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五經提綱
關燈
小
中
大
經名:靈寶五經提綱。
撰人不詳,約出於宋代。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
靈寶五經提綱 敷座法事 大聖聞經,悟道天尊。
太上微言在五經,五經垂世若丹青。
丁甯試為重宣演,解脫亡靈出夜肩。
伏以經天緯地之謂道,道出分三,垂世立教之謂經,經傳有五式,宣妙義,祈度亡靈,謹運真香,志心上啟太上無極大道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玉晨道君、靈寶天尊、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東極青玄慈父太一救苦天尊、大慈十方救苦天尊、九天生神上帝、五方五老上帝、三十六部尊經玄中大法師、三元三官大帝、九幽拔度真宰、五嶽十地陽曹陰掾、主宰真靈三界内外應感神祇,鹹望慈悲,俯垂洞鑒。
蓋開趨正道而出迷途,必資惠炬,度苦海而登彼岸,須藉法橋,故天尊以方便心為衆生立權實教,出五經之旨趣,為萬有之荃蹄,曆曆玄文,巍巍大範,格言妙訓,必志於道,據於德者,始能究其淵源,奧義奇辭,非出乎口入乎耳者所可窺其仿髴者也,以今奉為某求度亡,故某謹集見前清衆敷座,諷誦: 《洞玄靈寶九天生神章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經》、 《太上生天得道真經》。
特用回薦亡靈,超真解脫,當願亡者某出群迷徑,入希夷門,玉章生神,四象五行之和合,妙經救苦,三屍六賊之消亡,空五蘊以為得道之階,淨六根以證生天之實,忘心忘形忘物,識真常得性之機,煉神煉氣煉精,明混合回風之道,嘉與有情之衆,同歸無相之門,法衆虔誠,同聲贊詠。
諷《生神章經》 仰惟《九天生神章經》,乃三洞飛玄之炁,結空成梵,自然成文,所以能開天地、生人物者也。
大抵人之生也,皆受九天之炁,以為胞胎魂魄,至於五髒六腑、七竅八景、三萬六千神,莫不由其融結而後得生,一有壅阏,則生生之理不具,蓋有孕重而随殰者矣。
夫九天之炁,順而委之,則結凡胎而為人,逆而修之,則結聖胎而為仙。
聖凡雖異,其為道則一而已矣。
又天秉陽,九,陽數也,純陽者仙,純陰者鬼,真人以陽消陰,則升天而為仙,衆人以陰消陽,則入地而為鬼。
既為鬼則受拷酆都,魂神蕩散,非藉神章以攝其遊爽,則無由自拔於長夜,而返陽明之域。
是故煉度家最重斯文者,蓋以此也。
亡者某既聞靈音,所當耽咀洞慧,凝神而守真宅,煉胎而返本初,自然魂魄和柔,九天之炁混合玄牝,而胎仙之道成,胎仙之道成,則馳騁龍駕,白日登晨,是謂與九炁合德也,可不勉乎,可不勉乎!用廣發揮,請吟一頌: 九天妙炁自虛來,空洞凝和結聖胎。
身外有身能造化,超淩三界出輪回。
衆和:難逢難遇《生神經》。
諷《清靜經》 仰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蓋高上老子西遊阆風時,為西王母演說,乃大道心法也。
嘗試論之,天地萬物所宗者,一道也,經書萬卷,所明者一心也。
道有太常,心有真妄,修道必修於大道,論心先論於真心。
大道漠然無形,而能運化群有,真心寂然不動,而能建立萬法,非心無以見道之全體,非道無以見心之妙用,道外無心,心外無道。
是故古之修道者,先修其心。
何以修心?曰清靜而已矣。
何以緻清靜?曰虛而已矣。
人能使方寸之地虛,則一塵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靜,一神獨運,妙應無窮,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謂得道也。
方寸之地苟不能虛,則百路千岐,勞勞役役於其外,七情六欲,缪缪擾擾於其中,與接為構,日與心鬥,方且流浪生死之不眼,豈清靜之能緻、道之能得耶!亡故某苟能於此有所悟,澄慮以求其清,遣欲以求其靜,忘形忘物以求其虛,積成久之,自然一點靈光通天徹地,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仙公豈欺我哉!用廣發揮,更吟一頌: 真心清靜道為宗,譬彼中天寶月同。
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輸光滿太虛空。
衆和:難逢難遇《清靜經》。
諷《心印經》 恭惟《玉皇心印妙經》,蓋上帝金口演說,實金丹大道之準的也。
嘗謂三萬六千種道,獨大道為正宗,三千六百旁門,獨金丹為正統。
金丹之書,浩若煙海,求其簡要着明,未有若此經者。
名以心印,不亦宜乎。
大抵人身至寶,不過有三,神也,氣也,精也,修煉者以此為丹基,故以上藥目之,丹書所稱紅鉛黑錫、水銀朱砂、金精木液、甲庚龍虎、坎離烏兔、嬰兒姹女、黃婆土釜,其名不可盤舉,皆是物也。
