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蓋未下之前,陽經尚伏表熱,大下之後,則其熱乘虛下陷,内犯厥陰,厥陰經循喉嚨,貫膈注肺,故咽喉不利,唾膿血也。
此為陰陽錯雜,表裡混淆之證,若溫其下,恐助上熱,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湯主之,正示人以陰陽錯雜為難治,當于表裡上下求治法也。
蓋下寒上熱,固為難溫,裡寒無汗,還宜解表,故裡麻黃升麻湯,以解表和裡,清上溫下,随證治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誤下緻變者也。
凡傷寒熱熾者,其陰必虛,六七日雖當傳裡之時,設表證仍在而大下之,則陰傷而陽亦陷。
寸脈沉遲,手足厥冷,下利不止,傷其陽而氣内陷也;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傷其陰而熱内逼也。
一下之誤,既傷其陽,複傷其陰,故難治。
與麻黃升麻湯,以升陽調下,清熱滋陰。
蓋傳經熱邪,從外入于内者,仍當從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脈沉而遲,明是陽去入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拟。
故雖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洩利不止,其不得為純陰無陽可知。
況咽喉不利,唾膿血,又陽邪搏陰上逆之征驗,所以仲景特于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矣。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铢)黃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石膏(碎,綿裹,六铢)白術(六铢)幹姜(六铢)芍藥(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頃,令盡。
汗出愈。
【方解】下寒上熱若無表證,當以黃連湯為法,今有表證,故複立此方,以示随證消息之治也。
升麻、萎蕤、黃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舉走上清熱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黃、桂枝、幹姜、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溫散之品,用以遠上熱,且以和内也。
分溫三服令盡,汗出愈,其意在緩而正不傷,徹邪而盡除也。
脈雖寸脈沉遲、尺脈不至,證雖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純陰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膿血之證,是寒熱混淆、陰陽錯雜之病,皆因大下奪中所變。
故仲景用此湯,以去邪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
【注】傷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盡,不可下也。
若下之,其邪乘虛内陷。
在上者,輕則胸滿,重則結胸。
胸滿者,熱入于胸,氣壅塞也。
在中者,輕則煩驚,重則昏狂。
煩驚谵語者,熱乘于心,神不甯也。
在下者,輕則小便不利,重則少腹滿痛。
小便不利者,熱客下焦,水道阻也。
邪壅三焦,則榮衛不行,水無去路,則外滲肌體,故一身盡重,不可轉側也。
以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鎮固,攻補兼施也。
【按】此條乃陽經濕熱之身重,若以為津亡血澀,陽氣不能宣布,陰經濕寒之身重則誤矣。
寒濕身重,用真武湯、桂枝附子湯,以不渴裡無熱也;熱濕身重,用白虎湯、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以谵煩胃有熱也。
其風濕、風溫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熱,故此湯中用苓、半、大黃為佐也。
【集注】方有執曰:胸滿者,下後裡虛,外熱入裡,挾飲上搏于膈,所以煩也。
驚傷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虛邪勝所以不甯。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傷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血澀不利,故變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煩腹滿,治以栀、樸,為邪入腹也。
下而胸滿煩驚,治以龍、牡,為邪入心也。
因火劫而緻煩驚,治以桂枝龍牡,挽心陽之外越也。
因下而緻煩驚,治以柴胡龍骨牡蛎,解心陽之内塞也。
大、小陷胸,以高下緩急别之;諸瀉心湯,以寒熱虛實辨之。
半、苓治痰,芩、連降逆,栀、豉湧虛煩,參、附回陽虛,下後大法,備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過經乃下之,可謂慎矣!孰知外邪未盡,乘虛而陷,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補天浴日,豈複易易。
張璐曰:此系少陽之裡證,諸家注作心經病,誤也。
蓋少陽有三禁,不可妄犯。
雖八九日過經,下之尚且邪氣内犯,胃土受傷,膽木失榮,痰聚膈上,有如是之變,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飲通津,加龍骨、牡蛎,以鎮肝膽之驚也。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方 柴胡(四兩)半夏(洗,二合)龍骨(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蛎(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生姜(一兩半)大棗(擘,二枚)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方解】是證也,為陰陽錯雜之邪;是方也,亦攻補錯雜之藥。
柴、桂解未盡之表邪,大黃攻已陷之裡熱,人參、姜、棗補虛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龍骨、牡蛎、鉛丹之澀重,鎮驚收心而安神明,斯為以錯雜之藥,而治錯雜之病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餘糧丸。
【按】禹餘糧丸為澀痢之藥,與此證不合。
“與禹餘糧丸”五字,衍文也。
【注】汗家,謂平素好出汗之人也。
重發汗,謂大發汗也。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發其汗,血液大傷,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甯也。
液竭于下,宗筋失養,故小便已陰莖疼也。
【集注】方有執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則血虛而舍空。
