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真川連半斤 咀用生姜四兩切片與連同炒待姜焦黃色去姜隻用黃連為細末同陳米飯搗爛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赤痢陳米飲下白痢陳皮湯下赤白兼者兼用
噤口痢正方法
人參 姜炒川黃連(三錢) 土炒陳皮(一錢) 石蓮肉(一錢五分) 時與服之如吐又服大效
治休息痢神效方
當歸 烏梅 川連等分為末以生蒜汁丸如桐子大空心姜制濃樸湯下三十丸立效駐車丸 治一切下痢川連(三兩) 幹姜(五錢) 當歸 阿膠(各一兩五錢蛤粉炒)
醋熬膏共
治痢疾發熱發渴細芽茶(一兩) 烏梅(五錢)
上為細末蜜搗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熱水下凡治痢疾初起不得服參術五七日後酌虛實用之痢疾後多飲食緻遍身浮腫者以大安丸作煎藥與服一二劑即止
治痢疾惡寒發熱身頭俱痛(方見瘟疫)
治去汗血而推蕩邪熱
治痢疾陰血虛
治氣血兩虛(方俱見中風) 即八珍湯
治久痢溜連之火不息久服諸藥不效者服此收功川連(八分) 白芍 當歸 生地 烏梅(各五錢)
上五味和為末用雄豬肚一個去油淨以上藥入肚内以線縫之将韭菜一斤上下蓋之入鍋内蒸湯幹又添水以極爛為度取肚藥入石臼搗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湯吞下即行茶清送下即止能行能止故名通玄能治積聚侵晨姜湯下稍行一二次即除再用溫粥補之如久瀉不止用清茶服之即止
錦紋大黃(五斤竹刀切碎放砂鍋内無灰酒煮三晝夜桑柴文武火勿使焦枯酒幹再加約酒六七十斤) 濃樸(姜汁浸炒末一斤半) 廣木香末(六兩)
三味共入臼搗千捶為丸綠豆大不論虛實日久寒俱淡姜湯下大人二錢小兒一錢極重者二服即
嘔吐
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俱屬于胃治吐當分三焦上焦在胃口吐者皆從于氣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作痛治當降氣和中用和中桔梗湯中焦在中腕吐者皆從于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法當用毒藥去其積木香槟榔行其滞當用保和丸下焦在臍下吐者皆從于寒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通其秘塞溫其寒氣令大便漸通複以中焦藥和之溫劑如吳萸幹姜砂仁之類外有胃熱胃寒胃虛痰氣之不相同胃熱嘔吐者得食即嘔食已即吐由于火氣上炎二陳東加姜炒芩連胃寒吐者二陳東加丁香砂仁生姜胃虛吐者久病氣虛胃氣衰弱脈微聞谷氣即嘔穢六君子加藿香濃樸痰氣吐者清痰留飲郁滞上中二焦二陳東加竹瀝枳實姜汁嘔吐通用大小半夏茯苓湯傷寒凡見吐哕切勿用承氣以逆之故也有聲無物謂之哕少陽主之也以少陽多氣少血之經有物無聲謂之吐太陽主之也以太陽多血少氣之經有聲有物謂之嘔陽明主之也以陽明多血多氣之經胃熱者脈數或緊口苦舌幹燥胃寒者脈弦而遲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半夏曲(二錢) 枳實 茯苓 陳皮 濃樸(各一錢) 桔梗 白朮(各一錢五分)水煎去渣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
木香散
木香 槟榔等分為末聽前藥入用
保和丸
(方見内傷)
二陳湯
六君子湯(方俱見中風)
茯苓半夏湯
治脾胃虛弱身體重有痰惡心欲吐當先實其脾土白朮 茯苓 半夏 炒曲(各一錢) 橘紅 天麻(各七分) 麥芽(一錢六分) 姜一片熱服
藿香安胃散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嘔惡心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
藿香平胃散
治内傷外感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藿香 濃樸 陳皮(各一錢) 蒼朮(一錢五分) 神曲(五分) 炙甘草 砂仁 姜三片棗二枚
胃苓湯
治脾胃傷冷(方見洩瀉)
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作嘔吐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山枝 川連 姜等分水煎
膈噎
内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以大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秘塞而不通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由于血液俱耗胃脘俱稿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飲可下食不能下其稿在吸門或食稍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其稿在贲門此上焦之噎也名曰噎或食物可下良久複出其稿在齒門此中焦之膈也名曰膈或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其稿在蘭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也名曰反胃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其得病之由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七情拂郁及大怒肝火沖逆而成者氣虛脈緩而無力用四君子湯血虛脈數而無力用四物湯并加行痰順氣潤燥之劑痰者寸關脈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陳東加竹瀝姜汁拂郁腦怒氣結滞者寸關脈沉而澀或緊而弦宜開痰導氣之劑桔梗和中湯七氣湯進之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轉送或下竅不通逆而上行故也宜潤腸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瀝姜汁牛乳羊乳更宜薄滋味不可聽用局方及用香燥熱藥丹溪先生專以牛羊乳養血潤燥為主竹瀝童便韭汁為佐有至理存焉醫案宜玩膈有五憂 恚 氣 寒 熱噎有五氣 憂 勞 食 思
