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三兩)程格思曰:張仲景原方,有桂、附各一兩,名八味丸,錢氏謂小兒稚陽,無補陽之理,故去桂、附治之。
近世俗醫,并六味亦不敢與小兒服矣。
卷二雜症 頤 滞頤者,脾胃虛冷,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不能收約,大宜溫脾,姜術散主之,或八仙糕。
加木香、白蔻仁亦妙。
姜術散 半夏木香(各五錢)川白姜白術青皮陳皮(各二錢五分)糕糊丸,麻子大,一歲十丸,米飲下。
八仙糕 人參(五錢)苡仁芡實山藥茯苓蓮肉(各四兩)白米粉(五升)白洋糖(任用) 卷二雜症 臍 臍為有生之蒂,内通髒腑,偶或汁出,或赤腫,或生瘡,俱為風濕相乘,當用白石脂末焙,出火氣敷之,日三度,或油發灰敷,或當歸末敷,或蝦蟆灰敷,亦可。
安臍散 瓜蒂南星白斂赤小豆 斷臍時,以四藥等分為末,每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塗四傍,能去濕固氣。
王介庭曰:斷臍時,以蕲艾為撚子,香油浸濕,燒臍帶至焦方斷,斷後用軟帛濃棉裹束,每日看之,勿令兒尿浸潤。
可以預防臍風。
楊涵一曰:臍帶落下,放新瓦上,存性,碾細,每一分,用飛過朱砂五厘和勻,外以黃連、當歸、生地煎汁,調成稀糊,搽乳上,與兒吮吃,一日令盡,次日撻下黑糞,可免痘密,且無瘡痕。
卷二雜症 語遲 言心聲也,母有驚邪,兒感其氣,心神不守,舌本不通,菖蒲丸主之。
菖蒲丸 人參麥冬川芎當歸遠志菖蒲(各二錢)乳香朱砂(各一錢)蜜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粳米湯下。
卷二雜症 夜啼 陰盛于夜,小兒髒冷,遇夜則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故夜啼而日歇,鈎藤散主之。
鈎藤散 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甘草 鈎藤生姜大棗 如或心熱煩疼而夜啼者,必面赤舌白,小便赤澀,即去當歸、木香另為末,加辰砂一錢同研,少以木香煎湯調服。
有觸犯禁忌及驚駭者,服新安金藥。
(見驚)程書焉曰:夜啼一症,有用燈花末塗乳頭者,有用燈心湯研化燈花四五粒而飲之者,有用井邊草,或雞窠中草安卧席下,不令母知者,俱有意焉。
卷二雜症 龜胸 胸高臍滿,其狀如龜,此肺家熱邪,由乳母多用五辛酒面無度,或夏月熱乳所緻,宜服杏仁煎。
杏仁煎 川大黃天冬杏仁百合木通(各一錢二分)桑皮葶苈(各五分)石膏(八分)臨卧時服。
卷二雜症 龜背 小兒生下,不能保護,客風入于骨髓,或坐早勞傷氣血,多成痼疾,間有灼艾收功者,肺俞穴第三椎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膈俞穴第七椎骨下各一寸五分,以小兒中指中節為一寸,艾炷如小麥大,灸但三五壯為止,内服松芷丹。
松芷丹 花松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川大黃麻黃前胡桂心(各五錢)蜜丸黍米大,粥飲服。
卷二雜症 鶴節 小兒肌肉瘦薄,骨節呈露,如鶴之膝,此先天禀受精髓不充,亟以六味地黃丸(見囟)加麝茸、牛膝治之,緩則必成廢疾。
卷二雜症 行遲 小兒髓不滿骨,血不榮筋,故軟弱不行,虎骨飲治之,或六味丸加牛膝、五加皮、酒炙鹿茸亦可。
若禀受肝氣怯弱,緻兩足攣縮,兩手伸展無力,須薏苡仁丸治之。
虎骨飲 虎胫骨幹地黃當歸身棗仁茯苓川芎防風牛膝肉桂為末,每服一錢,粥飲調入酒少許,日二次。
苡仁丸 秦艽當歸苡仁棗仁防風羌活等分蜜丸,芡實大,每一丸,荊芥湯研化,入麝一厘服。
卷二雜症 五軟 小兒生後,頭項手足肉口皆軟,乃先天諸陽之氣不足也,頭項症地黃丸(見囟)服之,甚者星附膏貼之。
手足肉口症,補中益氣湯主之(見保産)。
有因吐瀉之久,囟目頓陷,天柱骨倒,補中加附子治之,地黃丸料兼服之。
餘子敬曰,肉軟者,肉少皮寬,口軟者,食少舌舒,皆脾胃之症。
又有初生,遍身赤肉,全無皮殼,或有皮如魚胞,如水晶,亦産母脾氣不足所緻。
無皮者,以粳米粉拌黃土敷之。
魚胞水晶者,蜜陀僧碾細末敷之。
更有赤發熱者,石膏碾細敷之。
星附膏 南星附子 等分為末,用生姜自然汁調敷。
卷二雜症 五硬 薛氏曰:五硬者,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作痛,連于胸膈,腳手心冷而硬,此陽氣不營于四末也。
又曰:手足冷而硬者,獨陽無陰也,難治。
若肚筋青急,為木乘土位,速宜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升麻、柴胡,以複其真氣。
如系風邪客于四末,而令硬冷者,須從驚風症中求之。
