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産後門)
關燈
小
中
大
散
治産後盜汗不止,應多汗者皆可服。
牡蛎(煅,研細)小麥麸(炒令黃色,碾為細末) 上等分研細,煮生豬肉汁調下二錢,無時候。
人參湯 治産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二方出胡氏) 人參當歸(等分)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隻去脂膜,切小片子。
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兩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二錢,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
産後冒悶汗出不識人方論第七 凡産後忽冒悶汗出,不識人者,暴虛故也。
破雞子三枚,吞之便醒。
若未醒,可與童子小便一升,甚驗。
丈夫小便亦得,切不得用病人者。
又若久不識人,或時複發者,此為有風。
因産血氣暴虛,風行脈中故也。
若産後去血多者,又增此疾,與雞子不醒者,可急作竹瀝汁一服五合;須臾不定,再與五合。
頻與三、五服瘥。
産後汗出多而變痓方論第八 (中風口噤、角弓反張附) 論曰:産後汗出多而變痓者何?答曰:産後血虛,肉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痓。
痓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痫狀,搖頭馬鳴,身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
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
如兩手拭不及者,不可治也。
小續命湯 治中風及剛柔二痓。
及腳氣痹弱,不能轉側,兼治小兒驚風。
麻黃(制,可去,加葛根)桂心甘草(各半兩)防風(三錢三字)芍藥白術人參川芎附子防己黃芩(各一分) 上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入生姜汁再煎一、二沸,溫服,日三服,夜二服。
若柔痓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去附子,減桂一半;冬及初春去黃芩。
(第三卷雖有,然其中有杏仁,無白術。
)雖然陳無擇評曰:産後汗出多變痓,亦令服續命湯,此又難信。
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不若大豆紫湯為佳。
太醫局方大聖散亦良藥也。
愚觀朱奉議雲: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并可加減與之。
若柔痓自汗者,有去麻黃加葛根之說。
朱奉議必有所據。
雖大豆紫湯、大聖散良,亦不可偏見曲說,有妨古人之意。
大豆紫湯 治中風頭眩,惡風自汗,吐冷水及産後百病。
或中風痱,痙,背強口噤,直視,煩熱。
脈緊大者不治。
《小品方》主産後中風困笃,背強口噤,或但煩躁,或頭身皆重,或身重癢劇,嘔吐直視者。
(《指迷方》名獨活湯) 川獨活(兩半)大豆(半升)酒(三升) 上先以酒浸獨活煎一、二沸,别炒大豆極焦,煙出、急投酒中密封,候冷去豆。
每服一、二合許,得少汗則愈,日十服。
此藥能去風、消血結,如妊娠折傷,胎死腹中,服此得瘥。
凡産後口噤,腰背強直,角弓反張,皆名曰痙,又名曰痓。
古人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陰而治。
今《産寶》諸書有中風口噤一門,又有角弓反張一門,其實一也。
如憎寒發熱有類傷寒,皆不論及,豈可隻以一、二藥治之?愚今取《百問》中方論,已詳備前篇。
(見三卷第二論)庶幾覽者,如指諸掌。
中風口噤角弓反張方論附 凡産後中風口噤,是其血氣虛而風入于颔、頰夾口之筋也。
手三陽之筋,結入于颔,産則勞損腑髒,傷于筋脈。
風若乘之,其三陽之筋脈則偏搏之,筋得風冷則急,故令口噤也。
若角弓反張者,是體虛受風,風入于諸陽之經也。
人陰陽經絡周環于身,風邪乘虛入于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也。
愈風散 療産後中風口噤,牙關緊急,手足瘛疭如角弓狀,亦治血暈,四肢強直,不省人事;或築心眼倒,吐瀉欲死。
(出華佗方。
《百問》、《經驗》、《産寶》、陳氏、《本事》同) 荊芥(略焙為末) 上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用童子小便亦可,其效如神。
口噤者灌,齒龈噤者吹鼻中皆效。
一方用古老錢煎湯調服,名一撚金散。
一方雲用舉卿、古拜二味,蓋切腳隐語以秘方也,此藥委有奇效神聖之功。
大抵産室,但無風為佳。
不可衣被帳褥太暖,暖即汗出則腠理開,易于中風便昏冒。
(《指迷方》但為粗末,濃煎服。
許學士雲:記有一婦人,産後護密閣内,更生火,睡久及醒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其家驚惶。