若得回風混合之道,采之
撰人不詳,約出於宋代。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
靈寶五經提綱 敷座法事 大聖聞經,悟道天尊。
太上微言在五經,五經垂世若丹青。
丁甯試為重宣演,解脫亡靈出夜肩。
伏以經天緯地之謂道,道出分三,垂世立教之謂經,經傳有五式,宣妙義,祈度亡靈,謹運真香,志心上啟太上無極大道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玉晨道君、靈寶天尊、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東極青玄慈父太一救苦天尊、大慈十方救苦天尊、九天生神上帝、五方五老上帝、三十六部尊經玄中大法師、三元三官大帝、九幽拔度真宰、五嶽十地陽曹陰掾、主宰真靈三界内外應感神祇,鹹望慈悲,俯垂洞鑒。
蓋開趨正道而出迷途,必資惠炬,度苦海而登彼岸,須藉法橋,故天尊以方便心為衆生立權實教,出五經之旨趣,為萬有之荃蹄,曆曆玄文,巍巍大範,格言妙訓,必志於道,據於德者,始能究其淵源,奧義奇辭,非出乎口入乎耳者所可窺其仿髴者也,以今奉為某求度亡,故某謹集見前清衆敷座,諷誦: 《洞玄靈寶九天生神章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經》、 《太上生天得道真經》。
特用回薦亡靈,超真解脫,當願亡者某出群迷徑,入希夷門,玉章生神,四象五行之和合,妙經救苦,三屍六賊之消亡,空五蘊以為得道之階,淨六根以證生天之實,忘心忘形忘物,識真常得性之機,煉神煉氣煉精,明混合回風之道,嘉與有情之衆,同歸無相之門,法衆虔誠,同聲贊詠。
諷《生神章經》 仰惟《九天生神章經》,乃三洞飛玄之炁,結空成梵,自然成文,所以能開天地、生人物者也。
大抵人之生也,皆受九天之炁,以為胞胎魂魄,至於五髒六腑、七竅八景、三萬六千神,莫不由其融結而後得生,一有壅阏,則生生之理不具,蓋有孕重而随殰者矣。
夫九天之炁,順而委之,則結凡胎而為人,逆而修之,則結聖胎而為仙。
聖凡雖異,其為道則一而已矣。
又天秉陽,九,陽數也,純陽者仙,純陰者鬼,真人以陽消陰,則升天而為仙,衆人以陰消陽,則入地而為鬼。
既為鬼則受拷酆都,魂神蕩散,非藉神章以攝其遊爽,則無由自拔於長夜,而返陽明之域。
是故煉度家最重斯文者,蓋以此也。
亡者某既聞靈音,所當耽咀洞慧,凝神而守真宅,煉胎而返本初,自然魂魄和柔,九天之炁混合玄牝,而胎仙之道成,胎仙之道成,則馳騁龍駕,白日登晨,是謂與九炁合德也,可不勉乎,可不勉乎!用廣發揮,請吟一頌: 九天妙炁自虛來,空洞凝和結聖胎。
身外有身能造化,超淩三界出輪回。
衆和:難逢難遇《生神經》。
諷《清靜經》 仰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蓋高上老子西遊阆風時,為西王母演說,乃大道心法也。
嘗試論之,天地萬物所宗者,一道也,經書萬卷,所明者一心也。
道有太常,心有真妄,修道必修於大道,論心先論於真心。
大道漠然無形,而能運化群有,真心寂然不動,而能建立萬法,非心無以見道之全體,非道無以見心之妙用,道外無心,心外無道。
是故古之修道者,先修其心。
何以修心?曰清靜而已矣。
何以緻清靜?曰虛而已矣。
人能使方寸之地虛,則一塵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靜,一神獨運,妙應無窮,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謂得道也。
方寸之地苟不能虛,則百路千岐,勞勞役役於其外,七情六欲,缪缪擾擾於其中,與接為構,日與心鬥,方且流浪生死之不眼,豈清靜之能緻、道之能得耶!亡故某苟能於此有所悟,澄慮以求其清,遣欲以求其靜,忘形忘物以求其虛,積成久之,自然一點靈光通天徹地,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仙公豈欺我哉!用廣發揮,更吟一頌: 真心清靜道為宗,譬彼中天寶月同。
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輸光滿太虛空。
衆和:難逢難遇《清靜經》。
諷《心印經》 恭惟《玉皇心印妙經》,蓋上帝金口演說,實金丹大道之準的也。
嘗謂三萬六千種道,獨大道為正宗,三千六百旁門,獨金丹為正統。
金丹之書,浩若煙海,求其簡要着明,未有若此經者。
名以心印,不亦宜乎。
大抵人身至寶,不過有三,神也,氣也,精也,修煉者以此為丹基,故以上藥目之,丹書所稱紅鉛黑錫、水銀朱砂、金精木液、甲庚龍虎、坎離烏兔、嬰兒姹女、黃婆土釜,其名不可盤舉,皆是物也。
若得回風混合之道,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