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惡寒汗出,故屬之表陽虛,須于異同處細細參看。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毋論傷寒中風,表未解總不當下。

    醫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

    今其人以誤下之故,下利日數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鳴,是邪乘裡虛而利也。

    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是邪陷胸虛而上逆也。

    似此痞利,表裡兼病,法當用桂枝加人參湯兩解之。

    醫惟以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可見此痞非熱結,亦非寒結,乃乘誤下中虛,而邪氣上逆、陽陷陰凝之痞也,故以甘草瀉心湯以緩其急,而和其中也。

     【集注】沈亮宸曰:半夏瀉心、甘草瀉心,皆下後傷氣之過也。

    生姜瀉心,因于飲食;大黃瀉心,因于内熱;附子瀉心,因于外寒。

    證既不同,藥亦各異也。

     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故也。

    設不知此義,以為結熱而複下之,其痞必益甚,故複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

     程應旄曰:仲景結熱之疑難明,故特揭出胃中空虛,客氣上逆之故,以明其非。

    所以用辛溫以調其陽,制住客氣,使不得上逆;用苦寒清肅,徹去客熱,使無阻留。

    庶兩勿羁縻,陰陽相和,否轉為泰矣。

     汪琥曰: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則胃中之物已盡,何得而不虛?況醫複下之,而痞益甚,愈可知其非實證矣。

    若是實證,當必曰硬而痛,不曰硬而滿矣。

    隻此“滿”字,而虛實之證了然。

     魏荔彤曰:前條因惡寒汗出,陽随汗而在表,恐亡陽于外,故用附子以回陽;此條重在胃虛,陽微于中,故用甘草幹姜以益陽;亦表裡分治之急務也。

    而其固陽以為瀉邪之本,則一意耳。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幹姜(三兩)半夏(洗,半斤)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也。

    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嘔;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幹姜之熱,散陰凝之痞寒。

    緩中降逆,瀉痞除煩,寒熱并用也。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傷寒汗出表解之後,餘邪轉屬陽明心下痞滿硬痛不大便者,必其人胃素燥熱,因而成實,攻之可也。

    今其人平素胃虛,兼脅下有水氣,即不誤下,而餘熱亦乘虛入裡,以緻胃中不和,谷氣不化,故心下痞硬,幹噫食臭也。

    水氣不行,故腹中雷鳴下利也。

    主之以生姜瀉心湯者,其意重在散水氣之虛痞耳。

     【集注】喻昌曰:篇中論結胸及痞之根源,雲胃中空虛。

    此雲胃中不和,以其未經誤下而緻空虛耳。

    故但言不和也,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氣所關之巨,固若此哉!程知曰:此為汗後,未經誤下,心中痞硬,水飲抟聚者,立治法也。

    外邪雖解,然必胃氣通和,始得脫然無恙。

    汗出解後,胃中不和,飲食抟結,故心中痞硬。

    中焦不能消谷,故幹噫食臭。

    土弱不能制水,故脅下有水氣旁流。

    腹中雷鳴者,抟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

    故于瀉心湯内,君生姜以散之,法用再煮,取其熟而和胃也。

     程應旄曰:汗多亡陽,人皆知之矣。

    然人身之陽,部分各有所主。

    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疼痛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身動,欲擗地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氣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耳聾及奔豚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化生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中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

    雖皆從發汗後所得,然救誤者,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不得以汗多亡陽一語,混同漫及之也。

     生姜瀉心湯方 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幹姜(一兩)半夏(洗,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生姜(切,四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

    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幹姜、甘草以溫裡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結胸兼陽明裡實者,大陷胸湯證也;兼陽明不成實者,小陷胸湯證也。

    痞硬兼少陽裡實證者,大柴胡湯證也;兼少陽裡不成實者,半夏瀉心湯證也。

    今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是邪傳少陽之病也。

    既柴胡證具,乃不以柴胡和之,而以他藥下之,誤矣。

    若柴胡證仍在者,此雖已下,尚未成逆,則當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戰,然後發熱汗出而解矣。

    蓋以下後虛中、作解之狀皆如是也。

    若下後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固所宜也;若但滿而不痛,此為虛熱氣逆之痞,即有嘔而發熱之少陽證,柴胡湯亦不中與之。

