言不改;三通之人,萬字不獲;四通之人,十方不易;五通之人,百方不拘;六通之人,千萬大默。

    非斯六人,不可制作。

    不入正法,皆謂邪文。

     六通 一日眼通,為洞視,視於三尊,不亂五色,無陰無陽,無小無大,無所不見。

    二日耳通,為洞聽,聽受三寶,不滞五音,無清元濁,無繳元昧,無所不聞。

    三日鼻通,為洞空,無故無新,無沉元浮,無不知别。

    四日口通,為洞虛,願嘗甘露,妙法尤丹,不耆腥葷,無懼無畏,無剛無柔,無不辨行。

    五日身通,為洞微,無廣無狹,無内無外,元不究悉。

    六日心通,為洞清,灌溉五神,蕩滌十欲,無尊無卑,無道無俗,無不究明。

    染之不着,以無上藥治療狂邪燒。

     六覺之氣,常通六慧 天洞視,地洞聽,東洞空,西洞虛,南洞清,北洞濁。

     此子緻太極玉名 獨步玉京,超淩三界,巍巍乎太山仙公之任矣。

    玄都所塗,諒不虛也。

    《本願戒》 元中有妙 煉僞成真。

     天設陰陽 三皇。

     天帝君、南極上元君、太微天帝君、後聖九玄金阙帝君 清齋三月,玄思感於太寂,積念啟於上清,逐□英停晖,九□纆經,隐芝結秀,寶光夜生,□淫落爽,元道進朋,咀爵太和,惠暢玉篇。

    《太上素靈》 初來玉女非真也,使之 第四來玉女,鼻上有白玉如黍米許,真玉玄也。

     靈皇鑒爾之用心,太極已注子於玉劄 綠字紫虛之官,金書束華之閣,刻名上清丹文錦籍,為紫虛元君上清司命,又加名山之号,加封南嶽夫人。

     巍巍大真德,寂寂因無生 百競煙起,萬流分折,玄中覺德,自成聖真。

     大運之來大權 随時 受三天命 為世師者,皆行正法,受六天命。

    為世師者,皆行龍法,無大無小,各有天命。

     随世敦化,依時行藏,念念在心 九年精進,為太素真人,分形易體,千萬須臾。

     增成篇章 皆緻深殃。

    《琅書》 無無日道 義極玄玄。

     玉京太上玉經 衆經之祖。

    太上令傳諸仙公、仙王、仙伯、仙卿。

     大法 四萬劫傳一人。

    吾受經成真,命三積授四人,并子五人矣。

    《真一自然經訣》 金錢 傳經法信寫一通,傳與一人、十人、百人、千人,卿本猶存。

    《定志》 百萬人中 有一人得此文,有仙文,有仙錄,宿命也。

    聽四十年,傳以此文,入諸名山,八極周遊,天下鬼神無敢當之。

    上士升仙,下士屍解。

    《三皇》 侍經仙童 仙公請問。

     受道不敬存師,則三官笑人 檀洩則七祖囚於獄,身履三惡之考。

     王侯奉經 保宗廟,安國家。

     九微太真 傳知惠經太極大法師,不太極高仙王。

     無信而傳經 謂之越天道。

    無門而傳,以洩天寶也。

     法則天地 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上有仙相 中有人孝,下有才明,然後可受經。

     一至之感 人神同開。

     龍漢已來 至於赤明,九幽長夜,得解脫者,南陵官九都上格,悉有其名。

     削滅九陰氣 記上東華名。

     八道望玄霞,七轉緯天經 太上八素真。

     一天之中 一人成太上,一人成帝君,一人成老子,一人成天師。

     出三界,外濟九天中 仙公得道,三師來度,如七寶山為日所照。

     心開意解,香油紙筆 奉上福田。

     盛德君子 齋金寶奉真文。

     三洞法師一人 勝黃赤道十一千。

     丹晖映雲庭,紫煙曜玉林 煥爛七寶筆,璀璨搖靈音。

    官商自相和,清香散人襟。

     積道成仙 龜山。

     丹皇飛玄紫文 泡玉毋所寶。

     真道之名 帝圖玉箓。

     迥天九霄,白簡青箓 上聖帝君受於九空,結飛玄帶氣自然之字,記後學得仙之名,刻書廣靈之堂,自非上聖,莫能通讀。

    七十年後,題昆侖之密北洞之源,字方一丈。

     仙階 九都之上,主格玉書題得道人名。

     學者名參青宮,但無金簡玉字 領仙侍郎典錄玉司,其能勤尚,皆奏名玉皇,三元東華太上當遣授其真經,後聖衆真莫不先奏金簡於束華,投玉劄於上清,然後得受《大洞真經》。

    未學之徒,青篇無金錄之名,玉格無玄文之字,神經不可得披,玉女不衛身矣。

     學真人受玄清八素經 皆有太帝,錄名西華官,有琅簡藥書於紫官,當為真人未生前五千歲已有玄定錄,當遇此書。

     八素金髓玉骨,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 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天王玄鑒,七聖刻篇,西龜定錄,東華書名,玄圖帝簡,名書青宮 九天王遣四極真人下授瓊文帝章。

     南極上元 寶秘玉檢之文,無金簡玉髓,名錄帝圖,不得見篇第。

     無金名蘭台 丹字紫房,不見其文。

     上皇民籍定真玉錄 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也。

     青童君日 天錄顯於青官,氣候診於軀形,綠字彰於太極,心神正於紫房。

     有金閣主名 則眼有日光,青齒白血。

    其為人也,仁慈而樂仙,明穎而秀拔。

     上清有金書玉錄 則背有如河魁,胸前有偃骨。

     太極有丹簡青文 則手有累人倒大之字。

     方諸有玄素紫名者 則眼有四規中有紫光。

     太清有玉籍绛名者 則聲有玉音,口方日圓。

     太清有瓊簡金書者 則白志於腹,口中有紫氣。

     南極有丹文紫錄者 則頭生五氣,上接重樓之雲。

     鬥中有玄玉錄籍 丹心紫孔,黃華繞胃,口中香氣,齒多玉液。

    少好視日月之流霞,樂星辰之光象。

     玄都丹台有白玉金字 則青肝紫絡,蒼腎绫文。

    其膺精溢,身體香軟。

     三元宮有琳劄青書者 紫腦錦舌,玄志鬓際,綠腸朱髓,方天圓額。

    陰有伏骨,孔門三關;眼有流光,青精凝液。

    掌文曲菌,齒牙三锷,愛水懷山,寶魄養魂,諸有此相,叉上仙也。

     其次鼻上有玄山黑志是也 又當腹有玄丘,以對其山。

    赤黑志也。

     青骨 樂聞五香之氣,好學神仙之事。

     鹄行龍趨 項生,忌枕耳後。

    伏晨肺下有青志,體生絡文,心真膽靜,耳堅氣寬。

    玄州亦有黃金刻名之籍。

     其次太山三宮 玄錄白籍有生之鄉,不注有死之地。

    太陰諸死生有黑錄白簿赤丹編簡。

    真數得六千簡,辄注一人無死地。

     景林真人語華存日 今見子之質,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骨貫腦,九色寶曜,五藏紫結,心有明文,是以形栖辰霞,神交靈肆。

    《紫虛元君内傳》 上清道寶經卷之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