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 癰疽病諸候下(凡二十九論)

關燈
候 此由寒搏于熱,結壅血澀,乃成疽。

    疽膿雖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已虛,其人吸吸苦熱虛乏,故謂虛熱也。

     三十、疽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寒搏于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疽。

    腑髒熱不洩,熱入大小腸,故大小便不通也。

     三十一、癰發背候 夫癰發于背者,多發于諸腑俞也。

    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于身,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于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也。

    熱氣加于血,則肉血敗化,故為膿。

    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

     又雲: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胸裡動,是癰也。

     又,發背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貼。

    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着甕頭,内癰口中。

    人體熱氣歇,服術散。

    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内塞散。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

    癰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内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

    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

    或熱或渴,非倉卒而急,可得漸治之也。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髒,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髒燥熱,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

    胃虛氣逆,則變嘔也。

    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哕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滞,則變成也。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

    癰發背後利者,由内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

    胃虛氣逆則變嘔。

    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谷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胃虛則變下痢。

    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 嘔而遇冷析,氣逆不通,則哕也。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

    癰發背,五髒熱盛虛燥,故渴。

    而冷凍飲料入腸胃,則變利也。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于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客于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

    肺氣虛,其寒複乘肺,肺感于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于經絡,血氣痞澀,則生熱,蘊結成癰。

    氣壅在髒腑,熱入腸胃,故令大便不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

    膿潰之後,外有風氣搏之,變而生惡肉,壅塞于瘡者,則毒氣内侵,須敷藥以食之。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于諸髒俞也。

    五髒不調則發疽,五髒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于身。

    腑髒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于血,血壅不通,故用結成疽,其發髒俞也。

    熱氣施于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

    疽初結之狀,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

    疽重于癰,發者多死。

     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

    其八日可刺也。

    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理。

    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膊,二十日不瀉即死。

    其八日可刺也。

    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

    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

    疽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内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

    皆不可治。

    自餘或熱渴,或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可得漸治。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髒,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髒積熱,渴而引飲,飲冷入于腸胃,則變下痢。

    胃虛氣逆,則變嘔也。

    嘔逆若遇冷折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