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阿膠丸、鐘乳健脾丸、駐車丸、感應丸(亦有用蘇合香丸和丸服,名蘇感丸。
亦有外加黃蠟,丸如梧桐子大,十粒兼服)、胃風湯、四物湯、玉華白丹、十全大補湯、鬥門散、五苓散、真人養髒湯、水煮木香丸、大已寒丸。
以上諸方并出官局,不複重錄。
如鬥門散、養髒湯、水煮木香丸、參香散、豆蔻餅,其中皆使罂粟殼。
然此藥大能壞脾胃,古方不用。
如脾胃壯健之人,服者多有良驗,姑存于後。
參香散 治男子、婦人、小兒陰陽不和,冷熱相搏,積而成痢。
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臍腹痛,甚不可忍。
又治水瀉不止,腸鳴腹痛。
或熱毒中傷。
或寒氣久積,并宜治之。
罂粟殼(制)陳皮(去白)粉草(各一兩)厚樸(半兩)青皮白姜(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
赤痢,甘草湯調;白痢,陳米飲調;赤白相雜,紫蘇湯調。
如冷瀉,陳米飲調;熱瀉,新井水調。
空心服此藥,正脾去積、和氣理中。
忌生冷、肥膩、油面、腌藏。
豆蔻餅 治赤白痢,臍腹刺痛,久而不愈。
大治冷痢。
罂粟殼(制,一兩)白芍藥黃芪(各三錢)陳皮青皮木香诃子肉豆蔻人參(各錢半)羌活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
水一小盞,煎至七分,溫服。
(二方,塗明仲先生方) 曾有一婦人病痢疾月四十日,服諸藥不愈。
召仆診之,六脈沉弱。
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宜弱,但服十全大補湯,姜、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數沸,服之愈。
甲子夏秋間,仆處趙經略廳有侄孫,年九歲,病疾甚重,召小方脈未至,遂令仆診之。
六脈平細,以證觀之,雲是血痢。
其實非也,隻是血水而已。
仆雲:記得調中湯治狀,雲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結于四肢,則壯熱頭痛。
寒傷于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壯熱冥悶,脈數,宜服此。
遂合之,去大黃,服之而愈。
調中湯方 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藁本赤茯苓白術甘草(炙,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移時再服。
又有一婦人,洩瀉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濁酒。
召餘診之,則六脈沉絕。
衆醫用熱藥及丹藥服之,則發煩悶。
仆先用敗毒散數服加陳米煎,次又用胃風湯加粟米煎,愈。
調中湯去大黃,亦療此證。
婦人痢後嘔哕方論第十一 凡滞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
然咳逆者,古人所謂哕是也。
哕者,胃寒所生,此證最危。
其它病亦惡咳逆。
如見此證,宜用橘皮幹姜湯、半夏生姜湯、丁香柿蒂湯。
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仆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
諸醫用藥灼艾,皆無效。
仆投退陰散,兩服愈。
又嘗治許主薄,痢疾愈後,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
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
(其穴在第六卷十五論中)如有嘔逆之證,雖經雲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
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姜主之。
嘔而發渴者,豬苓湯。
仆嘗治一痢後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
又似暑毒凝于胃脘,投《局方》香薷丸,愈。
橘皮幹姜湯 治哕。
橘皮通草幹姜桂心甘草(各四錢)人參(二錢)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半夏生姜湯 治哕欲死。
半夏(一兩一分,洗)生姜(二兩,切)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 治咳逆。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個) 上咀,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橘皮竹茹湯 治哕逆。
橘皮(二兩)竹茹(一升)甘草(二兩)人參(半兩)半夏(一兩,湯洗) 上咀,每服四錢。
水二盞,生姜六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生姜橘皮湯 治幹嘔哕,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姜(半升)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退陰散 本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
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内同煎,入鹽一撚。
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幹姜川烏 上等分,為粗末,炒令黃色,候冷搗為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鹽一撚,煎至半盞服。
豬苓湯 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赤茯苓澤瀉阿膠(炒)滑石(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
候膠消盡服。
孫兆竹茹湯(方見第六卷)、蘆根湯(方見第六卷)、小柴胡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香薷丸。
(以上俱出《局方》。
不複重錄) 婦人大便下血方論第十二 夫婦人髒腑損傷,風邪易入。
凡熱氣在内,令人下血;風氣在内,亦大便血色,或如豆汁,腹中疼痛。
若糞後下血者,其來遠;糞前有血者,其來近。
遠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婦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為下血也。
