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妊娠門
關燈
小
中
大
杏仁(去雙仁、皮尖,碎)甘草(炙)鐘乳(研)幹姜(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吳茱萸(各一升)五味子粳米(各五合)紫菀(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光澤顔色。
又妊娠八月,手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陽明内屬于大腸,大腸主九竅。
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
無食燥物,無辄失食,無忍大起。
芍藥湯 又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
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黃,或使寒栗,腰背苦冷痛,而目視茫茫。
芍藥(四分)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三兩)白術(一兩)厚樸(二兩,炙)薤白(切,一升)生姜(切,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葵子湯 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
甘草(炙)柴胡白術(各三兩)厚樸芍藥(各二兩)葵子(二升)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一日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
飲醴食甘,緩帶自時而待之,是謂養毛發,多才力。
又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少陰内屬于腎,腎主續縷。
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溫冷,毋着炙衣。
半夏湯 又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沖,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
半夏(洗)麥門冬(去心,各五合)幹姜(一兩)當歸吳茱萸阿膠(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四服,痢即止。
忌生血物、饧。
豬腎湯 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
豬腎(一具)茯苓桑寄生幹姜幹地黃芎(各三兩)白術(四兩)麥門冬(一升,去心)附子(中者一枚,炮)大豆(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一鬥,煮腎令熟,去腎内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十日更一劑。
忌豬肉、冷水、蕪荑、桃、李、雀肉、酢物等。
妊娠十月,五髒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
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
《集驗》、《延年》同。
妊娠惡阻方論第二 夫妊娠阻病者,按昝殷《産寶方》謂之子病。
《巢氏病源》謂之惡阻。
若婦人禀受怯弱,或有風氣,或有痰飲,既妊娠便有是病。
其狀顔色如故,脈息和順。
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聞食氣,好食酸鹹;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愦悶,嘔吐痰水,胸腑煩滿,恍惚不能支持。
不拘初娠,但疾苦有輕重耳。
輕者,不服藥亦不妨;重者須以藥療之。
《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二方,專治阻病。
然此二藥,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有動胎之性。
蓋胎初結,慮其易散,此不可不謹也。
張仲景《傷寒論》雲:婦人傷風,續得寒熱,發作有時,此為熱入血室。
有用黃龍湯者,小柴胡湯去半夏也。
此蓋為妊婦而設焉。
王子亨則有白術散,《局方》則有人參丁香散,用之良驗。
然三方皆大同而小異。
楊振則有人參橘皮湯,齊士明則有醒脾飲,餘試之亦效。
皆不用半夏動胎等藥。
服者知之。
白術散 治惡阻吐清水,甚則十餘日粥漿不入者。
白術(一兩)人參(半兩)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五片,煎至七分,溫服。
人參橘皮湯 治阻病,嘔吐痰水。
人參(去蘆)陳橘紅白術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甘草(三錢)厚樸(制)白茯苓(去皮,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淡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澄清溫服。
空心、食前。
《集驗》無茯苓、麥門冬、甘草。
人參丁香散 治妊娠惡阻,胃寒嘔逆,翻胃吐食及心腹刺痛。
人參(半兩)丁香藿香葉(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無時。
