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内絡太陽,上額交颠入絡腦,還出下項肩場,俠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此是申明督脈路,總為陽脈之督綱。
【注】督脈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謂男女少腹以下,橫骨内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陰器合篡間也。
男子陰莖盡處,精室孔、尿孔合并一路,合篡處也,即女子胞孔、尿孔合并之處。
廷孔之端,即下文曰: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行,是謂本絡外合太陽中絡也。
别絡繞臀,是謂别絡内并少陰腹裡也。
故經曰: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也。
至少陰者,循行上股内後廉,循腹裡,與任脈上會于關元,貫脊屬腎,俠腎上行,與沖脈會于腹氣之街。
故經曰:自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内行至督脈龈交而終,外行系兩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内,會于太陽。
故經曰:與太陽起于目内,上額交颠上,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複會于少陰,此督脈之循行也。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龈交上齒縫之内。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督脈分寸歌(附:督脈解) 尾闾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央,十椎中樞筋縮九,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發際啞門行,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後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耳尖前後發中央,前頂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會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發尺二神庭當,鼻端準頭素穴,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齒縫鄉。
【注】督脈之别,起于長強者,即繞篡後,外合太陽,循行尾闾間,長強穴也。
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
故《難經》曰:起于下極之俞。
即長強尾闾間也。
并于脊裡,即俠脊也。
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即上項散頭也。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
十六椎下,陽關穴也。
十四椎下,命門穴也。
十三椎下,懸樞穴也。
十一椎下,脊中穴也。
十椎下,中樞穴也。
九椎下,筋縮穴也。
七椎下,至陽穴也。
六椎下,靈台穴也。
五椎下,神道穴也。
三椎下,身柱穴也。
一椎下,陶道穴也。
一椎之上,大椎穴也。
上至上發際,啞門穴也。
從啞門入發際,風府穴也。
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腦戶穴也。
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強間穴也。
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後頂穴也。
從後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百會穴也。
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前頂穴也。
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囟會穴也。
從囟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從上星至前發際,神庭穴也。
前後發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
從前發際下至鼻端準頭,素穴也。
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
唇上端,兌端穴也。
唇内齒上龈縫中,龈交穴也。
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
督脈穴圖【按】督脈始于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别名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
《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乃指穴而言也。
前論督脈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沖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沖脈循行圖《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
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沖脈循行歌 沖脈起于腹氣街,後天宗氣氣沖來,并于先天之真氣,相并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髒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
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髒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
《靈樞逆順肥瘦篇》曰:沖脈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五髒六腑皆禀氣焉。
《靈樞動俞
【注】督脈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謂男女少腹以下,橫骨内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陰器合篡間也。
男子陰莖盡處,精室孔、尿孔合并一路,合篡處也,即女子胞孔、尿孔合并之處。
廷孔之端,即下文曰: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行,是謂本絡外合太陽中絡也。
别絡繞臀,是謂别絡内并少陰腹裡也。
故經曰: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也。
至少陰者,循行上股内後廉,循腹裡,與任脈上會于關元,貫脊屬腎,俠腎上行,與沖脈會于腹氣之街。
故經曰:自少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内行至督脈龈交而終,外行系兩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内,會于太陽。
故經曰:與太陽起于目内,上額交颠上,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複會于少陰,此督脈之循行也。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龈交上齒縫之内。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督脈分寸歌(附:督脈解) 尾闾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央,十椎中樞筋縮九,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發際啞門行,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後頂強,七寸百會頂中取,耳尖前後發中央,前頂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會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發尺二神庭當,鼻端準頭素穴,水溝鼻下人中藏,兌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齒縫鄉。
【注】督脈之别,起于長強者,即繞篡後,外合太陽,循行尾闾間,長強穴也。
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
故《難經》曰:起于下極之俞。
即長強尾闾間也。
并于脊裡,即俠脊也。
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即上項散頭也。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
十六椎下,陽關穴也。
十四椎下,命門穴也。
十三椎下,懸樞穴也。
十一椎下,脊中穴也。
十椎下,中樞穴也。
九椎下,筋縮穴也。
七椎下,至陽穴也。
六椎下,靈台穴也。
五椎下,神道穴也。
三椎下,身柱穴也。
一椎下,陶道穴也。
一椎之上,大椎穴也。
上至上發際,啞門穴也。
從啞門入發際,風府穴也。
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腦戶穴也。
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強間穴也。
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後頂穴也。
從後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百會穴也。
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前頂穴也。
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囟會穴也。
從囟會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從上星至前發際,神庭穴也。
前後發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
從前發際下至鼻端準頭,素穴也。
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溝穴也。
唇上端,兌端穴也。
唇内齒上龈縫中,龈交穴也。
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
督脈穴圖【按】督脈始于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别名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
《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乃指穴而言也。
前論督脈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沖脈循行經文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沖脈循行圖《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
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卷六奇經八脈總歌 沖脈循行歌 沖脈起于腹氣街,後天宗氣氣沖來,并于先天之真氣,相并俠臍上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髒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
【注】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
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髒六腑諸經,而充身者也。
《靈樞逆順肥瘦篇》曰:沖脈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五髒六腑皆禀氣焉。
《靈樞動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