防風如神散 治婦人風虛,大便後時時下血 防風枳殼(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腸風下血: 赤芍藥(一兩,瓦上燒存性) 為末,溫酒調下二錢。
又方:枳殼(十五合,每合入巴豆三粒,去殼皮,安在内,以棉裹之。
用好米醋于砂盆内煮,候醋幹,更加無灰酒煮令糜爛,去巴豆,研成膏) 以黃芪五兩為末,入膏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米飲吞下,酒亦可。
治痢久不安,下血成片。
頭發(一團,洗,燒灰,研) 每服一、二錢,新汲水調下。
瘡疖之毒,以溫酒服佳,空心。
木香烏荊丸 治腸風、酒痢(以上四方出《專治婦人方》) 木香(一分)荊芥穗川烏(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食前臨卧濃煎栗根白皮,酒吞下。
忌羊血。
此同舍處傳之,曾服有效。
又方: 荊芥穗黃芪熟地黃當歸桑耳地榆樗白皮皂角刺幹姜槐豆牛蒡子甘草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空心服。
治腸風下血 蒼術(不以多少,以皂角濃挼汁,浸一夕,次日煮,令水幹,焙燥) 上一味為細末,面糊丸如梧子大。
米飲,空心下五十丸,日三。
地榆湯 經雲: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者,二升;三結三升,宜用地榆湯。
(駱龍吉方) 地榆(四兩)甘草(一兩半)縮砂仁(四、七枚)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腸風黑散 治榮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髒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緻使脾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并,并皆治之。
敗棕(燒)木饅頭(燒)烏梅(去核)粉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仆嘗治一婦人,便血不止,用煮附丸加五靈脂效。
(方見第一卷) 婦人痔瘘方論第十三 夫婦人痔瘘者,皆由酒、色、氣、風、食及勞傷經絡,其血滲而成之。
亦有長年久坐而成者。
其痔有五種:肛邊瘡如乳,出于外,時出膿血者,為牡痔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為牝痔也;肛邊生瘡,癢而複痛者,為脈痔也;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出血者,為腸痔也;因便轉而清血随出者,為血痔也。
治之各有方。
鼈甲散 治婦人五種痔疾。
鼈甲露蜂房蛇蛻猬皮豬後懸蹄甲(五味燒存性,各二分)麝香(一分) 上各研為細末,和藥令停,每服一錢。
空心,用生幹地黃煎湯調下。
若肛門有竅腫痛,敷之即愈。
忌苋菜。
《局方》釣腸丸、黑玉丹,服之皆驗。
仆嘗治一婦人,久病心焦多怒,遂成痔疾,狀如連子、熱腫而痛,遂用熊膽入梅花腦子并研,更用豬膽汁調開塗痔立愈。
(方出張氏方) 又方:療痔熱腫痛。
(邬解元方) 蛞蝓(大者一、二條,江西名蜒蚰,湖北名石夾子,廣州名鼻涕蟲) 研令爛,入研了龍腦一字,坯子半錢。
研令停,敷之愈。
先以石薜荔煮水,熏洗尤妙。
(五羊大師趙尚書上汝下暨雲:母夫人病此,隻用蛞蝓與京墨研塗,亦效) 婦人脫肛候方論第十四 夫肛門者,大腸候也。
亦有外加黃蠟,丸如梧桐子大,十粒兼服)、胃風湯、四物湯、玉華白丹、十全大補湯、鬥門散、五苓散、真人養髒湯、水煮木香丸、大已寒丸。
以上諸方并出官局,不複重錄。
如鬥門散、養髒湯、水煮木香丸、參香散、豆蔻餅,其中皆使罂粟殼。
然此藥大能壞脾胃,古方不用。
如脾胃壯健之人,服者多有良驗,姑存于後。
參香散 治男子、婦人、小兒陰陽不和,冷熱相搏,積而成痢。
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臍腹痛,甚不可忍。
又治水瀉不止,腸鳴腹痛。
或熱毒中傷。
或寒氣久積,并宜治之。
罂粟殼(制)陳皮(去白)粉草(各一兩)厚樸(半兩)青皮白姜(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
赤痢,甘草湯調;白痢,陳米飲調;赤白相雜,紫蘇湯調。
如冷瀉,陳米飲調;熱瀉,新井水調。
空心服此藥,正脾去積、和氣理中。
忌生冷、肥膩、油面、腌藏。
豆蔻餅 治赤白痢,臍腹刺痛,久而不愈。
大治冷痢。
罂粟殼(制,一兩)白芍藥黃芪(各三錢)陳皮青皮木香诃子肉豆蔻人參(各錢半)羌活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
水一小盞,煎至七分,溫服。
(二方,塗明仲先生方) 曾有一婦人病痢疾月四十日,服諸藥不愈。
召仆診之,六脈沉弱。
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宜弱,但服十全大補湯,姜、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數沸,服之愈。
甲子夏秋間,仆處趙經略廳有侄孫,年九歲,病疾甚重,召小方脈未至,遂令仆診之。
六脈平細,以證觀之,雲是血痢。
其實非也,隻是血水而已。
仆雲:記得調中湯治狀,雲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結于四肢,則壯熱頭痛。
寒傷于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壯熱冥悶,脈數,宜服此。
遂合之,去大黃,服之而愈。
調中湯方 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藁本赤茯苓白術甘草(炙,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移時再服。
又有一婦人,洩瀉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濁酒。
召餘診之,則六脈沉絕。
衆醫用熱藥及丹藥服之,則發煩悶。
仆先用敗毒散數服加陳米煎,次又用胃風湯加粟米煎,愈。
調中湯去大黃,亦療此證。
婦人痢後嘔哕方論第十一 凡滞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
然咳逆者,古人所謂哕是也。
哕者,胃寒所生,此證最危。
其它病亦惡咳逆。
如見此證,宜用橘皮幹姜湯、半夏生姜湯、丁香柿蒂湯。
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仆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
諸醫用藥灼艾,皆無效。
仆投退陰散,兩服愈。
又嘗治許主薄,痢疾愈後,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