又方: 人參丁香柿蒂(各一兩)甘草良姜(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點下,無時。
醒脾飲子 治妊婦阻病,嘔逆不食,甚者中滿,口中無味,或作寒熱。
(此出王氏《博濟方》) 草豆蔻(以濕紙裹,灰火中煨,令紙幹,取出去皮用)厚樸(制,各半兩)幹姜(三分)甘草(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
水一大盞,棗二個,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呷服。
病輕者,隻一、二服便能食。
舊有橘紅二兩,治寒熱瘧痢不食。
後人去橘皮,以幹生姜代幹姜,治老人氣虛、大便秘,少津液、引飲有奇效。
産科醫官齊士明,依舊用幹姜,去橘皮,亦名醒脾飲子,治阻病極神驗。
宣和初在京師校勘。
保生湯 治婦人經候不行,身無病而似病,脈滑大而六部俱勻,乃是孕婦之脈也。
精神如故,惡聞食臭。
或但嗜一物;或大吐;或時吐清水,此名惡阻。
切勿作寒病治之,宜服此藥。
如覺惡心嘔吐,加丁香、生姜煎服。
(溫隐居方) 人參(一分)甘草(一分)白術香附子烏藥橘紅(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或作末子調服。
《古今錄驗》 療惡食。
人參(四兩)厚樸生姜枳殼甘草(各二兩)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悶,見食嘔吐,惡聞食氣,肢節煩疼,身體沉重,多思嗜卧,面黃肌瘦。
人參陳皮(各八分)白茯苓麥門冬甘草生姜(各十二分)大棗(二十個) 上咀,以水五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菘菜、醋等。
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一方無棗子,有半夏、竹茹、陳皮分兩。
二香散 療妊娠胎氣不安,氣不升降,飲食不美,嘔吐酸水,起坐覺重,宜服之。
香附子(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入鹽少許,百沸湯點下。
《近效》方 療妊娠惡食,心中煩愦,熱悶嘔吐。
青竹茹麥門冬(各三兩)前胡(二兩)橘皮(一兩)蘆根(一握) 上細切,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分二服。
食前一服。
一方無麥門冬,用小麥三合。
體熱、四肢煩熱者,加地骨皮。
(醫人夏候五錄方) 李莪翁先生雲: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源藥則愈。
經雲:無陰則嘔是也。
治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服諸藥無效者,用此藥理血歸源則愈。
人參甘草川芎當歸京芍藥丁香(各半兩)白茯苓白術陳皮(各一兩半)苦梗(炒)枳殼(去穰,炒,各一分)半夏(泡洗七次,切、炒黃,三兩) 上咀,每服三錢重。
生姜五片,棗一枚,煎。
安胎飲 治懷胎三月、四月至九個月,曰惡阻。
病者心中愦悶,頭重目眩,四肢沉重,懈怠不欲;熱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多睡少起,嘔逆不食。
或胎動不安,非時轉動,腰腹疼痛;或時下血及妊娠一切疾病,并皆治之。
甘草茯苓當歸熟地黃川芎 白術黃芪白芍藥半夏(泡洗七分,切、炒)阿膠(切,粉炒)地榆(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生姜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一方無半夏、地榆,有人參、桑寄生。
一方無白術、黃芪、半夏、地榆;有艾葉。
隻是膠艾湯加白茯苓。
妊娠痰逆不思食方論第三 夫水飲停積,結聚為痰,人皆有之。
少者不能為害,多則成病,妨害飲食,乃至嘔逆。
妊娠之病,若嘔逆甚者,傷胎也。
原疾之由,皆胃氣不調或風冷乘之,冷搏于胃,故成斯病也。
亦惡阻之一端。
半夏茯苓湯 治妊娠惡阻,心中愦悶,虛煩吐逆,頭目昏眩,四肢怠堕,百節煩疼,痰逆嘔吐,嫌聞食氣,好啖鹹酸,惡寒汗出,羸極黃瘦,多卧多起,不進飲食。
妊婦有痰,必生阻病。
《千金》以半夏茯苓湯以對之,此思邈處方之妙也。
若孕婦羸弱,胎孕不牢,則動必成咎。
全在醫者相人強弱以投之,又何慮焉? 半夏(一兩,泡十次,别切,炒令黃)生姜(五兩)茯苓熟地黃(各三兩)橘紅北細辛人參芍藥紫蘇川芎(各一兩)苦梗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大錢。
水二盞,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兼服茯苓丸。
《局方》與崔氏無紫蘇、細辛;有旋複花一兩。
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三兩。
腹冷下痢者,去地黃加炒桂心二兩。
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三兩,去地黃加黃芩一兩。
然半夏雖能動胎,若炒過則無妨。
張氏方半夏茯苓湯 半夏(泡洗七次,炒黃)陳皮(各二兩半)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甘草(四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二盞,姜十片,棗一個,烏梅半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茯苓丸 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悶,頭目暈重,憎聞食氣,吐逆吐痰,煩悶颠倒,四肢重弱,不
