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産後門)
關燈
小
中
大
時僻。
防風幹葛茯苓(各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芍藥黃芩(各六分)犀角(四分)甘草(三分) 上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分為二服。
語言錯亂方 療産後中風,心忪悸,志意不定,恍惚 人參(六分)羚羊角(屑)麥門冬茯神(各八分)黃芩白藓皮甘草(各四兩)石膏(十二分)淡竹瀝(兩大合) 上咀,水二大升,煎至七合,下竹瀝,分三服。
療産後中風,身背拘急如束,并渴。
川芎羌活羚羊角(屑)酸棗仁芍藥(各四兩)桑白皮(六分)防風(五分) 上咀,水四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療産後中風,四肢拘束,筋節掣痛,不得轉側,如角弓反張。
麻黃(八分,去根節)生姜桂心白術(各四分)防風芍藥(各六分)川芎(五分)竹瀝(二合) 上細锉,以水三升,先煮麻黃掠去沫,下諸藥煎取七合,下竹瀝再煎三沸,分三服,取微汗為度。
治産後納涼太過中風者,或成喘急,唇青鼻黑。
(男六德續添) 以《局方》小續命湯連進三服,即愈。
療産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五合,炒微熱,研碎) 上以水一升,煎取七合,每一匙頭,徐徐呷。
治産後中風,半身、手足不遂,言語謇澀,恍惚多忘,精神不定。
川獨活當歸芍藥防風川芎玄參(各二分)桂心(分半) 上細锉,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覺效又更作一劑,漸瘥,須适寒溫将息。
如不瘥,即以此方作丸,每服二十丸。
有熱加幹葛五兩;有冷加白術五兩;有氣加生姜六分;手足不穩加牛膝五分、萆薢三兩、黃芪四兩;腹痛加當歸、芍藥各三分;不食加人參二分、玄參四分。
産後中風筋脈四肢攣急方論第十 夫産後中風、筋脈攣急者,是氣血不足,髒腑俱虛,日月未滿而早勞役,動傷腑髒;虛損未複,為風邪冷氣初客于皮膚經絡。
則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起風氣入于筋脈,挾寒則攣急也。
治産後中風,四肢筋脈攣急疼痛,背項強直。
防風(一兩)赤芍藥桂心(各半兩)羚羊角(屑)川芎羌活當歸酸棗仁牛蒡子(炒,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獨活酒 療産後中風,睡卧不安,筋脈四肢攣急或強直。
獨活天麻防風(各一兩)桂心當歸荊芥川芎蔓荊子(各半兩)麻黃(去節)附子(炮)羚羊角(屑)赤芍藥(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酒各半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有汗者莫服) 療産後中風,四肢筋脈攣急疼痛。
羌活天麻酸棗仁川牛膝防風當歸薏苡仁柏子仁鹿角膠(炒,各一兩)蔓荊子桂心(各半兩)羚羊角(屑)附子(炮)川芎(各三分)麝香(一分,研) 上為細末,無時,以豆淋酒調二錢服。
治産後中風,四肢筋攣急疼痛,心神煩悶,背項強直。
羌活防風附子(炮,去皮)羚羊角(屑)麻黃(去節,各一兩)地黃桂心(各三分)酸棗仁(炒)黃芪當歸川牛膝川芎萆薢(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酒吞下。
産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方論第十一 論曰:産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者何?答曰:産卧血虛生熱,複因春夏取涼過多,地之蒸濕,因足履之,所以着為腳氣。
其狀熱悶掣疭、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
可服小續命湯(方見本卷第八論)。
兩三劑必愈。
若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則血去而疾益增矣。
陳無擇評曰:腳氣固是常病,未聞産後能轉為者。
往往讀《千金》見産婦多有此疾之語,便出是證,文辭害意,概可見矣。
設是熱悶氣上,如何便服續命湯?此藥本主少陽經中風,非均治諸經腳氣,要須依腳氣方論、陰陽經絡調之。
此涉專門,未易輕論,既非産後要病,更不繁引。
陳無擇雖有此評,然小續命湯加減與之,用無不效。
故《百問》雲:寒中三陽,所患必冷,小續命湯主之。
(加生姜汁最快)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命湯。
(去附子,減桂心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