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
(其穴在第六卷十五論中)如有嘔逆之證,雖經雲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
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姜主之。
嘔而發渴者,豬苓湯。
仆嘗治一痢後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
又似暑毒凝于胃脘,投《局方》香薷丸,愈。
橘皮幹姜湯 治哕。
橘皮通草幹姜桂心甘草(各四錢)人參(二錢)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半夏生姜湯 治哕欲死。
半夏(一兩一分,洗)生姜(二兩,切)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 治咳逆。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個) 上咀,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橘皮竹茹湯 治哕逆。
橘皮(二兩)竹茹(一升)甘草(二兩)人參(半兩)半夏(一兩,湯洗) 上咀,每服四錢。
水二盞,生姜六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生姜橘皮湯 治幹嘔哕,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姜(半升)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退陰散 本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
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内同煎,入鹽一撚。
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幹姜川烏 上等分,為粗末,炒令黃色,候冷搗為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鹽一撚,煎至半盞服。
豬苓湯 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赤茯苓澤瀉阿膠(炒)滑石(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
候膠消盡服。
孫兆竹茹湯(方見第六卷)、蘆根湯(方見第六卷)、小柴胡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香薷丸。
(以上俱出《局方》。
不複重錄) 婦人大便下血方論第十二 夫婦人髒腑損傷,風邪易入。
凡熱氣在内,令人下血;風氣在内,亦大便血色,或如豆汁,腹中疼痛。
若糞後下血者,其來遠;糞前有血者,其來近。
遠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婦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為下血也。
防風如神散 治婦人風虛,大便後時時下血 防風枳殼(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腸風下血: 赤芍藥(一兩,瓦上燒存性) 為末,溫酒調下二錢。
又方:枳殼(十五合,每合入巴豆三粒,去殼皮,安在内,以棉裹之。
用好米醋于砂盆内煮,候醋幹,更加無灰酒煮令糜爛,去巴豆,研成膏) 以黃芪五兩為末,入膏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米飲吞下,酒亦可。
治痢久不安,下血成片。
頭發(一團,洗,燒灰,研) 每服一、二錢,新汲水調下。
瘡疖之毒,以溫酒服佳,空心。
木香烏荊丸 治腸風、酒痢(以上四方出《專治婦人方》) 木香(一分)荊芥穗川烏(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食前臨卧濃煎栗根白皮,酒吞下。
忌羊血。
此同舍處傳之,曾服有效。
又方: 荊芥穗黃芪熟地黃當歸桑耳地榆樗白皮皂角刺幹姜槐豆牛蒡子甘草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空心服。
治腸風下血 蒼術(不以多少,以皂角濃挼汁,浸一夕,次日煮,令水幹,焙燥) 上一味為細末,面糊丸如梧子大。
米飲,空心下五十丸,日三。
地榆湯 經雲: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者,二升;三結三升,宜用地榆湯。
(駱龍吉方) 地榆(四兩)甘草(一兩半)縮砂仁(四、七枚)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腸風黑散 治榮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髒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緻使脾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并,并皆治之。
敗棕(燒)木饅頭(燒)烏梅(去核)粉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仆嘗治一婦人,便血不止,用煮附丸加五靈脂效。
(方見第一卷) 婦人痔瘘方論第十三 夫婦人痔瘘者,皆由酒、色、氣、風、食及勞傷經絡,其血滲而成之。
亦有長年久坐而成者。
其痔有五種:肛邊瘡如乳,出于外,時出膿血者,為牡痔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為牝痔也;肛邊生瘡,癢而複痛者,為脈痔也;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出血者,為腸痔也;因便轉而清血随出者,為血痔也。
治之各有方。
鼈甲散 治婦人五種痔疾。
鼈甲露蜂房蛇蛻猬皮豬後懸蹄甲(五味燒存性,各二分)麝香(一分) 上各研為細末,和藥令停,每服一錢。
空心,用生幹地黃煎湯調下。
若肛門有竅腫痛,敷之即愈。
忌苋菜。
《局方》釣腸丸、黑玉丹,服之皆驗。
仆嘗治一婦人,久病心焦多怒,遂成痔疾,狀如連子、熱腫而痛,遂用熊膽入梅花腦子并研,更用豬膽汁調開塗痔立愈。
(方出張氏方) 又方:療痔熱腫痛。
(邬解元方) 蛞蝓(大者一、二條,江西名蜒蚰,湖北名石夾子,廣州名鼻涕蟲) 研令爛,入研了龍腦一字,坯子半錢。
研令停,敷之愈。
先以石薜荔煮水,熏洗尤妙。
(五羊大師趙尚書上汝下暨雲:母夫人病此,隻用蛞蝓與京墨研塗,亦效) 婦人脫肛候方論第十四 夫肛門者,大腸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