忌海藻、菘菜。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光澤顔色。
又妊娠八月,手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陽明内屬于大腸,大腸主九竅。
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
無食燥物,無辄失食,無忍大起。
芍藥湯 又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
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黃,或使寒栗,腰背苦冷痛,而目視茫茫。
芍藥(四分)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三兩)白術(一兩)厚樸(二兩,炙)薤白(切,一升)生姜(切,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葵子湯 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
甘草(炙)柴胡白術(各三兩)厚樸芍藥(各二兩)葵子(二升)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一日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
飲醴食甘,緩帶自時而待之,是謂養毛發,多才力。
又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少陰内屬于腎,腎主續縷。
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溫冷,毋着炙衣。
半夏湯 又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沖,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
半夏(洗)麥門冬(去心,各五合)幹姜(一兩)當歸吳茱萸阿膠(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四服,痢即止。
忌生血物、饧。
豬腎湯 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
豬腎(一具)茯苓桑寄生幹姜幹地黃芎(各三兩)白術(四兩)麥門冬(一升,去心)附子(中者一枚,炮)大豆(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一鬥,煮腎令熟,去腎内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十日更一劑。
忌豬肉、冷水、蕪荑、桃、李、雀肉、酢物等。
妊娠十月,五髒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
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
《集驗》、《延年》同。
妊娠惡阻方論第二 夫妊娠阻病者,按昝殷《産寶方》謂之子病。
《巢氏病源》謂之惡阻。
若婦人禀受怯弱,或有風氣,或有痰飲,既妊娠便有是病。
其狀顔色如故,脈息和順。
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聞食氣,好食酸鹹;甚者或作寒熱,心中愦悶,嘔吐痰水,胸腑煩滿,恍惚不能支持。
不拘初娠,但疾苦有輕重耳。
輕者,不服藥亦不妨;重者須以藥療之。
《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二方,專治阻病。
然此二藥,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有動胎之性。
蓋胎初結,慮其易散,此不可不謹也。
張仲景《傷寒論》雲:婦人傷風,續得寒熱,發作有時,此為熱入血室。
有用黃龍湯者,小柴胡湯去半夏也。
此蓋為妊婦而設焉。
王子亨則有白術散,《局方》則有人參丁香散,用之良驗。
然三方皆大同而小異。
楊振則有人參橘皮湯,齊士明則有醒脾飲,餘試之亦效。
皆不用半夏動胎等藥。
服者知之。
白術散 治惡阻吐清水,甚則十餘日粥漿不入者。
白術(一兩)人參(半兩)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五片,煎至七分,溫服。
人參橘皮湯 治阻病,嘔吐痰水。
人參(去蘆)陳橘紅白術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甘草(三錢)厚樸(制)白茯苓(去皮,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淡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澄清溫服。
空心、食前。
《集驗》無茯苓、麥門冬、甘草。
人參丁香散 治妊娠惡阻,胃寒嘔逆,翻胃吐食及心腹刺痛。
人參(半兩)丁香藿香葉(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無時。
又方: 人參丁香柿蒂(各一兩)甘草良姜(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點下,無時。
醒脾飲子 治妊婦阻病,嘔逆不食,甚者中滿,口中無味,或作寒熱。
