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衆疾門)

關燈
梧子大。

    每服五、七丸,飲下。

     許學士雲:餘嘗患停飲,水積肺經,食已必嚏,漸喘,覺肺系急,服此良驗。

     神授湯 治上氣喘急,不得卧。

     橘紅苦梗紫蘇人參北五味子(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服。

     九寶湯 治感風伏熱,一切咳嗽喘息,不問高年、小兒、室女、産前、産後皆可服,惟虛勞自汗不可服。

     薄荷葉紫蘇大腹皮(洗)麻黃(去根節,各四兩)桑白皮桂心杏仁(去皮尖)陳橘皮甘草(各二兩)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姜十片,烏梅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

     有兩浙張大夫,病喘二十年,每至秋冬辄劇,不可坐卧,百方不瘥。

    後得臨平僧法本方,服之遂瘥。

    法本凡病三十年,服此藥半年,乃絕根本,永不複發。

    凡服此藥,須久乃瘥。

     官局桔梗湯、橘皮半夏湯、洗心散、華蓋散(并見《局方》,不複贅錄)、四七湯(見本卷、二十卷)。

     仆嘗療羅安人,年近六十。

    遇秋冬之交,上氣喘促,不能坐卧,六脈洪實,服諸藥無效。

    問疾之源,少年自川中任所服餌丹砂,又恐是丹毒為害。

    遂服洗心散,皆無效。

    仆以華蓋散數服而愈,謾記之。

     婦人風痰方論第十五 夫婦人風痰者,由髒腑風冷,水飲停積在于胸膈所成也。

    人皆有痰,少者不能為妨,多者成患。

    但胸膈有痰飲,漬于五髒,則令眼暈,亦令頭眩、頭痛也。

     評曰:夫痰之為害,多因外感五邪(五邪者:寒、暑、燥、濕、風),内傷七氣(七氣者:喜、怒、憂、思、驚、恐、恚)。

    因五邪而得者,得風為風痰,得寒為寒痰,得冷為冷痰,得熱為熱痰,得暑為暑痰。

    因七氣所傷者,多因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容忍,而有此證。

    豈特隻因風冷而成哉!所以外感五邪、内傷七氣。

    則一身之中,血、液、淚、汗、涕、唾,身中濕者,則濁變而則成痰,乘間而為害也。

    經雲:清則運為精華,濁則凝為痰飲,此之謂也。

    然有痰、涎、飲、沫四種相類,宜仔細詳辨調治。

    因風而生痰者,宜服三生飲、星香飲、青州白丸子、化痰丸(方見《局方》)因寒冷而得者,宜服降氣湯、黑錫丹、養正丹。

    (并見《局方》)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

    因暑而得者,消暑丸。

    (并見《局方》)因氣宇不調,郁結而成者,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

    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

    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

    切記不宜痛系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

     三生飲、星香飲、參蘇飲。

    (方并見第三卷第一論)控涎丹。

    (方見第三卷第六論)養正丹。

    (方見第四卷第四論) 旋複花湯 治婦人風痰,嘔逆不下飲食,頭目昏悶。

     旋複花(去蒂)枇杷葉(去毛,炙)川芎北細辛藿香桂心枳殼(去穰,麸炒)前胡人參(去蘆)羌活半夏(各半兩)甘草羚羊角(屑)赤茯苓(各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天南星丸 治婦人風痰,心膈壅滞。

     天南星白附子(并炮)皂莢仁(炒黃)半夏曲(各一兩)晉礬(半兩,枯) 上為細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生姜、薄荷湯吞下。

     又方:半夏天南星(各二兩)肥皂莢(五挺,锉)生姜(三兩) 上以水五升,一同煮令水盡,去皂莢、生姜;隻用半夏、南星,焙幹為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生姜薄荷湯下七丸。

     柴胡半夏湯 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榮衛不調,肢節拘倦,身體疼痛,嗜卧少力,飲食無味。

    兼治五嗽、痰癖。

     柴胡(八兩)半夏(三兩半)人參(去蘆)甘草黃芩麥門冬(各三兩)白術(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

    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服。

     金沸草散 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

     荊芥穗(四兩)半夏甘草北細辛(各一兩)赤茯苓(二兩)前胡旋複花(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六分,熱服。

    未知再服。

    (《局方》有麻黃、赤芍藥,無細辛、茯苓) 瓜蒂散 療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痰也。

    當吐之,宜服此。

     瓜蒂(炒黃)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細末,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先漬之,須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

    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脈微,大忌令人吐) 大半夏湯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

    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臨卧溫呷。

    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

    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陳橘皮一分同煎。

    此即二陳湯加減得理。

     四七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

    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節,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婦人情性執着,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緻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産婦尤多此證,宜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

    切不可謂紫蘇耗氣,且謂新産氣血俱虛不肯多服。

    用之效驗,不可具述。

     紫蘇葉(二兩)厚樸(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無時候。

    若因思憂過當,小便白濁,用此藥吞青州白丸子極妙。

     婦人心胸嘈雜方論第十六 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

    原疾之由,多是痰也。

    皆血、液、淚、汗變成。

    或雲是血嘈。

    今人多用豬餘血炒而食之則愈。

    詳其此理,是以血導血歸源爾。

    恰如以鹽梅下涎之義,不若用許學士旋複花湯。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緻。

    其脈沉遲弦細,是其證也。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北細辛橘紅桂心人參甘草苦梗白芍藥半夏(各半兩)赤茯苓(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盞半,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治惡阻,半夏茯苓湯亦妙。

    (見惡阻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