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注病諸候(凡三十四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諸注候
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居住人身内,故名為注。
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飲食勞倦之所緻也。
其傷寒不時發汗,或發汗不得真汗,三陽傳于諸陰,入于五髒,不時除瘥,留滞宿食;或冷熱不調,邪氣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
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不皆顯其名也。
又有九種注:一曰風注。
皮肉掣振,或遊易不定,一年之後,頭發堕落,頸項掣痛,骨立解鳴,兩目疼,鼻中酸切,牙齒蟲蝕。
又雲:其病患欲得解頭卻巾,頭痛,此名溫風。
病人體熱頭痛,骨節厥強,此名汗風。
或遊腫在腹,或在手腳,此名柔風。
或啖食眠卧汗出,此名水風。
或腦轉肉裂,目中系痛,不欲聞人語聲,此名大風。
或不覺絕倒,口有白沫,此名絕風。
或被發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颠風。
或叫呼罵詈,獨語談笑,此名狂風。
或口噤面戾,四肢不随,此名寄風。
或體上生瘡,眉毛堕落,此名糾風。
或頑痹如蚝螫,或瘡或癢或痛,此名蚝風。
或舉身戰動,或鼻塞,此名罩風。
又雲: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風塵,着人成病,則名風注。
二曰寒注。
心腹懊痛嘔沫,二年之後,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硬,腹滿,腰脊疼強痛。
三曰氣注。
走入神機,妄言,百日之後,體皮腫起,乍來乍去,一年之後,體滿失顔色,三年之後,變吐作蟲,難治。
四曰生注。
心脅痛,轉移無常,三日之後,體中痛,移易牽掣,沖絞心脅,一年之後,顔目赤,精澤青黑,二年之後,咳逆下痢,變作蟲,難治。
五曰涼注。
心下乍熱乍寒,一年之後,四肢重,喜卧噫酢,體常浮腫,往來不時,皮肉黑,羸瘦,生,目黃,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
體氣動,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一年之後,四肢重,喜卧,喜哕噫酸,體面浮腫,往來不時。
七曰食注。
心下硬痛懊徹背,一年之後,令人羸瘦虛腫,先從腳起,體肉變黑,臍内時絞痛。
八曰水注。
手腳起腫,百日之後,體肉變黃,發落,目失明,一年之後難治。
三年身體腫,水轉盛,體生蟲,死不可治。
九曰屍注。
體痛牽掣非常,七日之後,體肉變白駁,咽喉内吞如有物,兩脅裡硬,時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紙覆痛處,燒頭發令焦,以簇紙上,若是注,發粘着紙,此注氣引之也。
若非注,發即不着紙。
診其注病,脈浮大可治,細而數難治。
《養生方》雲:諸濕食不見影,食之成卒注。
二、風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滞停住也。
風注之狀,皮膚遊易往來,痛無常處是也。
由體虛受風邪,邪氣客于榮衛,随氣行遊,故謂風注。
其湯燙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交拓兩膊頭面,兩肘頭仰上極勢,身平頭仰,同時取勢,肘頭上下三七搖之。
去膊肘風注,咽項急,血脈不通。
三、鬼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滞停住也。
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後,餘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滞停住,乃至于死。
死後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
四、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注病之狀,或乍寒乍熱,或皮膚淫躍,或心腹脹刺痛,或支節沉重,變狀多端,而方雲三十六種,九十九種,及此等五注病,皆不顯出其名,大體與諸注皆同。
五、轉注候 轉注,言死又注易傍人。
轉注之狀,與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轉無常,故謂之轉注 六、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有陰陽不調和,血氣虛弱,與患注人同共居處,或看侍扶接,而注氣流移,染易得上,與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七、死注候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與死者相似,遂至于死,複易傍人
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飲食勞倦之所緻也。
其傷寒不時發汗,或發汗不得真汗,三陽傳于諸陰,入于五髒,不時除瘥,留滞宿食;或冷熱不調,邪氣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
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不皆顯其名也。
又有九種注:一曰風注。
皮肉掣振,或遊易不定,一年之後,頭發堕落,頸項掣痛,骨立解鳴,兩目疼,鼻中酸切,牙齒蟲蝕。
又雲:其病患欲得解頭卻巾,頭痛,此名溫風。
病人體熱頭痛,骨節厥強,此名汗風。
或遊腫在腹,或在手腳,此名柔風。
或啖食眠卧汗出,此名水風。
或腦轉肉裂,目中系痛,不欲聞人語聲,此名大風。
或不覺絕倒,口有白沫,此名絕風。
或被發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颠風。
或叫呼罵詈,獨語談笑,此名狂風。
或口噤面戾,四肢不随,此名寄風。
或體上生瘡,眉毛堕落,此名糾風。
或頑痹如蚝螫,或瘡或癢或痛,此名蚝風。
或舉身戰動,或鼻塞,此名罩風。
又雲: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風塵,着人成病,則名風注。
二曰寒注。
心腹懊痛嘔沫,二年之後,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硬,腹滿,腰脊疼強痛。
三曰氣注。
走入神機,妄言,百日之後,體皮腫起,乍來乍去,一年之後,體滿失顔色,三年之後,變吐作蟲,難治。
四曰生注。
心脅痛,轉移無常,三日之後,體中痛,移易牽掣,沖絞心脅,一年之後,顔目赤,精澤青黑,二年之後,咳逆下痢,變作蟲,難治。
五曰涼注。
心下乍熱乍寒,一年之後,四肢重,喜卧噫酢,體常浮腫,往來不時,皮肉黑,羸瘦,生,目黃,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
體氣動,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一年之後,四肢重,喜卧,喜哕噫酸,體面浮腫,往來不時。
七曰食注。
心下硬痛懊徹背,一年之後,令人羸瘦虛腫,先從腳起,體肉變黑,臍内時絞痛。
八曰水注。
手腳起腫,百日之後,體肉變黃,發落,目失明,一年之後難治。
三年身體腫,水轉盛,體生蟲,死不可治。
九曰屍注。
體痛牽掣非常,七日之後,體肉變白駁,咽喉内吞如有物,兩脅裡硬,時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紙覆痛處,燒頭發令焦,以簇紙上,若是注,發粘着紙,此注氣引之也。
若非注,發即不着紙。
診其注病,脈浮大可治,細而數難治。
《養生方》雲:諸濕食不見影,食之成卒注。
二、風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滞停住也。
風注之狀,皮膚遊易往來,痛無常處是也。
由體虛受風邪,邪氣客于榮衛,随氣行遊,故謂風注。
其湯燙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兩手交拓兩膊頭面,兩肘頭仰上極勢,身平頭仰,同時取勢,肘頭上下三七搖之。
去膊肘風注,咽項急,血脈不通。
三、鬼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滞停住也。
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後,餘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滞停住,乃至于死。
死後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
四、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注病之狀,或乍寒乍熱,或皮膚淫躍,或心腹脹刺痛,或支節沉重,變狀多端,而方雲三十六種,九十九種,及此等五注病,皆不顯出其名,大體與諸注皆同。
五、轉注候 轉注,言死又注易傍人。
轉注之狀,與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轉無常,故謂之轉注 六、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有陰陽不調和,血氣虛弱,與患注人同共居處,或看侍扶接,而注氣流移,染易得上,與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七、死注候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與死者相似,遂至于死,複易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