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賦
關燈
小
中
大
經名:金丹賦。
題大道弟子馬莅昭注。
莅昭當系金期人。
以外丹說注解陶植真人所撰《金丹賦》。
其賦文較《陶真人内丹賦》多出,注文亦較明白。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金丹賦序 竊聞生者,道之本,唯天地日月而長存。
教者,道之尊,征造化自然而立訓。
元始懸黍珠,妙演玄玄之義。
老君升玉肩,宏宣寂寂之宗。
所謂金丹之名,所由以立也。
是故漢之魏伯陽,仿《周易》以作《參同契》。
以迨晉唐宋以來,若許旌陽、葛稚川之徒,皆造詣其極,而成其道者也。
弟子馬莅昭叨生天地,竊慕玄風,雖無為之路大辟,動惟側足。
然衆妙之門廣設,窺必兢心。
賴聖人而推誘資深,知真德而随方引汲。
是敢辄披妙典,猥諷玄文,惟堅似鐵之心,以镌頑礦。
隻曠如灰之志,欲契靈根。
念浮生而水沫風燈,知大道而天長地久。
然則神運不息,研思豈精,欲決私誠,未有良已。
向旅館而空驚秋,吹一夜蟬嗚。
對霜燈而斂卷凝愁,幾傷蟲砌。
有金丹賦,遇而偶也,不知誰所着矣。
得已常誦此文,而自镯其抑。
每每昤罷,莫不抱膝昂首,而顯無所容哉。
然訣不辄造,理不虛拟,乃聖人之深誠。
實以愚是率耽,難閱具思。
亦冀遊心妙理,漸迹於真奧之中。
有冒訑籌之科,自責僭瑜之極。
謹藏筐筐,虔候至人,勉閱于衷,敢為注省。
金丹賦 大道弟子馬莅昭注 夫道自成, 夫者沖邈其思,含亮蛉神,微像欲言,故日夫也。
道者,虛元混成之本也。
太上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強謂之日大。
此言明大道從太虛之中,寂寥之境,生化一氣,而分陰陽,立天地,運四時,以變有萬物。
故日:先於天地之前,為萬物之母。
又《玄綱論》日:道者,虛元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此則足以明天地萬物含氣,有識有象有色,觸類之事,莫不因氣,展轉變化無窮,皆自道生也。
自然者,夫混元未辟之時,寥廓太空,莫有其際。
及其虛極而自有神,神者,空之洞至靈者也。
故神運而化氣,氣分而立清濁之象,象設而萬物化形,清濁象形,本皆虛元而立,豈有主宰制作而為,然之理而知不。
聖人見天地萬物變化之時自,故日自然。
是故可違故因而制之。
制之者,模範一氣,取法二儀,得自然之妙,以至長生羽化。
豈有法衍作用而為之,是得至真自然之理。
故與天地日月而長久,而常自然而然之。
若強然之,則不然也。
是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
術明真假, 在心日衍,衍作也。
欲衍作之時,先大道之理。
既明大道自虛元太空,而有根元分化處所。
故聖人向混成萬物之中,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曆象星辰.日月,窮四時之由,極五行之義,而定金木水火,配象龍虎龜雀,而明相生相克休王之所,而畫八卦九官,成天下之文,極相生之象,使學者明之,達其變,極其數,然後以衍而作也。
真假者,相混而成也。
夫一氣而生萬物,萬物之中,各負真假。
且何者不從道生,既皆從道生,則萬物無有真假。
夫道者,體貫無為,包天地不為大,入微塵不為小,無親無疏,無醜無好,不可得而害,豈有真假哉。
然自是萬物於物得利而親好者曰真,萬物於物得害而疏,醜者日假,令親疏醜好,利害萬物,皆各有所附。
既各有所附,則欲於所欲,而溺於欲而深矣,确矣。
誰有豁廓襟抱,探妙於形神之外,而混彼真假,倪入希義之源者哉。
今以愚迷日:真假者,天地也,陰陽水火也,寒暑也,晝夜也,剛柔也。
然天地陰陽水火,晝夜剛柔殊矣,於道豈有異哉。