    法當治痞也,宜半夏瀉心湯主之。

     【集注】成無己曰:若下後陽邪傳裡者,則結于胸中為結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也。

     陰邪傳裡者,則留于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也。

     程應旄曰: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

    曰瀉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

    然樞機全在于胃,故複補胃家之虛,以為之斡旋,與實熱入胃而瀉其蓄滿者,大相徑庭矣。

    痞雖虛邪,乃表氣入裡,寒成熱矣。

    寒雖成熱,而熱非實,故用苦寒以瀉其熱,兼佐辛甘以補其虛,不必攻痞而痞自散。

    所以一方之中,寒熱互用,若陰痞不關陽郁,即郁而亦未成熱,瀉心之法概可用也。

     汪琥曰:少陽病誤下,邪在半表半裡,居陰陽之間,故有痞結證。

    夫人身,膈以下屬陰,膈以上屬陽,少陽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間,亦為半表半裡。

    此可征少陽病誤下,邪氣乘虛入裡,而結胸痞氣所由分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洗,半升)黃芩(三兩)幹姜(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注】本以下之早,故成心下痞。

    如綁定熱成實之痞,則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寒攻之法也;如系外寒内熱之痞,則宜附子瀉心湯,溫攻之法也;如系虛熱水氣之痞,則宜生姜瀉心湯,散飲之法也;如系虛熱而嘔之痞,則宜半夏瀉心湯,折逆之法也;如系虛熱益甚之痞,則宜甘草瀉心湯,緩急之法也。

    今以諸瀉心湯,審證與之,而痞不解,則當審其人,若渴而口燥,心煩小便不利者,非辨證不明,藥力之不及也。

    蓋水飲内蓄,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

    宜五苓散外發内利,汗出小便利則愈,于此可類推矣。

     【集注】方有執曰:瀉心湯治痞而痞不解,則非氣聚之痞可知。

    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津液澀而不行,伏飲凝結也。

    五苓散利水生津,津生而渴煩止,水利而痞自除,所以又為消痞滿之一法也。

     程應旄曰:瀉心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備矣。

    然其治法實在上、中二焦,亦有痞在上而治在下焦者,斯又不同其法也。

    若痞之來路雖同,而其人口渴,躁煩,小便不利,則知下後胃虛,以緻水飲内蓄,津液不行,痞無去路,非結熱也。

    以五苓散主之者,使濁陰出下竊,而清陽之在上焦者,自無阻留矣。

    況五苓散宣通氣化,兼行表裡之邪,使心邪不從心瀉,而從膀胱瀉,又一法也。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注】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中痞硬者,誤下之所緻也。

    下利痞硬,乃虛痞也,服瀉心湯已合法矣。

    而痞不愈,複以他藥下之,痞雖去而利不止,醫與理中湯溫之,其利益甚。

    不知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屬滑脫也,故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澀滑固脫,利可止也。

    若止而複利,則當審其小便之利與不利。

    小便若利,當佐以溫補之藥以收全功;小便不利,是水無去路,固澀日久,所以複利不止。

    則又當利其小便,使水道通而利自止矣。

     【集注】鄭重光曰:湯者,蕩也,即下藥也。

    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為合法矣。

    乃複以他藥下之,誤而又誤,用理中開痞止利,原不為過,而利益甚者,以屢下傷腎,下焦失守也。

    故用石脂、禹糧固腸虛而收滑脫,利仍不止,當利其小便。

    蓋膀胱者,腎之腑也。

    腎主二便,開竅于二陰,利小便者,令髒腑各司其事,庶水谷分而下利自止也。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碎,一斤)太乙禹餘糧(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柯琴曰:甘、姜、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

     此利在下焦,未可以理中之劑收功也。

    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

    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

    蓋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

    要之,此證是土虛而非火虛,故不宜于姜、附。

    若水不利而濕甚,複利不止者,則又當利其小便矣。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注】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設表裡俱清,自然胃和思食而愈。

