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五經提綱

關燈
取之,交之結之,以火煉之,又從而溫養之,始於百日立基,中於十月成胎,終於一紀功備,脫胎神化,一得永得,而金丹之道備矣。

    此上藥者,非惟人身有之,天地萬物莫不皆有之也,惟智人者,能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以我之炁,合天地萬物之炁,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故能隐顯自然,與太虛同其壽量,是為得道也。

    大哉此藥,其妙道之至寶乎!亡故某既淪太陰,所謂上藥,今不存矣,然倘能取天地萬物之神,為我之神,取天地萬物之炁,為我之炁,取天地萬物之精,為我之精,将見回骸起死,白骨成人,則上藥散而複聚,至寶失而複得,豈不樂哉!用廣發揮,更吟一頌: 上藥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靡虧盈。

    能知混合回風道,金鼎黃芽日日生。

     衆和:難逢難遇《心印經》。

     諷《救苦經》 仰惟《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本於青霄隐書,蓋煉度之秘文也。

    經中綱領有四,其要在於主光明而已。

    一曰委炁立。

    蓋元始以一炁分判天地,運化陰陽,為萬物之本,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也。

    二曰順炁生。

    蓋天地既判,陰陽既立,則人受其中和之炁以生,周子所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萬物化生者此也。

    三曰成萬法。

    蓋人道既立,必有聖賢者出於其間,陳綱紀,立制度,為之正德,利用厚生而後人道不窮焉。

    子思子所謂修道之謂教,亦此意也。

    四曰主光明。

    蓋此光明,乃性體也,主雲者,奉之如君也,人能奉此光明,常為一身之主,動靜語默皆聽命焉,自然靈台之間,軒豁洞達,物莫能蔽,而道體全矣。

    《中庸》所謂尊德性,《大學》所謂在明明德,《莊子》所謂真君,皆指此也。

    夫此光明,人人具有,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顔增,不為砳減,操之則賢,舍之則愚,得之則升天堂,失之則沈地獄,凡地獄中燒煮屠割,苦毒萬狀,皆因失此光明也。

    是故天尊每救罪魂,必先假以神慧,使之返照心源,自識宿命,方其悔悟之時,罪者立赦,囚者立出,衆苦消釋,身心泰然,譬如旅人,中途亡其資,饑寒流離,困路道路,一旦得寶,則百用立具,憂苦盡除矣。

    我天尊救苦之恩,亦如是也。

    亡故某於此光明,倘知樂處,精加煉養,一朝成功,空洞之中自生别體,可以超度三界難,徑上元始天,尚何有地獄之苦哉!用廣發揮,更吟一頌: 種種無明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

    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回五苦門。

     衆和:難逢難遇《救苦經》。

     諷《生天得道經》 仰惟《太上生天得道真經》,乃元始天尊為一切天人顯示修行之捷徑也。

    夫傳道妙者,始於有言,終於無言,修天福者,始於有為,終於無為。

    若此經者,頓漸之門雙啟,始終之理畢陳,實得道之筌蹄,升天之梯級也。

    推尋經意,用力工夫凡有六節。

    入道之初,先持齋戒,以堅信心,一也。

    廣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着衆緣,二也。

    常持正念,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煩惱業障,三也。

    保養真炁,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内外光明,四也。

    減節飲食,以養真元,遣鬼屍而絕嗜欲,五也。

    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六也。

    信能行此六者,則心凝形釋,骨肉都融,可以遊行太虛,縱觀萬化,然後見道體之全真,心之妙始於有為,而終於無為,至此而自然默識也。

    亡故某苟能從事於斯,積學之功,日填一日,異時與群仙攜手於五城十二樓間,逍遙自在,方悔遇此經之晚也。

    用廣發揮,更吟一頌: 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顯修真。

    若歸聖智圓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

     衆和:難逢難遇《生天經》。

     收經回向 臣等仰惟三清上帝、金阙衆尊、經筵所啟三界真靈,鹹望洪慈,俯垂洞鑒,向來諷誦太上五經功德,總用資薦亡者某魂,開發道性,拔度苦根,當願聞《九天生神章經》,則知禀生受命之源,而修返本還元之妙。

    聞《清靜經》,則頓悟性宗,而空諸相。

    聞《心印經》,則自修命學,而煉内丹。

    聞《救苦經》則主此一點光明,不沈地獄。

    聞《生天得道經》,則為之雙修福慧,徑陟天堂,逍遙妙有之庭,遊宴鴻蒙之域,一真不昧,萬劫長存。

    始焉因經以指迷,至此忘言而得意,譬若乘舟度苦海,到彼岸則舟無所施,持炬照迷途,歸正道則炬将安用。

    是謂經功之極緻,亦為法會之大成。

    法衆虔誠,聞經贊詠。

     舉三聞經 聞經已後,當願衆生起心回向,常當信禮。

    聞經已後,當願衆生心開悟解,受持轉誦。

    聞經已後,當願衆生普上法橋,無有障礙。

     靈寶五經提綱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