故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難易相成,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是故萬物本無其假,假則因真而有假。
萬物本無其真,因假而有真。
如陰陽相生,寒暑相反。
故假叉有真,真叉因假。
若離石求玉,離下求高,棄夜求晨,棄假求真,真無有是也。
故先言自然,後辦真假。
法則兩儀, 法者,衍斯至而為法也。
明斯極而有則也。
兩儀者,天地也。
制之以法天地,而立鼎器。
則陰陽而運四時,使化氣於爐鼎之中,周道氣而行天地。
經日:處中以制外。
故在於曆紀。
此言大丹於爐鼎之内,中含律曆,外制天地之紀,而結至真之精,不可不明造化之數,而奪天地之權,以至化成之道乎。
故言法則兩儀也。
取象八卦。
而取八卦之象。
《易》曰:卦者,言乎挂者也。
象日:言乎象者也,言如懸挂物像,以示於人,故以卦象而稱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故聖人仰法天而取象,俯於地而察形,歌曉天元之微,畫八卦。
八卦者,乾、坎、艮、震、巽、高、坤、兌.也。
乾三長畫,純陽爻也。
為天,為金,為君,為父。
位居西北,對坤而合天地。
坤者三短畫,純陰之爻也。
為地,為土,為臣,為母,位居西南。
以火生之,故配位於比也。
震者,上兩畫短,下一畫長,二陰一陽之爻也。
為雷,為木。
為長男,為青龍,位居正束,對巽而合天地。
巽者,上兩畫長,下一畫短,二陽一陰之爻也。
為風,為木,為長女,位居束南,而行号令。
坎者,上下兩畫短,中一畫長,二陰一陽之爻也。
為水,為月,為玄武,為中男,位居正北,一陽生於二陰之問,故十一月冬至之日,生陽氣於地下也,對高而合天地。
高者,上下兩畫長,中一畫短,二陽一陰之爻也。
為火,為日,為朱雀,為中女,位居正南,為天之心,一陰生於二陽之中,故五月夏至之日,停午之時,一陰之氣降於天上也。
艮者,上一畫長,下兩.畫短,一陽二陰之爻也。
為山,為土,為少男,萬物遇艮皆止,位居束北,對兌而合乾坤。
兌者,上一畫短,下兩畫長,一陰二陽之爻也。
為澤,為金,為白虎,為少女,位居正西,而為月窟。
夫乾坤兩卦,皆純陽純陰之爻,故極而為天地。
巽、高、兌三卦,悉二陽一陰之爻,故皆為女。
震、坎、艮三卦,悉二陰一陽之爻,故皆為男者。
何也,夫陰多陽少,陽為主。
陽多陰少,陰為主。
皆以少者為主也。
故少者多之所貴,一者衆之所尊。
其爻乾坤二卦,皆純陰陽之爻,無中與不中。
震艮二卦,各二陰一陽之爻,而一陽不得其中。
巽兌二卦,各二陽一陰之爻,而一陰不得其中。
凡陰陽不得其中,則雖能變化,而不能通也。
故坎高二卦者,坎有一陽,高有一陰,皆居陰陽之中,所以通天地還返也。
故言法二儀之時,須取象於八卦也。
辟天地以區分, 辟者,開也。
夫混元之中有真神,而運一氣,而辟天地。
天地既辟,圓覆方載,暄涼寒暑。
金木水火,各歸一方。
區分天地之内變化之事,以曆劫為常。
是故聖人立教道人,而指此混元開辟,區分之象。
今修大丹者,玄奧之義也。
故太上日: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冥冥,混沌不可知。
此言欲認聖人,欲以拆大丹之理。
蓋大物在於天下,綿綿不絕常有,乃冥冥混沌,同於太元。
真神之氣,開辟天地,區分五行四時,變化之功齊矣,而理義幽隐。
徒孜孜於金章玉書,而世民不可知也。
金取象八卦,而各使區分於鼎器之内,亦天開地辟,而成大丹也。
混陰陽而變化。
混者,同也。
陰陽者,變化之氣也,陰陽未運而混同,陰陽運而生變化。
陽者,天之氣也。
始生於極陰之中,九地之下,仲冬之月,中氣之日,夜半子時,蘊然而動,氤氲漸資上升,左旋束面,而生化萬物,以至東南,為盛陽之位。
陰者,坤之氣也。
始生於極陽之中。
九天之上,仲夏之月,停午之時,微然而靜,漸漸滋長下沉,左旋西面,而凝實萬物,以至西北,為盛陰之位。