膈噎不治症
糞如羊屎者不治 年高者不治 氣血俱虛則口中多沫沫大出者不治四君子治氣虛 四物治血虛
(三方俱見中風)
治怫郁(方見嘔吐)
治氣膈噎幹姜 桂心 黃芩 半夏 甘草 橘皮 地黃 白芍(各二錢) 枳實(半斤) 人參(一錢) 吳萸(半勺) 加姜棗
治胸噎胸中不利大便燥結痰咳喘滿脾胃壅滞推陳緻新治膈氣之聖藥也木香 槟榔(各七錢五分) 人參 當歸 甘草 藿香 枳實(各一兩) 大黃 濃樸(各九錢)為末滴
通其大便則氣得下行(方見燥症)
KT逆
内經曰歲金大過咳逆金郁亦發KT 逆活人書及千金方明理論皆以哕即KT 逆殊不知哕者聲大而遠可聞KT 逆者聲短而近方聞哕者出聲也哕出其氣哕聲盡然後吸KT 逆者入聲也氣抑不出逆聲盡然後呼也況哕出胃而逆由于肺惡可比而同之乎故易老雲火熱急奔上行而肺經不納緻聲不盡出東垣以少陽少血多氣故幹嘔為哕二公言KT 言哕甚明何惑之有丹溪雲諸逆沖上皆屬火以木相火直沖清道故此症屬火為多自今觀之然亦有數者之不同焉有飲食過急痰氣阻滞不得升降者亦有痰結胸臆火充于下不得升越者亦有傷寒吐汗下大過以緻中氣大虛者亦有陽明内實而失下者亦有渴而飲水過多成水結胸者亦有痢疾大下之後胃氣已虛而陰火乘虛上沖清道者治法宜各審虛實寒熱毋誤以治哕實症混淆妄治數症中惟傷寒痢疾二症胃氣虛衰至為危重差之毫厘危在旦夕更宜慎之
痰氣遏食不得下行方
枳實 陳皮 半夏 山楂(各一錢) 茯苓(八分) 神曲(七分) 砂仁 蘿蔔子 香附(各五
痰結胸膈火熱上沖不得伸越方
半夏(一錢) 陳皮 貝母 茯苓(各八分) 片芩 桔梗(各七分) 隻殼 蘇子 黃連(各五分) 白蔻仁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
傷寒汗吐下太過緻胃氣虛衰方
人參 黃 (各一錢) 當歸 白朮(各八分) 升麻(二分) 黃柏 香附 陳皮(各五分) 柴胡 甘草(各三分) 如KT 不止加柿蒂(二錢) 姜二片棗二枚(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内實失下(方見瘟疫)宜選用内加炒蓮心(一錢)
姜二片
治傷寒飲水過多成水結胸發呃 黃連(一錢三分) 半夏 栝蒌仁(各二錢五分)
(去麻黃) 治水結胸發KT 方見咳嗽
痢疾日久胃氣發KT方
人參 青皮(各七分) 白朮 白芍 柿蒂(各一錢) 茯苓(八分) 黃柏 箬穗(各五分) 當歸(四分) 甘草(三分)姜一片棗二枚
治久痢發KT 黃柏(不拘分兩為丸)以人參 白朮湯下一錢二分
吞酸吐酸
大抵酸者俱肝水之氣而吞與吐不同吞酸者酸水攪至喉嚨而複自吞下俗說醋心是也濕熱積于肺胃之間乃寒包熱症也治法當用河間解表之義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栀蒼白朮陳皮半夏少加吳萸為向導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挾痰居多乃津液為火所爍不化血而化痰痰郁水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氣則痰與水并出蓋未有酸水而無痰也治法當宗丹溪二陳東加栀子姜炒黃連蒼白朮之類亦可加吳萸為引經凡治酸必少用吳萸蓋因其性而折之也通用加平胃散老弱人久患吞酸則津液消耗漸成膈噎又有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以六君子湯補之其吐自愈此挾虛之症也
二陳湯
治吐酸挾痰
加味平胃散
治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關脈滑蒼朮 陳皮 濃樸 甘草 神曲 麥芽加姜棗
六君子湯
治胃虛吐酸
藿香安胃散
吳萸丸 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黃連(一兩) 黃芩 吳萸 陳皮(各九錢) 蒼朮(五錢)老米糊丸桐子大
吳萸天水散
治濕熱吞酸滑石(六兩) 吳萸(七錢) 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
嘈雜嗳氣
嘈雜者俗說心嘈是也其症由火動其痰乃有餘之症也老人嘈雜不止則膈噎之漸也治法宜半夏南星陳皮之類消痰片芩栀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輩以降火蒼白朮白芍茯苓薏仁之類健脾行濕壯其本源更宜慎口節欲無不效者嗳氣者即俗呼攪氣是也與呃逆不同其症有氣虛有痰火一屬不足一屬有餘治痰火宜二陳加芩連白朮枝貝少加蘿蔔子槟榔枳實濃樸木香降氣治氣虛者宜四君子東加山栀黃連神曲半夏砂仁亦少加降氣藥通用三聖丸至驗
加味三聖丸治嘈雜吞酸痞滿屢效
白朮(二兩) 川連(一兩) 陳皮 半夏曲 白芍(各七錢)
若胃脘上下有塊加莪朮三菱以銷堅白朮(二兩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扁豆 陳皮 貝母 神曲(各一兩) 半夏曲(一兩三錢) 川連(九錢火盛諒加) 蘿蔔子(八錢) 木香 砂仁(各五錢) 枳實(七錢)
治痰因火動令人嘈雜海石 南星 栝蒌仁 青黛 枝子 香附 蒼朮 川芎
治郁火嘈雜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香附 蒼朮(各七錢) 沸水丸
治嘈雜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連 山栀
痞滿
内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痞者否也不通之義其症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于心下填滿痞塞皆土為害也痞滿之症不一有陰症下早而痞者由下後裡虛邪氣乘虛而入于心之分野仲景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土邪有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用四物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監之有食填胸而作痞者用保和丸枳實導滞丸二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