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須教毋外慕其心,令彼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注】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于内,不要外馳,然後下針,使針不傷榮衛,方堪入妙也。

     二、持針歌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将此理再推窮。

     【注】凡下針之士,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針于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後提針,徐徐而用。

    凡機關三才奧理,欲識于心而行于針者,須将此再三推窮可也。

     三、溫針歌溫針之理最為良,口内溫和審穴方,毋令冷熱相争搏,榮衛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針,必先将所用之針,入于口中,使之溫熱,審定穴所,方可與刺。

    勿令冷熱相争,庶血氣調和,而得安祥也。

     四、進針歌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最不宜,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針之愈。

     【注】凡下針,要病患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

    關機最密,切勿太忙,須細審經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于經絡穴所也。

    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于筋骨;如在陰分之内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絡,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于榮衛。

    又必三思已定,然後下針,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部分經絡要指循,隻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注】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于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六、攝法歌攝法原因氣滞經,大指爪甲切莫輕,以指攝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注】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滞澀不行也。

    随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滞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七、退針歌退針手法理要知,三才訣内總玄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訣玄機,不可不知。

    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患吸氣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八、搓針歌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則纏針肉不離。

     【注】搓針者,凡進、退、搓、撚,皆催其氣至以瀉邪氣也。

    如覺針下氣緊,切勿就移,須用瀉法,但微微動轉,如搓線之狀,若抟之太緊,必至肉纏針頭,邪氣滞澀,而不能除矣。

     九、撚針歌撚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功,内外轉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輕。

     【注】凡撚針時,雖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兩般也。

    如欲治上,則大指向外撚,外撚者令其氣向上也;如欲治下,則大指向内撚,内撚者令其氣至下也。

    内撚為之補,外撚為之瀉。

    如經絡向下者,轉針頭逆之則為迎也;經絡向上者,移針頭順之則為随也。

    指法得宜,則正氣自複,而邪氣自退矣。

     十、留針歌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玄機在指頭。

     【注】留針者,凡出針至于天部,入針至于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

    若出針太急,則血随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玄機,全在指頭也。

     十一、搖針歌搖針三部皆六搖,根據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注】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

    以指撚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愈矣。

     十二、拔針歌拔針之時切勿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韫錦囊。

     【注】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

    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撚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内存,然後拔針,庶不緻于出血。

    此針家要訣,須當韫于錦囊也。

     卷一九針原始歌 行針分寸法歌 行針分寸中指傳,屈指中節兩紋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長短肥瘦審經權。

     【注】行針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為準,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

    雖人身有長短,體有肥瘦,入針之分數不一,而身形之長者,其指節亦長,身形短者,其指節亦短,但随其長短,以取分寸,則自準矣。

    肥人肌肉肥濃,血氣充滿,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二分。

    然雖如此,猶當有經有權,不可執一而論。

    如遇不肥不瘦之人,隻在二三分之間,酌量取之可也。

     中指定同身寸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

    取稻稈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多不準。

     卷一 十二經井荥俞經合原刺淺深歌 出井流荥注為俞,行經入合髒俞原。

    春宜針荥夏針俞,秋宜針合冬井間。

    髒病針俞腑病合,髒腑有病皆針原。

    凡諸井穴肌肉淺,不宜深針自古傳。

     【注】井、荥、俞、經、合、原,十二經穴名也。

    手足陽經有原穴,手足陰經無原穴,陰之俞穴,即陰之原穴也。

    所出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為經,經者如水之行也;所入為合,合者如水之會也;原者如水之源也。

    夫春針荥者,取絡脈在分肉間,刺之淺者也;夏針俞者,取孫絡在肌肉皮膚之上也;秋針合者,亦取絡脈在分肉間,故如春時之所刺;冬針井者,取絡脈孫絡之下,比他時所刺,則深而留之,以冬氣入髒故也。

    經原之原,手足陰陽之經,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