欲明大丹於鼎器之内,自有
題大道弟子馬莅昭注。
莅昭當系金期人。
以外丹說注解陶植真人所撰《金丹賦》。
其賦文較《陶真人内丹賦》多出,注文亦較明白。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金丹賦序 竊聞生者,道之本,唯天地日月而長存。
教者,道之尊,征造化自然而立訓。
元始懸黍珠,妙演玄玄之義。
老君升玉肩,宏宣寂寂之宗。
所謂金丹之名,所由以立也。
是故漢之魏伯陽,仿《周易》以作《參同契》。
以迨晉唐宋以來,若許旌陽、葛稚川之徒,皆造詣其極,而成其道者也。
弟子馬莅昭叨生天地,竊慕玄風,雖無為之路大辟,動惟側足。
然衆妙之門廣設,窺必兢心。
賴聖人而推誘資深,知真德而随方引汲。
是敢辄披妙典,猥諷玄文,惟堅似鐵之心,以镌頑礦。
隻曠如灰之志,欲契靈根。
念浮生而水沫風燈,知大道而天長地久。
然則神運不息,研思豈精,欲決私誠,未有良已。
向旅館而空驚秋,吹一夜蟬嗚。
對霜燈而斂卷凝愁,幾傷蟲砌。
有金丹賦,遇而偶也,不知誰所着矣。
得已常誦此文,而自镯其抑。
每每昤罷,莫不抱膝昂首,而顯無所容哉。
然訣不辄造,理不虛拟,乃聖人之深誠。
實以愚是率耽,難閱具思。
亦冀遊心妙理,漸迹於真奧之中。
有冒訑籌之科,自責僭瑜之極。
謹藏筐筐,虔候至人,勉閱于衷,敢為注省。
金丹賦 大道弟子馬莅昭注 夫道自成, 夫者沖邈其思,含亮蛉神,微像欲言,故日夫也。
道者,虛元混成之本也。
太上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強謂之日大。
此言明大道從太虛之中,寂寥之境,生化一氣,而分陰陽,立天地,運四時,以變有萬物。
故日:先於天地之前,為萬物之母。
又《玄綱論》日:道者,虛元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此則足以明天地萬物含氣,有識有象有色,觸類之事,莫不因氣,展轉變化無窮,皆自道生也。
自然者,夫混元未辟之時,寥廓太空,莫有其際。
及其虛極而自有神,神者,空之洞至靈者也。
故神運而化氣,氣分而立清濁之象,象設而萬物化形,清濁象形,本皆虛元而立,豈有主宰制作而為,然之理而知不。
聖人見天地萬物變化之時自,故日自然。
是故可違故因而制之。
制之者,模範一氣,取法二儀,得自然之妙,以至長生羽化。
豈有法衍作用而為之,是得至真自然之理。
故與天地日月而長久,而常自然而然之。
若強然之,則不然也。
是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
術明真假, 在心日衍,衍作也。
欲衍作之時,先大道之理。
既明大道自虛元太空,而有根元分化處所。
故聖人向混成萬物之中,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曆象星辰.日月,窮四時之由,極五行之義,而定金木水火,配象龍虎龜雀,而明相生相克休王之所,而畫八卦九官,成天下之文,極相生之象,使學者明之,達其變,極其數,然後以衍而作也。
真假者,相混而成也。
夫一氣而生萬物,萬物之中,各負真假。
且何者不從道生,既皆從道生,則萬物無有真假。
夫道者,體貫無為,包天地不為大,入微塵不為小,無親無疏,無醜無好,不可得而害,豈有真假哉。
然自是萬物於物得利而親好者曰真,萬物於物得害而疏,醜者日假,令親疏醜好,利害萬物,皆各有所附。
既各有所附,則欲於所欲,而溺於欲而深矣,确矣。
誰有豁廓襟抱,探妙於形神之外,而混彼真假,倪入希義之源者哉。
今以愚迷日:真假者,天地也,陰陽水火也,寒暑也,晝夜也,剛柔也。
然天地陰陽水火,晝夜剛柔殊矣,於道豈有異哉。
故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難易相成,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是故萬物本無其假,假則因真而有假。
