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

關燈
經名: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

    唐司馬承祯編撰。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贊頌類。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 天台白雲司馬承祯錄 夫得道成真,有隐有顯。

    跻神化質,多術多途。

    大茅君辭親入嶽,仙業備而歸來,坐緻旖輿。

    白日輕舉。

    高丘子辦形避世,丹藥就而不返。

    行馭龍鶴,逛景潛升。

    見靈妙者,以.獎諸道學之勤。

    混終碎者,以息其生離之望。

    或命分有照冥之異,事不可違。

    或性樂有語默之殊,理從自适。

    古仙出處,兼此顯晦。

    時人記傳,罕能詳測。

    故迩有再三,述有前後。

    會通機變,方知至妙焉。

    桐柏真人王君,即周靈王之太子,子晉也。

    按史記雲:太子聖而早卒。

    據列仙傳曰:隐而登仙。

    兩說不同,蓋有由矣。

    司馬公述乎國史,劉子政驗以道書。

    國史載其前卒之蹤,道書着其後仙之事。

    真仙相反,尚見異於同時。

    彼我相違,瓦與懸於數紀。

    且其特禀靈氣,已積習於前生。

    假孕人胎,暫應身於此世。

    幼而通聖,是習性之久也。

    誕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

    煉神入微,謎仙促限。

    知賓帝之一舉,期師曠於三載。

    說賓帝乃沖形之旨,豈肯沈魂。

    誠師曠慎不壽之言,明知弗天。

    良以早斃人間,遽還仙境。

    輕此儲位,重彼真仙。

    遊洛川以伫懷,暢笙歌之逸韻。

    感浮丘而降接,傳出世之奇方。

    故能蛻形示終,隐山學道。

    振羽之日,謝時沖天。

    其初卒後仙,亦不足疑怪也。

    是以京陵之墓,經古啟而劍飛。

    維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

    化升之緻,事理昭然。

    承祯早處嵩嶽,慕山林之抗邊。

    每谒堂廟,欽影響之餘靈。

    對風景而虛心,懷七日之如昨,瞻雲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玄。

    複以玉晨策命,當侍弼之榮秩。

    金庭宰職,赴桐柏之名山。

    五嶽是司,群神所奉。

    八洞交會,諸仙遊集。

    周紫陽受素奏之符,夏明晨禀黃水之法。

    密契者,傳秘訣於同道。

    歸誠者,告幽逦之殊庭。

    靈墟信奇,丹水濟成神之域。

    福地旌異,黃雲霭不死之鄉。

    林宇岩房,存諸柄憩。

    石梁峰阙,紀其登遊。

    所以負岌幽尋,為室靜處。

    希夷尚閥,視聽罕通。

    乃觀仙傳,追伊洛之發邊。

    複披真诰,慕華陽之降形。

    輕運丹青,敬載圖象。

    敢為贊述,庶表誠心。

    方以焚香啟骯,窺天洞於素牒。

    聽氣内思,奉光儀於绛府。

    自以在世,迄于升真。

    凡有一十一圖。

    纂成一卷。

     上清侍帝晨,領五嶽司,右弼桐柏真人王仙君真圖贊。

     第一,周靈王二十三年,谷洛二水國,将毀王宮,王欲壅之。

    太子谏曰:不可。

    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澤。

     又日:其興者,必有夏呂之功焉。

    其廢者,必有共鲧之敗焉。

    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辟。

    而滑大二川之神,使至於争明以妨王宮。

    王而飾之,無乃不可乎。

     又日:佐飨者嘗,佐闖者傷。

    王将防國川以飾宮,是佐國也。

    其無乃章禍,且遇傷乎。

    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彌。

    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王卒壅之,其後景王多寵人,亂於是乎始生。

    景王崩,王室大亂。

    及貞定王,遂卑。

     圖畫周朝宮阙,作谷洛二水相合,而聞稍毀。

    宮城處人,夫負土欲壅此川。

    作太子具冠服立於靈王前谏事。

     贊曰: 禀神幼聖,繼明英聰。

    咨谏壅水,切淨飾宮。

    如何不納,更事修崇。

    預言禍敗,果緻卑窮。

     第二,晉平公使叔譽于周,見太子與之言。

    五稱三窮,遺巡而退,其言不遂。

    歸告公曰:太子行年十五,而臣不能與言。

    又師曠日:臣請暝而往,與之言。

    既至乃問君子之行,堯舜之德,又問王侯君何以為尊,何以為下。

    又問溫恭敦敏,方德不改,開物於初。

    下學以起,上登帝晨,乃參天子,自古誰也。

    太子皆應聲而答,辯拚明理。

    師曠罄然,舉躅其足日:善哉,善哉。

    乃蹙然而起日:暝臣請歸。

    太子問日:聞女知人年長短,希我告也。

    師曠日:女聲清污,女色赤白火色不壽。

    太子日:後三年,上賓於帝所,女慎無言,殃将及女。

    師曠歸,未三年而卒。

     圖畫東宮殿宇,作太子坐處,與叔譽、師曠問答事。

    其師曠乃舉躅其足。

     贊曰: 學聚該洞,辯物談述。

    叔譽斯窮,師曠匪诘。

    隐妙神性,謬測聲質。

    賓帝有期,暝臣詛悉。

     第三,列仙傳曰:太子好吹笙作鳳凰嗚。

    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者。

    此時浮丘公初降授以秘術,修習既成,拟托卒屍解。

    所以預言於師曠,有三年之期。

     圖畫太子吹笙,遊於伊洛問,道士浮丘公降接之事。

     贊曰 位寓儲官,字着仙閣。

    志浚雲漢,邊厭城郭。

    學鳳調篁,思真伫洛。

    浮丘降授,解形是托。

     第四,與師曠言雲:後三年,上賓於帝所者。

    謂三年之内,必先屍解,方乃上賓於帝,故通而預言耳。

    於是密蛻解形,空留劍烏,潛冥真體,隐适嵩山。

    使親忘我難,故示終以絕思。

    為道既不易,故積學以登仙。

     圖畫宮殿,作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