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九針原始歌
九針因何而有名,原于大地大數生,始于一而終于九,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九九八十一,針應其數起黃鐘,皮肉筋脈聲陰陽,齒氣九竅關節通。
【注】《靈樞九針篇》帝曰:九針焉生,何因有名。
岐伯曰: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終于九。
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九針者,聖人起天地之數,始于一而終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針之數應之,而人之身形亦應之。
皮應天,肉應地,血脈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應律,齒面目應星,氣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各有所主也。
卷一九針原始歌 九針式圖并九針主治法歌 一曰:針式圖 針式圖【注】經之一曰: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
者,銳也;卒者,尾也。
謂此針長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隻留一分之鋒,欲淺刺不令深入也。
針主治法歌針即今箭頭針,主刺皮膚邪肉侵,毋令深入瀉陽氣,邪正相安榮衛均。
【注】針即今箭頭針也,主刺邪熱病在頭身皮膚之證。
毋令深入,深則有傷陽氣。
故必分許淺淺刺之,使邪去而正不傷,榮衛得和,則病除矣。
二曰:員針式圖 員針式圖【注】經之二曰:員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
筒身卵鋒者,謂身直如竹筒,未鋒員如卵銳也。
員針主治法歌員針取法于絮針,主治邪氣侵肉分,筒身卵鋒不傷正,利導分肉邪自平。
【注】員針即絮針也,主治邪氣在分肉之間。
蓋筒身卵鋒,利導分肉,能使邪氣行而不傷于肌肉之正氣也。
三曰:針式圖 針式圖【注】經之三曰:針者,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
黍粟之銳者,員而微尖,利于用補者也。
針主治法歌針之銳如黍粟,恐其深入傷肌肉,按脈勿陷以緻氣,刺之邪氣使獨出。
【注】針之鋒,如黍粟之銳,主治邪在脈中。
不欲深入,隻按脈以候氣至,刺脈中之邪氣,使獨出也。
若深按陷至肌肉,邪氣雖出,而肌肉之正氣必傷矣。
四曰:鋒針式圖 鋒針式圖【注】經之四曰:鋒針者,取法于絮針,刃三隅,長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刃三隅者,蓋直壯而銳,可以瀉熱出血也。
鋒針主治法歌鋒針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時氣壅,發于經絡痼不解,瀉熱出血榮衛通。
【注】鋒針即今三棱針,主刺時氣溫熱瘤邪也。
凡發于經絡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針之鋒利,以瀉熱出血,使經絡開通,榮衛調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五曰:铍針式圖 铍針式圖【注】經之五曰:铍針者,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
其必廣二分半長四寸末如劍鋒者,取其能開通也。
铍針主治法歌铍針之鋒末如劍,主刺寒熱兩相搏,合而為癰膿已成,大膿一瀉實時和。
【注】铍針之鋒末如劍者,主刺寒熱相搏,或邪氣郁于榮衛,凝滞不通,發為癰疽。
其膿已成,用此開之,以取大膿。
大膿瀉則陰陽和,而癰熱愈矣。
六曰:員利針式圖 員利針式圖【注】經之六曰:員利針者,取法于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長一寸六分。
其取法于者,以毛之強者曰,用其細健可稍深也。
員利針主治法歌員利針形尖如,主治虛邪客于經,暴痹走注曆節病,刺之經絡實時通。
【注】員利針,尖其形如,員而且銳。
主治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與走注曆節疼痛等病。
以此刺之,則經絡流通,而虛邪自去矣。
七曰:毫針式圖 毫針式圖【注】經之七曰:毫針者,尖如蚊虻喙。
取法于毫毛,長二寸六分。
其必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細徐緩也。
毫針主治法歌毫針主治虛痹纏,養正除邪在徐緩,寒熱痛痹浮淺疾,靜入徐出邪正安。
【注】毫針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
主刺邪客經絡,而為痛痹邪氣輕淺者也。
凡正氣不足之人,用此針刺之,靜以徐往,漸散其邪,微以久留,緩養正氣,則寒邪痛痹浮淺之在絡者,皆可平也。
八曰:長針式圖 長針式圖【注】經之八曰:長針者,取法于綦針,長七寸,為其可以取深邪遠痹也。
長針主治法歌長針主治虛邪傷,内舍骨解節腠殃,欲取深邪除遠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長針即今環跳針也。
主虛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凡欲取深遠疼痛之邪,必得身長末鋒之針,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遠痹解,而得安康也。
九曰:大針式圖 大針式圖【注】經之九日:大針者,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尖形如梃,粗而且巨,可以瀉通機關也。
大針主治法歌大針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體中,為風為水關節痹,關節一利大氣通。
【注】大針者,即古人之燔針也。
凡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于肌體,留而不能過于關節,壅滞為病者,以此刺之,使關節利,大氣通,則淫邪壅于經絡,風虛腫毒傷于肌體者,皆可去也。
【按】此九針,皆本于《靈樞經》中大小、長短之法,無有異也。
但細玩經中九針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餘之實邪,則針之不宜于治虛也,從可知矣。
卷一九針原始歌 行針次第手法歌 行針手法口訣多,撮要編為十二歌,取穴持溫進指攝,退搓撚留搖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訣,始自三衢楊繼洲。