萬物本無其真,因假而有真。
如陰陽相生,寒暑相反。
故假叉有真,真叉因假。
若離石求玉,離下求高,棄夜求晨,棄假求真,真無有是也。
故先言自然,後辦真假。
法則兩儀, 法者,衍斯至而為法也。
明斯極而有則也。
兩儀者,天地也。
制之以法天地,而立鼎器。
則陰陽而運四時,使化氣於爐鼎之中,周道氣而行天地。
經日:處中以制外。
故在於曆紀。
此言大丹於爐鼎之内,中含律曆,外制天地之紀,而結至真之精,不可不明造化之數,而奪天地之權,以至化成之道乎。
故言法則兩儀也。
取象八卦。
而取八卦之象。
《易》曰:卦者,言乎挂者也。
象日:言乎象者也,言如懸挂物像,以示於人,故以卦象而稱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故聖人仰法天而取象,俯於地而察形,歌曉天元之微,畫八卦。
八卦者,乾、坎、艮、震、巽、高、坤、兌.也。
乾三長畫,純陽爻也。
為天,為金,為君,為父。
位居西北,對坤而合天地。
坤者三短畫,純陰之爻也。
為地,為土,為臣,為母,位居西南。
以火生之,故配位於比也。
震者,上兩畫短,下一畫長,二陰一陽之爻也。
為雷,為木。
為長男,為青龍,位居正束,對巽而合天地。
巽者,上兩畫長,下一畫短,二陽一陰之爻也。
為風,為木,為長女,位居束南,而行号令。
坎者,上下兩畫短,中一畫長,二陰一陽之爻也。
為水,為月,為玄武,為中男,位居正北,一陽生於二陰之問,故十一月冬至之日,生陽氣於地下也,對高而合天地。
高者,上下兩畫長,中一畫短,二陽一陰之爻也。
為火,為日,為朱雀,為中女,位居正南,為天之心,一陰生於二陽之中,故五月夏至之日,停午之時,一陰之氣降於天上也。
艮者,上一畫長,下兩.畫短,一陽二陰之爻也。
為山,為土,為少男,萬物遇艮皆止,位居束北,對兌而合乾坤。
兌者,上一畫短,下兩畫長,一陰二陽之爻也。
為澤,為金,為白虎,為少女,位居正西,而為月窟。
夫乾坤兩卦,皆純陽純陰之爻,故極而為天地。
巽、高、兌三卦,悉二陽一陰之爻,故皆為女。
震、坎、艮三卦,悉二陰一陽之爻,故皆為男者。
何也,夫陰多陽少,陽為主。
陽多陰少,陰為主。
皆以少者為主也。
故少者多之所貴,一者衆之所尊。
其爻乾坤二卦,皆純陰陽之爻,無中與不中。
震艮二卦,各二陰一陽之爻,而一陽不得其中。
巽兌二卦,各二陽一陰之爻,而一陰不得其中。
凡陰陽不得其中,則雖能變化,而不能通也。
故坎高二卦者,坎有一陽,高有一陰,皆居陰陽之中,所以通天地還返也。
故言法二儀之時,須取象於八卦也。
辟天地以區分, 辟者,開也。
夫混元之中有真神,而運一氣,而辟天地。
天地既辟,圓覆方載,暄涼寒暑。
金木水火,各歸一方。
區分天地之内變化之事,以曆劫為常。
是故聖人立教道人,而指此混元開辟,區分之象。
今修大丹者,玄奧之義也。
故太上日: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冥冥,混沌不可知。
此言欲認聖人,欲以拆大丹之理。
蓋大物在於天下,綿綿不絕常有,乃冥冥混沌,同於太元。
真神之氣,開辟天地,區分五行四時,變化之功齊矣,而理義幽隐。
徒孜孜於金章玉書,而世民不可知也。
金取象八卦,而各使區分於鼎器之内,亦天開地辟,而成大丹也。
混陰陽而變化。
混者,同也。
陰陽者,變化之氣也,陰陽未運而混同,陰陽運而生變化。
陽者,天之氣也。
始生於極陰之中,九地之下,仲冬之月,中氣之日,夜半子時,蘊然而動,氤氲漸資上升,左旋束面,而生化萬物,以至東南,為盛陽之位。
陰者,坤之氣也。
始生於極陽之中。
九天之上,仲夏之月,停午之時,微然而靜,漸漸滋長下沉,左旋西面,而凝實萬物,以至西北,為盛陰之位。
欲明大丹於鼎器之内,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