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妊娠門)
關燈
小
中
大
妊娠洩瀉方論第一
論曰:凡妊娠洩瀉,冷熱不同。
水瀉青白或黃白,或水谷不化,腹痛腸鳴,其脈弱而緊,此内傷冷也,謂之洞洩寒中。
若洩注如水,深黃色及有完谷,小便赤,腹脅脹滿,煩躁喜飲,時時嘔逆;或下利清水,或小便不利,得熱則極,脈虛大而數。
由乘虛熱入于胃,湊滲下焦,津液不分,并于大腸,謂之協熱痢。
先以五苓散利小便,次以黃連阿膠丸或三黃熟艾湯。
凡洩瀉色黃而有沫,腸鳴腹脹滿、微痛,其脈沉緊而小數,謂之冷熱不調,宜戊己丸和之。
凡暴下或青或白,水谷或化或不化,腹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但餲生熟氣,全不思食,其脈内虛外實,右關脈沉緊者,謂之飧洩,先去沉積,宜感應丸,後調和之。
凡治洩,先須理中焦,如理中湯、丸是也。
次即分利水谷,如五苓散是也。
治中不效,然後斷下,即用禹餘糧、赤石脂是也。
(亦可就第八卷第八論選方通用) 厚樸丸 治妊娠洞洩寒中。
幹姜厚樸(去粗皮,細锉) 上等分,先杵令爛,水拌,同炒令幹再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
草果散 治妊娠髒氣本虛,宿挾風冷,脾胃久弱,髒腑虛滑,臍腹痛,日夜無度。
厚樸(去粗皮,姜汁浸,炒黃,二兩)肉豆蔻(一個,面煨)草豆蔻(一個,煨)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三黃熟艾湯、(方見第八卷第十論。
)理中丸、理中湯、五苓散、黃連阿膠丸、戊己丸、感應丸。
以上并見《和劑局方》。
妊娠下痢赤白及黃水方論第二 論曰:夫妊娠之人,胞血既閉,髒氣不理,脾胃易傷;或恣食腥肥生冷,脾胃停滞,不能克化。
冷熱相搏,緻令心腹攪刺疼痛,膿血赤白雜下,古書所謂滞下是也。
原疾之由,皆因冷熱不調,大腸虛冷,熱氣客于腸間。
熱氣乘之則赤,冷氣乘之則白。
冷熱相交,則赤白相雜,而運滞水止,名為滞痢也。
其狀白膿如涕而有血雜,亦有血少者。
如白膿涕而有赤脈如魚腦,此名魚腦痢。
又有血痢者,熱乘血入于大腸,為血痢也。
血之随氣,外行經絡,内通髒腑,常無滞積。
若觸冒勞動生熱,熱乘血散,滲入大腸,腸虛相化,故成血痢也。
地榆散 療妊娠患痢膿血,狀如魚腦髓,小腹絞痛難忍。
阿膠(炙,二兩)地榆酸石榴皮(三兩)薤白(切,一升)黃連(一方是黃柏皮。
各三兩,并細切)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生冷、肥膩。
赤石脂散 療妊娠白膿痢,腹中冷。
幹姜(四兩)赤石脂(六兩)粳米(一升,炒黃)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忌如前。
熟艾湯 療妊娠腹痛,下痢赤白不可忍 黃連(一方是白術)石榴皮當歸(各三兩)阿膠(炙,二兩)熟艾(一兩半)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如前。
黃連阿膠散 療妊娠腹痛,下痢膿血不止。
黃連(八分)厚樸(制)阿膠(炙)當歸(各六分)艾葉黃柏(各四分)幹姜(五分)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調下方寸匕,日三服。
根黃方 療妊娠臍下刺痛,大便白,晝夜三、五十行。
根黃(厚者,蜜煮令焦)大蒜(煨令熟爛,去皮) 上以根黃為末,研蒜作膏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粥飲下三十丸,日三服妙。
一方不用根黃,用當歸,以芍藥煎湯吞下。
厚樸散 療妊娠痢黃水不絕。
厚樸(姜汁炙,三兩)黃連(二兩)肉豆蔻(五個,連皮) 上用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忌如前。
(以上六方,并出《産寶》) 文仲方 療妊娠下痢不止方。
黃柏幹姜赤石脂(各二兩)酸石榴皮(一枚) 上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古今錄驗》方 療妊娠下痢方。
酸榴皮黃芩人參榉皮(各四兩)粳米(三合) 上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療妊娠挾熱下痢,冷熱不調。
(《千金翼》同) 黃連(一升)黃柏(一升)栀子仁(二十枚) 上為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浸三時久,煮十沸,頓服。
嘔者,加橘皮一兩,生姜二兩。
亦治丈夫常痢。
一方治中暑挾熱下痢。
無栀子仁,用姜錢、羊脂煎服。
《肘後方》方 療妊娠下痢赤白如魚腦,腹中絞痛。
阿膠(炒)黃柏地榆當歸(各一兩)川芎酸榴皮(各三分) 上為細末,蔥白、粥飲調二錢。
療妊娠下痢,腹痛不食。
薤白(切,一合)當歸(炒)地榆(各一兩)甘草(半兩)糯米(一合) 上為散,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療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糯米(一合)當歸(炒)黃芪(各一兩) 上細切,和停。
以水二盞,煮取一盞二分,去滓,溫分四服。
治妊娠臨産下痢。
上栀子不以多少,燒存性,為細末。