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
近世俗醫,并六味亦不敢與小兒服矣。
卷二雜症 頤 滞頤者,脾胃虛冷,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不能收約,大宜溫脾,姜術散主之,或八仙糕。
加木香、白蔻仁亦妙。
姜術散 半夏木香(各五錢)川白姜白術青皮陳皮(各二錢五分)糕糊丸,麻子大,一歲十丸,米飲下。
八仙糕 人參(五錢)苡仁芡實山藥茯苓蓮肉(各四兩)白米粉(五升)白洋糖(任用) 卷二雜症 臍 臍為有生之蒂,内通髒腑,偶或汁出,或赤腫,或生瘡,俱為風濕相乘,當用白石脂末焙,出火氣敷之,日三度,或油發灰敷,或當歸末敷,或蝦蟆灰敷,亦可。
安臍散 瓜蒂南星白斂赤小豆 斷臍時,以四藥等分為末,每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塗四傍,能去濕固氣。
王介庭曰:斷臍時,以蕲艾為撚子,香油浸濕,燒臍帶至焦方斷,斷後用軟帛濃棉裹束,每日看之,勿令兒尿浸潤。
可以預防臍風。
楊涵一曰:臍帶落下,放新瓦上,存性,碾細,每一分,用飛過朱砂五厘和勻,外以黃連、當歸、生地煎汁,調成稀糊,搽乳上,與兒吮吃,一日令盡,次日撻下黑糞,可免痘密,且無瘡痕。
卷二雜症 語遲 言心聲也,母有驚邪,兒感其氣,心神不守,舌本不通,菖蒲丸主之。
菖蒲丸 人參麥冬川芎當歸遠志菖蒲(各二錢)乳香朱砂(各一錢)蜜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粳米湯下。
卷二雜症 夜啼 陰盛于夜,小兒髒冷,遇夜則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故夜啼而日歇,鈎藤散主之。
鈎藤散 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甘草 鈎藤生姜大棗 如或心熱煩疼而夜啼者,必面赤舌白,小便赤澀,即去當歸、木香另為末,加辰砂一錢同研,少以木香煎湯調服。
有觸犯禁忌及驚駭者,服新安金藥。
(見驚)程書焉曰:夜啼一症,有用燈花末塗乳頭者,有用燈心湯研化燈花四五粒而飲之者,有用井邊草,或雞窠中草安卧席下,不令母知者,俱有意焉。
卷二雜症 龜胸 胸高臍滿,其狀如龜,此肺家熱邪,由乳母多用五辛酒面無度,或夏月熱乳所緻,宜服杏仁煎。
杏仁煎 川大黃天冬杏仁百合木通(各一錢二分)桑皮葶苈(各五分)石膏(八分)臨卧時服。
卷二雜症 龜背 小兒生下,不能保護,客風入于骨髓,或坐早勞傷氣血,多成痼疾,間有灼艾收功者,肺俞穴第三椎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膈俞穴第七椎骨下各一寸五分,以小兒中指中節為一寸,艾炷如小麥大,灸但三五壯為止,内服松芷丹。
松芷丹 花松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川大黃麻黃前胡桂心(各五錢)蜜丸黍米大,粥飲服。
卷二雜症 鶴節 小兒肌肉瘦薄,骨節呈露,如鶴之膝,此先天禀受精髓不充,亟以六味地黃丸(見囟)加麝茸、牛膝治之,緩則必成廢疾。
卷二雜症 行遲 小兒髓不滿骨,血不榮筋,故軟弱不行,虎骨飲治之,或六味丸加牛膝、五加皮、酒炙鹿茸亦可。
若禀受肝氣怯弱,緻兩足攣縮,兩手伸展無力,須薏苡仁丸治之。
虎骨飲 虎胫骨幹地黃當歸身棗仁茯苓川芎防風牛膝肉桂為末,每服一錢,粥飲調入酒少許,日二次。
苡仁丸 秦艽當歸苡仁棗仁防風羌活等分蜜丸,芡實大,每一丸,荊芥湯研化,入麝一厘服。
卷二雜症 五軟 小兒生後,頭項手足肉口皆軟,乃先天諸陽之氣不足也,頭項症地黃丸(見囟)服之,甚者星附膏貼之。
手足肉口症,補中益氣湯主之(見保産)。
有因吐瀉之久,囟目頓陷,天柱骨倒,補中加附子治之,地黃丸料兼服之。
餘子敬曰,肉軟者,肉少皮寬,口軟者,食少舌舒,皆脾胃之症。
又有初生,遍身赤肉,全無皮殼,或有皮如魚胞,如水晶,亦産母脾氣不足所緻。
無皮者,以粳米粉拌黃土敷之。
魚胞水晶者,蜜陀僧碾細末敷之。
更有赤發熱者,石膏碾細敷之。
星附膏 南星附子 等分為末,用生姜自然汁調敷。
卷二雜症 五硬 薛氏曰:五硬者,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作痛,連于胸膈,腳手心冷而硬,此陽氣不營于四末也。
又曰:手足冷而硬者,獨陽無陰也,難治。
若肚筋青急,為木乘土位,速宜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升麻、柴胡,以複其真氣。
如系風邪客于四末,而令硬冷者,須從驚風症中求之。
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