恍惚心亂者,以舍空神紛散也。
陰,宗筋也。
痛者,液竭而失
此為陰陽錯雜,表裡混淆之證,若溫其下,恐助上熱,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湯主之,正示人以陰陽錯雜為難治,當于表裡上下求治法也。
蓋下寒上熱,固為難溫,裡寒無汗,還宜解表,故裡麻黃升麻湯,以解表和裡,清上溫下,随證治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誤下緻變者也。
凡傷寒熱熾者,其陰必虛,六七日雖當傳裡之時,設表證仍在而大下之,則陰傷而陽亦陷。
寸脈沉遲,手足厥冷,下利不止,傷其陽而氣内陷也;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傷其陰而熱内逼也。
一下之誤,既傷其陽,複傷其陰,故難治。
與麻黃升麻湯,以升陽調下,清熱滋陰。
蓋傳經熱邪,從外入于内者,仍當從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脈沉而遲,明是陽去入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拟。
故雖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洩利不止,其不得為純陰無陽可知。
況咽喉不利,唾膿血,又陽邪搏陰上逆之征驗,所以仲景特于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矣。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铢)黃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石膏(碎,綿裹,六铢)白術(六铢)幹姜(六铢)芍藥(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頃,令盡。
汗出愈。
【方解】下寒上熱若無表證,當以黃連湯為法,今有表證,故複立此方,以示随證消息之治也。
升麻、萎蕤、黃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舉走上清熱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黃、桂枝、幹姜、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溫散之品,用以遠上熱,且以和内也。
分溫三服令盡,汗出愈,其意在緩而正不傷,徹邪而盡除也。
脈雖寸脈沉遲、尺脈不至,證雖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純陰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膿血之證,是寒熱混淆、陰陽錯雜之病,皆因大下奪中所變。
故仲景用此湯,以去邪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
【注】傷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盡,不可下也。
若下之,其邪乘虛内陷。
在上者,輕則胸滿,重則結胸。
胸滿者,熱入于胸,氣壅塞也。
在中者,輕則煩驚,重則昏狂。
煩驚谵語者,熱乘于心,神不甯也。
在下者,輕則小便不利,重則少腹滿痛。
小便不利者,熱客下焦,水道阻也。
邪壅三焦,則榮衛不行,水無去路,則外滲肌體,故一身盡重,不可轉側也。
以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鎮固,攻補兼施也。
【按】此條乃陽經濕熱之身重,若以為津亡血澀,陽氣不能宣布,陰經濕寒之身重則誤矣。
寒濕身重,用真武湯、桂枝附子湯,以不渴裡無熱也;熱濕身重,用白虎湯、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以谵煩胃有熱也。
其風濕、風溫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熱,故此湯中用苓、半、大黃為佐也。
【集注】方有執曰:胸滿者,下後裡虛,外熱入裡,挾飲上搏于膈,所以煩也。
驚傷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虛邪勝所以不甯。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傷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血澀不利,故變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煩腹滿,治以栀、樸,為邪入腹也。
下而胸滿煩驚,治以龍、牡,為邪入心也。
因火劫而緻煩驚,治以桂枝龍牡,挽心陽之外越也。
因下而緻煩驚,治以柴胡龍骨牡蛎,解心陽之内塞也。
大、小陷胸,以高下緩急别之;諸瀉心湯,以寒熱虛實辨之。
半、苓治痰,芩、連降逆,栀、豉湧虛煩,參、附回陽虛,下後大法,備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過經乃下之,可謂慎矣!孰知外邪未盡,乘虛而陷,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補天浴日,豈複易易。
張璐曰:此系少陽之裡證,諸家注作心經病,誤也。
蓋少陽有三禁,不可妄犯。
雖八九日過經,下之尚且邪氣内犯,胃土受傷,膽木失榮,痰聚膈上,有如是之變,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飲通津,加龍骨、牡蛎,以鎮肝膽之驚也。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方 柴胡(四兩)半夏(洗,二合)龍骨(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蛎(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生姜(一兩半)大棗(擘,二枚)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方解】是證也,為陰陽錯雜之邪;是方也,亦攻補錯雜之藥。
柴、桂解未盡之表邪,大黃攻已陷之裡熱,人參、姜、棗補虛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龍骨、牡蛎、鉛丹之澀重,鎮驚收心而安神明,斯為以錯雜之藥,而治錯雜之病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餘糧丸。
【按】禹餘糧丸為澀痢之藥,與此證不合。
“與禹餘糧丸”五字,衍文也。
【注】汗家,謂平素好出汗之人也。
重發汗,謂大發汗也。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發其汗,血液大傷,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甯也。
液竭于下,宗筋失養,故小便已陰莖疼也。
【集注】方有執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則血虛而舍空。
恍惚心亂者,以舍空神紛散也。
陰,宗筋也。
痛者,液竭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