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金華玉經

關燈
經名:大洞金華玉經。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期。

    系改編《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而成。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大洞金華玉經 夫得受大洞之訣,洞一上道雌一合變,當先誦帝君上願、玄母八間金華隐書。

    斯乃九天帝君懷中禁書也。

    若傳授弟子,當先告齋,前後各一日,又清齋一百日,乃得付之。

    中齋七十日、下齋三十九日,對齋苦行,而相傳授焉。

    不審其人,無齋而傳付者,經師當死,受者失兩明焉。

    齋不苦切,經師當病,受者失口焉。

    施重於經師,防輕覽也。

    災加於弟子,慎口目矣。

    愆重禍於七世,患結生於冥考。

    若得此經,受便施行,不得愆犯懈替,宣洩之約,一如上法。

    馔經師於三齋,如奉君父焉。

    考幽室於閑林,如寂無人焉。

    存五神於紫房,如真靈之在焉。

    非君師、父子、兄弟之施者,必勿受矣,示虛真之物用,明守禁之難犯也。

    非君師、父子、兄弟之室者,必勿履矣。

    示止足之勿廣,明隐逸之抱一也。

    非君師、父子、兄弟之服者,必勿服矣,示天親之勿多,明盈溢以自裁也。

    研天精之妙覺,絕萬累之近想,而至行彰於辛苦,絕迹同於無景,三餐足於山澗,密誠着於遂往。

    爾乃聲馳於五老之室,德舉於三清之上,保内凝於明玉,使衣巾鮮而不穢,念三元於泥丸,守九真於形宅,吐納五華,呼吸玉液,朝暮求仙於空同,寝息啟神於太漠,孜孜不倦,勤勤不釋。

    如此之人,始可與言大洞之門戶,預求道之妙想矣。

    奉之者登三晨,遊太霄,違之者沒三泉,入太幽。

     夫傳授之者,當令經訣再出,勿頓授者也。

    先授法訣者,欲令其施行存思,精煉五形,感念紫房,流穢蕩情,專貞抱一,旦夕期靈。

    故大丹隐玄,号曰《金華經》,三元玉晨,是曰雌一精也。

    按存修雌一三年之後,乃又得誦《大洞真經三十九章》耳。

    今受此訣,亦得施行,施行訣事,必獲神仙,不必俱持《大洞真經》而一通之也。

     夫存感笃誠,合真對景,三元見矣。

    自獲此經,玄虛降授,黃老告符,運靈引曜,五老散華,空中受文,即登太無。

     帝君十二願篇目曰:願天、願地、願風、願雲、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願太虛、願大有、願自生、願生神也。

    玄母八門行間篇目曰: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氣之間,與我俱存於日月之間,與我俱保於九天之間,與我俱食於自然之間,與我俱飲於匏河之間,與我俱息於玉真之間,與我俱寝於仙堂之間,與我俱遊於三玄之間。

     兆在别室,常當讀是經,不忘須臾,此為内願帝君,開善八間者矣。

    今五嶽諸仙,及神州仙女,猶酌瓊漿而按珍果,說大願,陳八間,期太素,奉三元,志霄晨,為玉真,拔七世,入廣寒,豈況世中之庸猥,五濁之微賤者哉。

    當可替而修,聞而不為耶?夫形神雖精苦於生生,而七世有罪,而不解者,己亦必無仙冀也。

    是以須啟大願,陳八間,以釋其積結耳。

    七考既福,兆乃可不死,不死者乃得道之宗本,為仙之根始,志行是業者,可不勉勵於長存哉。

     九天帝君十二上願、九靈玄母八間神門文,回元五通,禳除世殃,上福七祖,身緻神仙。

    靜於密室,散香正煙,而讀《大洞金華經》曰: 北極天皇,太一帝君,玉清紫虛,二景明圓,無上大道,太素三元,四方五老,六蓋七晨,八上九靈,隐道回元,玄母五通,金華高仙,司命天師、主生大神,太微天炁,以醮因綠。

    上願九玄,護魄扶魂,明真元炁,并來在身,仰招無上,五通大仙,俯逮無下,隐道回元,七世積罪,今為結散,受福南宮,灑香八門。

    願天、願地、願風、願雲、四願一合,定籍長生,天蓋胎根,地助曜靈,神風八扇,景雲流盈,我與帝君,同飙上清,觀眄北玄,解帶玉庭,慶加七祖,玄考科真,上願四達,壽與日傾。

    中願亦四,領理帝君書,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三五明神,七九所居,帝君元父,定生之初,玉皇凝駕,常在我廬。

    我存紫房,泥丸桃康,凝陰固血,魂生太陽,靈空@晖,太無履長,空無九炁,與我黃裳,七考介福,受仙南宮。

    下願亦四,長生仙府,乃願太虛,又願大有,神存九天,形遊真宇,帝君混合,徊遊七九,禍去我室,福來我取,惡言消亡,順言善愈。

    複願自生,天地為父,複願神生,和氣為母,回元五通,有除罪垢,福冠七葉,超生彌久。

    願言高皇,帝君合唱,唱音逸霄,八響萬暢,靈翰逆沖,千真同償,從劫至劫,常會十二慶。

    大哉帝君恩,萬福回元。

     又願八間玄母,造神八間之唱,九靈洞眄。

     上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氣之間,得使紫景@虛,天人合符,飛真淩羽,而我與之俱,天樂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