醫用此藥佐以交加散。
祝雲:服之即睡,睡中
牡蛎(煅,研細)小麥麸(炒令黃色,碾為細末) 上等分研細,煮生豬肉汁調下二錢,無時候。
人參湯 治産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二方出胡氏) 人參當歸(等分)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隻去脂膜,切小片子。
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兩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二錢,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
産後冒悶汗出不識人方論第七 凡産後忽冒悶汗出,不識人者,暴虛故也。
破雞子三枚,吞之便醒。
若未醒,可與童子小便一升,甚驗。
丈夫小便亦得,切不得用病人者。
又若久不識人,或時複發者,此為有風。
因産血氣暴虛,風行脈中故也。
若産後去血多者,又增此疾,與雞子不醒者,可急作竹瀝汁一服五合;須臾不定,再與五合。
頻與三、五服瘥。
産後汗出多而變痓方論第八 (中風口噤、角弓反張附) 論曰:産後汗出多而變痓者何?答曰:産後血虛,肉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痓。
痓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痫狀,搖頭馬鳴,身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
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
如兩手拭不及者,不可治也。
小續命湯 治中風及剛柔二痓。
及腳氣痹弱,不能轉側,兼治小兒驚風。
麻黃(制,可去,加葛根)桂心甘草(各半兩)防風(三錢三字)芍藥白術人參川芎附子防己黃芩(各一分) 上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入生姜汁再煎一、二沸,溫服,日三服,夜二服。
若柔痓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去附子,減桂一半;冬及初春去黃芩。
(第三卷雖有,然其中有杏仁,無白術。
)雖然陳無擇評曰:産後汗出多變痓,亦令服續命湯,此又難信。
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不若大豆紫湯為佳。
太醫局方大聖散亦良藥也。
愚觀朱奉議雲: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并可加減與之。
若柔痓自汗者,有去麻黃加葛根之說。
朱奉議必有所據。
雖大豆紫湯、大聖散良,亦不可偏見曲說,有妨古人之意。
大豆紫湯 治中風頭眩,惡風自汗,吐冷水及産後百病。
或中風痱,痙,背強口噤,直視,煩熱。
脈緊大者不治。
《小品方》主産後中風困笃,背強口噤,或但煩躁,或頭身皆重,或身重癢劇,嘔吐直視者。
(《指迷方》名獨活湯) 川獨活(兩半)大豆(半升)酒(三升) 上先以酒浸獨活煎一、二沸,别炒大豆極焦,煙出、急投酒中密封,候冷去豆。
每服一、二合許,得少汗則愈,日十服。
此藥能去風、消血結,如妊娠折傷,胎死腹中,服此得瘥。
凡産後口噤,腰背強直,角弓反張,皆名曰痙,又名曰痓。
古人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陰而治。
今《産寶》諸書有中風口噤一門,又有角弓反張一門,其實一也。
如憎寒發熱有類傷寒,皆不論及,豈可隻以一、二藥治之?愚今取《百問》中方論,已詳備前篇。
(見三卷第二論)庶幾覽者,如指諸掌。
中風口噤角弓反張方論附 凡産後中風口噤,是其血氣虛而風入于颔、頰夾口之筋也。
手三陽之筋,結入于颔,産則勞損腑髒,傷于筋脈。
風若乘之,其三陽之筋脈則偏搏之,筋得風冷則急,故令口噤也。
若角弓反張者,是體虛受風,風入于諸陽之經也。
人陰陽經絡周環于身,風邪乘虛入于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也。
愈風散 療産後中風口噤,牙關緊急,手足瘛疭如角弓狀,亦治血暈,四肢強直,不省人事;或築心眼倒,吐瀉欲死。
(出華佗方。
《百問》、《經驗》、《産寶》、陳氏、《本事》同) 荊芥(略焙為末) 上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用童子小便亦可,其效如神。
口噤者灌,齒龈噤者吹鼻中皆效。
一方用古老錢煎湯調服,名一撚金散。
一方雲用舉卿、古拜二味,蓋切腳隐語以秘方也,此藥委有奇效神聖之功。
大抵産室,但無風為佳。
不可衣被帳褥太暖,暖即汗出則腠理開,易于中風便昏冒。
(《指迷方》但為粗末,濃煎服。
許學士雲:記有一婦人,産後護密閣内,更生火,睡久及醒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其家驚惶。
醫用此藥佐以交加散。
祝雲:服之即睡,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