每服一大錢,空心,熟水調服。
甚者連進四、五服即止。
水瀉青白或黃白,或水谷不化,腹痛腸鳴,其脈弱而緊,此内傷冷也,謂之洞洩寒中。
若洩注如水,深黃色及有完谷,小便赤,腹脅脹滿,煩躁喜飲,時時嘔逆;或下利清水,或小便不利,得熱則極,脈虛大而數。
由乘虛熱入于胃,湊滲下焦,津液不分,并于大腸,謂之協熱痢。
先以五苓散利小便,次以黃連阿膠丸或三黃熟艾湯。
凡洩瀉色黃而有沫,腸鳴腹脹滿、微痛,其脈沉緊而小數,謂之冷熱不調,宜戊己丸和之。
凡暴下或青或白,水谷或化或不化,腹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但餲生熟氣,全不思食,其脈内虛外實,右關脈沉緊者,謂之飧洩,先去沉積,宜感應丸,後調和之。
凡治洩,先須理中焦,如理中湯、丸是也。
次即分利水谷,如五苓散是也。
治中不效,然後斷下,即用禹餘糧、赤石脂是也。
(亦可就第八卷第八論選方通用) 厚樸丸 治妊娠洞洩寒中。
幹姜厚樸(去粗皮,細锉) 上等分,先杵令爛,水拌,同炒令幹再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
草果散 治妊娠髒氣本虛,宿挾風冷,脾胃久弱,髒腑虛滑,臍腹痛,日夜無度。
厚樸(去粗皮,姜汁浸,炒黃,二兩)肉豆蔻(一個,面煨)草豆蔻(一個,煨)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三黃熟艾湯、(方見第八卷第十論。
)理中丸、理中湯、五苓散、黃連阿膠丸、戊己丸、感應丸。
以上并見《和劑局方》。
妊娠下痢赤白及黃水方論第二 論曰:夫妊娠之人,胞血既閉,髒氣不理,脾胃易傷;或恣食腥肥生冷,脾胃停滞,不能克化。
冷熱相搏,緻令心腹攪刺疼痛,膿血赤白雜下,古書所謂滞下是也。
原疾之由,皆因冷熱不調,大腸虛冷,熱氣客于腸間。
熱氣乘之則赤,冷氣乘之則白。
冷熱相交,則赤白相雜,而運滞水止,名為滞痢也。
其狀白膿如涕而有血雜,亦有血少者。
如白膿涕而有赤脈如魚腦,此名魚腦痢。
又有血痢者,熱乘血入于大腸,為血痢也。
血之随氣,外行經絡,内通髒腑,常無滞積。
若觸冒勞動生熱,熱乘血散,滲入大腸,腸虛相化,故成血痢也。
地榆散 療妊娠患痢膿血,狀如魚腦髓,小腹絞痛難忍。
阿膠(炙,二兩)地榆酸石榴皮(三兩)薤白(切,一升)黃連(一方是黃柏皮。
各三兩,并細切)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生冷、肥膩。
赤石脂散 療妊娠白膿痢,腹中冷。
幹姜(四兩)赤石脂(六兩)粳米(一升,炒黃)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忌如前。
熟艾湯 療妊娠腹痛,下痢赤白不可忍 黃連(一方是白術)石榴皮當歸(各三兩)阿膠(炙,二兩)熟艾(一兩半)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如前。
黃連阿膠散 療妊娠腹痛,下痢膿血不止。
黃連(八分)厚樸(制)阿膠(炙)當歸(各六分)艾葉黃柏(各四分)幹姜(五分)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調下方寸匕,日三服。
根黃方 療妊娠臍下刺痛,大便白,晝夜三、五十行。
根黃(厚者,蜜煮令焦)大蒜(煨令熟爛,去皮) 上以根黃為末,研蒜作膏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粥飲下三十丸,日三服妙。
一方不用根黃,用當歸,以芍藥煎湯吞下。
厚樸散 療妊娠痢黃水不絕。
厚樸(姜汁炙,三兩)黃連(二兩)肉豆蔻(五個,連皮) 上用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忌如前。
(以上六方,并出《産寶》) 文仲方 療妊娠下痢不止方。
黃柏幹姜赤石脂(各二兩)酸石榴皮(一枚) 上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古今錄驗》方 療妊娠下痢方。
酸榴皮黃芩人參榉皮(各四兩)粳米(三合) 上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療妊娠挾熱下痢,冷熱不調。
(《千金翼》同) 黃連(一升)黃柏(一升)栀子仁(二十枚) 上為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浸三時久,煮十沸,頓服。
嘔者,加橘皮一兩,生姜二兩。
亦治丈夫常痢。
一方治中暑挾熱下痢。
無栀子仁,用姜錢、羊脂煎服。
《肘後方》方 療妊娠下痢赤白如魚腦,腹中絞痛。
阿膠(炒)黃柏地榆當歸(各一兩)川芎酸榴皮(各三分) 上為細末,蔥白、粥飲調二錢。
療妊娠下痢,腹痛不食。
薤白(切,一合)當歸(炒)地榆(各一兩)甘草(半兩)糯米(一合) 上為散,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療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糯米(一合)當歸(炒)黃芪(各一兩) 上細切,和停。
以水二盞,煮取一盞二分,去滓,溫分四服。
治妊娠臨産下痢。
上栀子不以多少,燒存性,為細末。
每服一大錢,空心,熟水調服。
甚者連進四、五服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