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卷三痘瘡 總訣 痘曰胎毒,由男女交媾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此火蘊釀于胚胎之中,為血液之賊。

     外有感觸。

    忽然而生,莫可止遏。

    間有輕重不等者,或父母禀受所緻,或天行運氣使然。

     善治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何難皆中理解也。

     兒在胞中,如雛在卵,形體未全,口無透竅,賴其母血液灌溉于臍帶中,渾渾然太初之氣也。

    産時母血橫流,滲入兒口,容或有之,俗謂口含血餅咽下,寄于命門,蘊蓄成毒誤矣。

    其有臍矢者,猶瓜果中漿汁,豈食血餅而成。

    若雲腹中賴此滋生,則此乃血液之寶,焉得成毒哉? 沈旬仲曰:此益都翟氏之旨也,鳳雛淵源翟氏,一番推出一番新。

    翟氏得未曾有,鳳雛又發明其所以然,開聾而濟夭枉。

    二先生甯止為斯道之功臣。

     痘毒禀自胚胎,或數年而後發,或十數年而後發,或數十年而後發。

    其未發也,深藏潛伏,聲臭俱泯。

    正如闾閻無事時,未可執人而誅之曰,爾将為寇也。

    奈何世有預解痘毒之說者。

     預解痘毒方法,有偶中者,小兒胎毒本輕也。

    一或不中,當奈之何?嘗見富貴之家,珍愛太過,遍覓方士金丹,及出痘時,反極重不可救藥。

    良由所服損虛髒氣,不得使痘毒宣暢故爾。

     痘毒在人身中,無處不有。

    然其發也有次第,自骨髓而達于筋,腎主骨,血氣壯盛,毒盡送出于筋,則腎經毒解,自筋達于肌肉。

    肝主筋,氣血充足,毒盡送出于肌肉,則肝經毒解,自肌肉達于血脈。

    脾主肌肉,血氣充足,毒盡送出于血脈,則脾經毒解,自血脈達于皮毛。

    心主血,氣血充足,毒盡送出于皮毛,則心經毒解,自皮毛達于瘡窠。

    肺主皮毛,氣血充足,毒盡送出于瘡窠,則肺經毒解。

    五髒毒解,血化為膿,毒從膿化,痂結靥落而功成矣。

    若出于筋而少留于骨髓,則壯熱口幹悶亂。

    出于肌肉而少留于筋,則搐搦牽掣,紫黑潮熱。

    出于血脈而少留于肌肉,則得癰腫于四肢。

    出于皮毛而少留于血脈,則痘不圓肥。

    出于瘡窠而少留于皮毛,則痂落遲而多麻。

     痘毒與諸瘡毒不同,諸瘡毒未成形,可解散内消而愈。

    既成形而未成膿,猶可逐散不成膿而愈。

    痘毒發自先天,應期開落,不可内消,不能逐散,全仗氣血送毒歸痘。

    (翟氏秘奧在此四字)以灌膿結痂,生理沛然。

    一用寒涼冰伏,變症叢生矣。

    況有不必解者,又有不可解者,小兒禀賦強壯,素無疾病,飲食如常,其氣血足以運送,變化成功,順症也,焉用解。

    若先天禀賦素虛,後天脾胃複弱,出痘時飲食減少,或瀉利腹脹,或手足冷,或氣短促失聲,或出不快,或根窠不紅活,或色白頂陷,或當膿而不膿,當靥而不靥,此氣血不能運送變化,宜速用溫補。

    若參、、歸、術,力不及者,即丁香、桂、附佐之,亦不為害,焉可解為? 痘毒蘊結于髒腑骨肉之間,與血氣渾成一塊,未曾破解,有感之後,漸漸分離。

    如胎之将産,此解字乃分形解體也。

    故痘出一分,毒解一分,痘出二分,毒解二分,痘盡出,則毒盡解,特在肌肉之間而未化耳。

    出不齊,脹不起,膿不化,痂不結,氣血弱也,速宜助之。

    助之者,恐膠結難解也。

    若曰未出可解之不出,多出可解之少出,将使胎之在腹者,可使之不産,将産亦可使之有不産乎。

     痘之發與雜症不同,雜症隻在一經,痘則五髒之症俱見。

    古雲似傷寒者,亦大概言也。

    孟春沂曰:寒出外入(故惡寒),痘由内出(故惡熱),故惡寒無汗,頭痛脊強,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痘症之所無也。

    兩目含淚珠如水精,鼻氣出粗,睡中微驚,耳紋現(淡紅者吉,青紫者兇),惡熱不惡寒,此痘症之所有,傷寒之所無也。

    有雲中指獨冷,耳尻冷等說,理亦信焉。

     痘者豆也,肖其形則生,不肖其形則死。

    形之不肖,元神竭矣。

    尖圓而突,周淨而松,形之有神者也。

    如麸(色白)如沸(空殼),如疥(無根顆)如蠶種(黑小)如蛇皮(一片),如蚊迹(血,散)如瘙斑(根散),如湯泡(皮肉,先爛)如火刺(血幹),形之無神者也。

    形而無神,可冀生乎?至于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紅活光潤),不欲如秋草之經霜(黑暗幹黃。

    )紅白兩分,明潤光活,色之有彩者也。

    如膩粉,如枯骨,如紅米飯,如豬肝色,色之無彩者也。

    形不有神,色不現彩,生意可知矣。

    嗚呼,神彩其生死之門戶也。

     凡痘之看,先看元氣。

    痘兒元氣,非有非無,唯心領意會而已。

    如形色初善而終變惡者,元氣内竭也。

    形色初惡而終歸善者,元氣内強也。

    元氣本也,形色未也,故善治者必求本。

     程書焉曰:昔人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