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二 癰疽病諸候上(凡一十六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癰候
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
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
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于經絡之間,累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矧留于脈。
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氣者,陽孔,陽氣蘊積,則生于熱,寒熱不散,故聚積成癰。
腑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
久則熱勝于寒,熱氣蘊積,傷肉而敗肌,故血肉腐壞,化而為膿。
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髒不傷敗,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
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痞澀故也。
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膽。
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腑髒虛熱,血氣痞澀故也。
又,腫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出。
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寸口脈,外結者,癰腫。
腎脈澀甚,為大癰。
脈滑而數,滑即為實,數即為熱,滑即為榮,數即為衛。
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膿也。
脈弱而數者,此為戰寒,必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當發癰腫。
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
若腹中有伏梁。
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多即凡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
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漸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
脈弦洪相薄,外急内熱,故欲發癰疖。
凡發癰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
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
諸癰發于節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四十日死也。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膊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胫,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淵掖,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發腫牢如石,走皮中,無根,瘰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熱乘之,時有發者,亦為癰也。
又,手心主之脈氣發,有腫癰在股胫,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又有癰在腓腸中,九日死也。
《養生方》雲: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疖。
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又雲: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疖等。
二、癰有膿候 此由寒氣搏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
凡癰經久,不複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堅半軟者,有膿也。
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
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三、癰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
凡癰破潰之後,有逆有順。
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藥而嘔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
除此者并為順也。
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内,五髒焦燥者,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
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于胃,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變哕也。
四、石癰候 石癰者,亦是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所成。
其腫結确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
此寒多熱少,堅如石,故謂之石癰也。
久久熱氣乘之,乃有膿也。
五、附骨癰腫候 附骨癰,亦由體癰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于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
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六、癰虛熱候 此是寒客于經絡,使血氣痞澀,乃結腫成癰。
熱氣壅結,則血化為膿。
膿潰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氣已虛,其人吸吸苦熱,虛乏,故謂之虛熱。
七、癰煩渴候 癰由寒搏于血,血澀不通,而熱歸之,壅結所成。
熱氣不得宣洩,内熏五髒,故煩躁而凡癰腫熱渴引飲,冷氣入腸胃,即變下痢,并變嘔哕。
所以然者,本内虛熱,氣逆,故嘔;嘔而氣逆,外冷乘之,氣不通,故哕也。
八、發癰咳嗽候 夫肺主氣,候于皮毛。
氣虛腠理受寒,寒客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
肺氣虛寒,寒複乘肺,肺感于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嗽也。
九、癰下利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壅結不通,結成癰腫。
發癰而利者,由内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也。
下利不止,則
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
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于經絡之間,累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矧留于脈。
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氣者,陽孔,陽氣蘊積,則生于熱,寒熱不散,故聚積成癰。
腑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
久則熱勝于寒,熱氣蘊積,傷肉而敗肌,故血肉腐壞,化而為膿。
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髒不傷敗,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
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痞澀故也。
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膽。
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腑髒虛熱,血氣痞澀故也。
又,腫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出。
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寸口脈,外結者,癰腫。
腎脈澀甚,為大癰。
脈滑而數,滑即為實,數即為熱,滑即為榮,數即為衛。
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膿也。
脈弱而數者,此為戰寒,必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當發癰腫。
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
若腹中有伏梁。
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多即凡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
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漸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
脈弦洪相薄,外急内熱,故欲發癰疖。
凡發癰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
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
諸癰發于節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四十日死也。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膊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胫,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淵掖,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發腫牢如石,走皮中,無根,瘰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熱乘之,時有發者,亦為癰也。
又,手心主之脈氣發,有腫癰在股胫,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又有癰在腓腸中,九日死也。
《養生方》雲: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疖。
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又雲: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疖等。
二、癰有膿候 此由寒氣搏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
凡癰經久,不複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堅半軟者,有膿也。
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
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三、癰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
凡癰破潰之後,有逆有順。
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藥而嘔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
除此者并為順也。
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内,五髒焦燥者,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
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于胃,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變哕也。
四、石癰候 石癰者,亦是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所成。
其腫結确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
此寒多熱少,堅如石,故謂之石癰也。
久久熱氣乘之,乃有膿也。
五、附骨癰腫候 附骨癰,亦由體癰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于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
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六、癰虛熱候 此是寒客于經絡,使血氣痞澀,乃結腫成癰。
熱氣壅結,則血化為膿。
膿潰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氣已虛,其人吸吸苦熱,虛乏,故謂之虛熱。
七、癰煩渴候 癰由寒搏于血,血澀不通,而熱歸之,壅結所成。
熱氣不得宣洩,内熏五髒,故煩躁而凡癰腫熱渴引飲,冷氣入腸胃,即變下痢,并變嘔哕。
所以然者,本内虛熱,氣逆,故嘔;嘔而氣逆,外冷乘之,氣不通,故哕也。
八、發癰咳嗽候 夫肺主氣,候于皮毛。
氣虛腠理受寒,寒客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
肺氣虛寒,寒複乘肺,肺感于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嗽也。
九、癰下利候 此由寒氣客于經絡,折于氣血,壅結不通,結成癰腫。
發癰而利者,由内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也。
下利不止,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