(仆取《百問》中加減法,庶使後人均得治療)如無紫雪用真薄荷煎,冷水嚼下。
防風幹葛茯苓(各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芍藥黃芩(各六分)犀角(四分)甘草(三分) 上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分為二服。
語言錯亂方 療産後中風,心忪悸,志意不定,恍惚 人參(六分)羚羊角(屑)麥門冬茯神(各八分)黃芩白藓皮甘草(各四兩)石膏(十二分)淡竹瀝(兩大合) 上咀,水二大升,煎至七合,下竹瀝,分三服。
療産後中風,身背拘急如束,并渴。
川芎羌活羚羊角(屑)酸棗仁芍藥(各四兩)桑白皮(六分)防風(五分) 上咀,水四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療産後中風,四肢拘束,筋節掣痛,不得轉側,如角弓反張。
麻黃(八分,去根節)生姜桂心白術(各四分)防風芍藥(各六分)川芎(五分)竹瀝(二合) 上細锉,以水三升,先煮麻黃掠去沫,下諸藥煎取七合,下竹瀝再煎三沸,分三服,取微汗為度。
治産後納涼太過中風者,或成喘急,唇青鼻黑。
(男六德續添) 以《局方》小續命湯連進三服,即愈。
療産後中風煩渴。
紅花子(五合,炒微熱,研碎) 上以水一升,煎取七合,每一匙頭,徐徐呷。
治産後中風,半身、手足不遂,言語謇澀,恍惚多忘,精神不定。
川獨活當歸芍藥防風川芎玄參(各二分)桂心(分半) 上細锉,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覺效又更作一劑,漸瘥,須适寒溫将息。
如不瘥,即以此方作丸,每服二十丸。
有熱加幹葛五兩;有冷加白術五兩;有氣加生姜六分;手足不穩加牛膝五分、萆薢三兩、黃芪四兩;腹痛加當歸、芍藥各三分;不食加人參二分、玄參四分。
産後中風筋脈四肢攣急方論第十 夫産後中風、筋脈攣急者,是氣血不足,髒腑俱虛,日月未滿而早勞役,動傷腑髒;虛損未複,為風邪冷氣初客于皮膚經絡。
則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起風氣入于筋脈,挾寒則攣急也。
治産後中風,四肢筋脈攣急疼痛,背項強直。
防風(一兩)赤芍藥桂心(各半兩)羚羊角(屑)川芎羌活當歸酸棗仁牛蒡子(炒,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獨活酒 療産後中風,睡卧不安,筋脈四肢攣急或強直。
獨活天麻防風(各一兩)桂心當歸荊芥川芎蔓荊子(各半兩)麻黃(去節)附子(炮)羚羊角(屑)赤芍藥(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酒各半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有汗者莫服) 療産後中風,四肢筋脈攣急疼痛。
羌活天麻酸棗仁川牛膝防風當歸薏苡仁柏子仁鹿角膠(炒,各一兩)蔓荊子桂心(各半兩)羚羊角(屑)附子(炮)川芎(各三分)麝香(一分,研) 上為細末,無時,以豆淋酒調二錢服。
治産後中風,四肢筋攣急疼痛,心神煩悶,背項強直。
羌活防風附子(炮,去皮)羚羊角(屑)麻黃(去節,各一兩)地黃桂心(各三分)酸棗仁(炒)黃芪當歸川牛膝川芎萆薢(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酒吞下。
産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方論第十一 論曰:産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者何?答曰:産卧血虛生熱,複因春夏取涼過多,地之蒸濕,因足履之,所以着為腳氣。
其狀熱悶掣疭、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
可服小續命湯(方見本卷第八論)。
兩三劑必愈。
若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則血去而疾益增矣。
陳無擇評曰:腳氣固是常病,未聞産後能轉為者。
往往讀《千金》見産婦多有此疾之語,便出是證,文辭害意,概可見矣。
設是熱悶氣上,如何便服續命湯?此藥本主少陽經中風,非均治諸經腳氣,要須依腳氣方論、陰陽經絡調之。
此涉專門,未易輕論,既非産後要病,更不繁引。
陳無擇雖有此評,然小續命湯加減與之,用無不效。
故《百問》雲:寒中三陽,所患必冷,小續命湯主之。
(加生姜汁最快)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命湯。
(去附子,減桂心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
(仆取《百問》中加減法,庶使後人均得治療)如無紫雪用真薄荷煎,冷水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