    今邪雖解,而心下痞硬,胃虛結也。

    噫氣不除,胃氣逆也。

    然治痞之法,無出諸瀉心湯。

    故于生姜瀉心湯方中,去芩、連、幹姜,以病解無寒熱之邪也。

    佐旋複代赭石者,所以補虛宣氣,滌飲鎮逆也。

     【集注】方有執曰:解,謂大邪己散也。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正氣未複,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

    故用旋複代赭石湯,以養正而散餘邪也。

     喻昌曰:大意重在噫氣不除上。

    既心下痞硬,更加噫氣不除,則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

    所謂弦絕者,其聲嘶;土敗者,其聲哕也。

    故用代赭石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也。

     汪琥曰:此噫氣,較前生姜瀉心湯之幹噫不同,是雖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為中氣虛也。

     沈明宗曰:誤下成痞,觀此之發汗解後,亦可成痞。

    蓋發汗、吐、下,皆傷内氣。

    然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所以微邪從虛内陷,濁陰上逆沖心,則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也。

     旋複代赭石湯方 旋複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切,五兩)代赭石(一兩)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羅天益曰: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

    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滞,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

    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生姜、大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斂浮鎮逆;旋複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

    佐人參以歸氣于下,佐半夏以蠲飲于上,濁降則痞硬可消,清升則噫氣可除矣。

    觀仲景治少陰水氣上淩,用真武湯鎮之;治下焦滑脫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之;此胃虛氣失升降,複用此法理之,則胸中轉否為泰。

    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複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郁,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傷寒大吐、大下之後,津液極虛。

    其人面赤,表氣怫郁,渴欲引飲,複與湯水,以助發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大吐、下已虛其中,又發其汗,陽從外亡,故曰胃中虛冷故也。

    宜以吳茱萸湯,溫中降逆可也。

     【按】胃主納,下通地道。

    若胃病失職,則不下輸大小腸,不納而反出也。

    物出無聲,謂之吐;聲物并出,謂之嘔;聲出無物,謂之幹嘔。

    幹嘔者,即哕也,以其有哕哕之聲,故名曰哕也。

    論中以嘔為輕,以哕為重。

    蓋以胃中有物,物與氣并逆,所傷者輕;胃中空虛,惟氣上逆,所傷者重故也。

    哕,與三陰證同見者,為虛為寒;與三陽證同見者,為實為熱。

    虛寒者,四逆、理中、吳茱萸等湯;實熱者,調胃、大小承氣等湯,擇而用之,勿謂哕者胃敗不可下也。

    論中雲,傷寒哕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是也。

     又世有謂哕為呃逆、吃逆、噫氣者,皆非也。

    蓋哕之聲氣,自胃出于口,而有哕哕之聲,壯而迫急也;呃逆之聲,氣自臍下沖上,退場門而作格兒之聲,散而不續也。

    夫所謂呃逆者,即論中《平脈篇》所謂KTKT者,氣噎結有聲也。

    觀呃逆之人,與冷水實時作格,哕則不然,自可知也。

    吃逆、噫氣者,即今之所謂嗳氣也,因飽食太急,比時作嗳,而不食臭,故名曰吃逆也。

    因過食傷食,過時作嗳有食臭氣,故名曰噫氣也。

    哕KT嗳噫,俱有聲無物,雖均屬氣之上逆,然不無虛實寒熱、輕重新久之别也。

    甚至以咳逆為呃逆者,殊不知咳逆即今之喘嗽也,茲乃與呃逆混而為一,皆不考之過,而得失利害系焉!不可以不辨。

    幹嘔即哕,咳逆即喘嗽。

    詳在《金匮要略》中。

     【集注】程應旄曰:哕之一證,有虛有實。

    虛自胃冷得之,緣大吐大下後,陰虛而陽無所附,因見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氣怫郁也。

    醫以面赤為熱氣怫郁,複與水而發汗令大出,殊不知陽從外洩而胃虛,水從内抟而邪格,胃氣虛弱矣,安得不哕!汪琥曰:傷寒既大吐、大下之後,已極虛矣!複極發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氣怫郁,面上之氣,恰如外來之邪怫郁于表也。

    此系陽明胃腑虛極,浮熱之氣上升于面,醫人認以為邪熱胃燥過極,不得汗,複與之水以助其汗,因而得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