(此出王氏《博濟方》) 草豆蔻(以濕紙裹,灰火中煨,令紙幹,取出去皮用)厚樸(制,各半兩)幹姜(三分)甘草(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
水一大盞,棗二個,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呷服。
病輕者,隻一、二服便能食。
舊有橘紅二兩,治寒熱瘧痢不食。
後人去橘皮,以幹生姜代幹姜,治老人氣虛、大便秘,少津液、引飲有奇效。
産科醫官齊士明,依舊用幹姜,去橘皮,亦名醒脾飲子,治阻病極神驗。
宣和初在京師校勘。
保生湯 治婦人經候不行,身無病而似病,脈滑大而六部俱勻,乃是孕婦之脈也。
精神如故,惡聞食臭。
或但嗜一物;或大吐;或時吐清水,此名惡阻。
切勿作寒病治之,宜服此藥。
如覺惡心嘔吐,加丁香、生姜煎服。
(溫隐居方) 人參(一分)甘草(一分)白術香附子烏藥橘紅(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或作末子調服。
《古今錄驗》 療惡食。
人參(四兩)厚樸生姜枳殼甘草(各二兩)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悶,見食嘔吐,惡聞食氣,肢節煩疼,身體沉重,多思嗜卧,面黃肌瘦。
人參陳皮(各八分)白茯苓麥門冬甘草生姜(各十二分)大棗(二十個) 上咀,以水五升,煎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菘菜、醋等。
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一方無棗子,有半夏、竹茹、陳皮分兩。
二香散 療妊娠胎氣不安,氣不升降,飲食不美,嘔吐酸水,起坐覺重,宜服之。
香附子(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入鹽少許,百沸湯點下。
《近效》方 療妊娠惡食,心中煩愦,熱悶嘔吐。
青竹茹麥門冬(各三兩)前胡(二兩)橘皮(一兩)蘆根(一握) 上細切,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分二服。
食前一服。
一方無麥門冬,用小麥三合。
體熱、四肢煩熱者,加地骨皮。
(醫人夏候五錄方) 李莪翁先生雲: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源藥則愈。
經雲:無陰則嘔是也。
治妊娠惡阻,嘔吐不止,頭痛,全不入食,服諸藥無效者,用此藥理血歸源則愈。
人參甘草川芎當歸京芍藥丁香(各半兩)白茯苓白術陳皮(各一兩半)苦梗(炒)枳殼(去穰,炒,各一分)半夏(泡洗七次,切、炒黃,三兩) 上咀,每服三錢重。
生姜五片,棗一枚,煎。
安胎飲 治懷胎三月、四月至九個月,曰惡阻。
病者心中愦悶,頭重目眩,四肢沉重,懈怠不欲;熱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多睡少起,嘔逆不食。
或胎動不安,非時轉動,腰腹疼痛;或時下血及妊娠一切疾病,并皆治之。
甘草茯苓當歸熟地黃川芎 白術黃芪白芍藥半夏(泡洗七分,切、炒)阿膠(切,粉炒)地榆(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生姜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一方無半夏、地榆,有人參、桑寄生。
一方無白術、黃芪、半夏、地榆;有艾葉。
隻是膠艾湯加白茯苓。
妊娠痰逆不思食方論第三 夫水飲停積,結聚為痰,人皆有之。
少者不能為害,多則成病,妨害飲食,乃至嘔逆。
妊娠之病,若嘔逆甚者,傷胎也。
原疾之由,皆胃氣不調或風冷乘之,冷搏于胃,故成斯病也。
亦惡阻之一端。
半夏茯苓湯 治妊娠惡阻,心中愦悶,虛煩吐逆,頭目昏眩,四肢怠堕,百節煩疼,痰逆嘔吐,嫌聞食氣,好啖鹹酸,惡寒汗出,羸極黃瘦,多卧多起,不進飲食。
妊婦有痰,必生阻病。
《千金》以半夏茯苓湯以對之,此思邈處方之妙也。
若孕婦羸弱,胎孕不牢,則動必成咎。
全在醫者相人強弱以投之,又何慮焉? 半夏(一兩,泡十次,别切,炒令黃)生姜(五兩)茯苓熟地黃(各三兩)橘紅北細辛人參芍藥紫蘇川芎(各一兩)苦梗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大錢。
水二盞,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兼服茯苓丸。
《局方》與崔氏無紫蘇、細辛;有旋複花一兩。
有客熱煩渴,口瘡,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三兩。
腹冷下痢者,去地黃加炒桂心二兩。
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赤澀,加大黃三兩,去地黃加黃芩一兩。
然半夏雖能動胎,若炒過則無妨。
張氏方半夏茯苓湯 半夏(泡洗七次,炒黃)陳皮(各二兩半)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甘草(四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二盞,姜十片,棗一個,烏梅半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茯苓丸 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悶,頭目暈重,憎聞食氣,吐逆吐痰,煩悶颠倒,四肢重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