後之諸家,口訣雖多,皆不免于繁雜。
今撮其要,仍編為十二歌訣,庶簡明切當,便于後學。
一、取穴歌取穴先将爪切深,
【注】《靈樞九針篇》帝曰:九針焉生,何因有名。
岐伯曰: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終于九。
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九針者,聖人起天地之數,始于一而終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針之數應之,而人之身形亦應之。
皮應天,肉應地,血脈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應律,齒面目應星,氣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各有所主也。
卷一九針原始歌 九針式圖并九針主治法歌 一曰:針式圖 針式圖【注】經之一曰: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
者,銳也;卒者,尾也。
謂此針長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隻留一分之鋒,欲淺刺不令深入也。
針主治法歌針即今箭頭針,主刺皮膚邪肉侵,毋令深入瀉陽氣,邪正相安榮衛均。
【注】針即今箭頭針也,主刺邪熱病在頭身皮膚之證。
毋令深入,深則有傷陽氣。
故必分許淺淺刺之,使邪去而正不傷,榮衛得和,則病除矣。
二曰:員針式圖 員針式圖【注】經之二曰:員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
筒身卵鋒者,謂身直如竹筒,未鋒員如卵銳也。
員針主治法歌員針取法于絮針,主治邪氣侵肉分,筒身卵鋒不傷正,利導分肉邪自平。
【注】員針即絮針也,主治邪氣在分肉之間。
蓋筒身卵鋒,利導分肉,能使邪氣行而不傷于肌肉之正氣也。
三曰:針式圖 針式圖【注】經之三曰:針者,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
黍粟之銳者,員而微尖,利于用補者也。
針主治法歌針之銳如黍粟,恐其深入傷肌肉,按脈勿陷以緻氣,刺之邪氣使獨出。
【注】針之鋒,如黍粟之銳,主治邪在脈中。
不欲深入,隻按脈以候氣至,刺脈中之邪氣,使獨出也。
若深按陷至肌肉,邪氣雖出,而肌肉之正氣必傷矣。
四曰:鋒針式圖 鋒針式圖【注】經之四曰:鋒針者,取法于絮針,刃三隅,長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刃三隅者,蓋直壯而銳,可以瀉熱出血也。
鋒針主治法歌鋒針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時氣壅,發于經絡痼不解,瀉熱出血榮衛通。
【注】鋒針即今三棱針,主刺時氣溫熱瘤邪也。
凡發于經絡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針之鋒利,以瀉熱出血,使經絡開通,榮衛調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五曰:铍針式圖 铍針式圖【注】經之五曰:铍針者,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
其必廣二分半長四寸末如劍鋒者,取其能開通也。
铍針主治法歌铍針之鋒末如劍,主刺寒熱兩相搏,合而為癰膿已成,大膿一瀉實時和。
【注】铍針之鋒末如劍者,主刺寒熱相搏,或邪氣郁于榮衛,凝滞不通,發為癰疽。
其膿已成,用此開之,以取大膿。
大膿瀉則陰陽和,而癰熱愈矣。
六曰:員利針式圖 員利針式圖【注】經之六曰:員利針者,取法于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長一寸六分。
其取法于者,以毛之強者曰,用其細健可稍深也。
員利針主治法歌員利針形尖如,主治虛邪客于經,暴痹走注曆節病,刺之經絡實時通。
【注】員利針,尖其形如,員而且銳。
主治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與走注曆節疼痛等病。
以此刺之,則經絡流通,而虛邪自去矣。
七曰:毫針式圖 毫針式圖【注】經之七曰:毫針者,尖如蚊虻喙。
取法于毫毛,長二寸六分。
其必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細徐緩也。
毫針主治法歌毫針主治虛痹纏,養正除邪在徐緩,寒熱痛痹浮淺疾,靜入徐出邪正安。
【注】毫針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
主刺邪客經絡,而為痛痹邪氣輕淺者也。
凡正氣不足之人,用此針刺之,靜以徐往,漸散其邪,微以久留,緩養正氣,則寒邪痛痹浮淺之在絡者,皆可平也。
八曰:長針式圖 長針式圖【注】經之八曰:長針者,取法于綦針,長七寸,為其可以取深邪遠痹也。
長針主治法歌長針主治虛邪傷,内舍骨解節腠殃,欲取深邪除遠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長針即今環跳針也。
主虛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凡欲取深遠疼痛之邪,必得身長末鋒之針,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遠痹解,而得安康也。
九曰:大針式圖 大針式圖【注】經之九日:大針者,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尖形如梃,粗而且巨,可以瀉通機關也。
大針主治法歌大針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體中,為風為水關節痹,關節一利大氣通。
【注】大針者,即古人之燔針也。
凡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于肌體,留而不能過于關節,壅滞為病者,以此刺之,使關節利,大氣通,則淫邪壅于經絡,風虛腫毒傷于肌體者,皆可去也。
【按】此九針,皆本于《靈樞經》中大小、長短之法,無有異也。
但細玩經中九針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餘之實邪,則針之不宜于治虛也,從可知矣。
卷一九針原始歌 行針次第手法歌 行針手法口訣多,撮要編為十二歌,取穴持溫進指攝,退搓撚留搖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訣,始自三衢楊繼洲。
後之諸家,口訣雖多,皆不免于繁雜。
今撮其要,仍編為十二歌訣,庶簡明切當,便于後學。
一、取穴歌取穴先将爪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