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調經門
關燈
小
中
大
凡醫婦人,先須調經,故以為初。
月經緒論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謂天真之氣降;癸,謂壬癸,水名,故雲天癸也。
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腎氣全盛,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
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一見,以像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脈行時,最宜謹于将理。
将理失宜,似産後一般受病,輕為宿疾,重可死矣。
蓋被驚則血氣錯亂,經脈斬然不行,逆于身則為血分、痨瘵等疾。
若其時勞力,則生虛熱,變為疼痛之根。
若恚怒則氣逆,氣逆則血逆,逆于腰腿,則遇經行時腰腿痛重,過期即安也。
逆于頭、腹、心、肺、背、脅、手足之間,則遇經行時,其證亦然。
若怒極則傷肝,而有眼暈、脅痛、嘔血、瘰疬、癰瘍之病,加之經血滲漏于其間,遂成竅穴,淋瀝無有已也。
凡此之時,中風則病風,感冷則病冷,久而不愈,變證百出,不可言者。
所謂犯時微若秋毫,感病重如山嶽,可不畏哉! 精血篇第二 (齊·光祿大夫褚澄遺書)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
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中之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中之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
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始,發黃者黑,筋弱者強。
暨其溢也,凡充身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曆,無有不下。
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嘗于父母之身,無所不曆也。
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
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間也。
精未通而禦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内敗,小便道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複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愈疼則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之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産乳衆則血枯殺人。
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産寶方》序論第三 大率治病,先論其所主。
男子調其氣,女子調其血。
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調護。
然婦人以血為基本,氣血宣行,其神自清。
所謂血室,不蓄則氣和;血凝結,則水火相刑。
月水如期,謂之月信。
不然血凝成孕,此乃調燮之常。
其血不來,則因風熱傷于經血,故血不通。
或外感風寒,内受邪熱,脾胃虛弱,不能飲食。
食既不充,榮衛抑遏,肌膚黃燥,面無光澤,時發寒熱,腹脹作痛,難于子息。
子藏冷熱,久而勞損,必挾帶下,便多淋瀝,忽緻崩漏。
經雲:腹中如塊,忽聚忽散,其病乃症;血涸不流而搏,腹脹,時作寒熱,此乃成瘕。
或先後爽期,雖通而或多或寡,究病之源,蓋本于此。
王子亨方論第四 論曰:經者常候,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知其安危。
故其來必以月,太過不及,皆為不調。
過于陽則前期而來,過于陰則後時而至。
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亦由陰陽衰盛,寒熱為邪,詳說于下。
月水不調方論第五 夫婦人月水不調者,由勞傷氣血緻體虛,風冷之氣乘也。
若風冷之氣客于胞内,傷于沖任之脈,損手太陽、少陰之經。
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内,為經絡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裡,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然則月水是經絡之餘,若冷熱調和,則沖脈、任脈氣盛,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
若寒溫乖适,經脈則虛。
若有風冷,虛則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溫,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故月水乍多乍少,故為不調也。
紫石英丸 (出《本事方》)治婦人病。
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時發疼痛,醫者一例呼為經病。
不曾說是陰勝陽、是陽勝陰,所以服藥少得有效。
蓋陰氣勝陽,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
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若陽氣勝陰,則血流散溢。
經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知陰陽,謂其氣血,使不相勝,以平為福。
紫石英禹餘糧人參龍骨川烏官桂桑寄生杜仲五味子遠志澤瀉當歸石斛苁蓉幹姜(各一兩)川椒牡蛎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指迷方》同。
加減吳茱萸湯 治沖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赤白帶下,小腹急痛。
每至經脈行時頭眩,飲食減少,氣滿心忪,肌膚不澤,悉皆主之。
(出張氏方) 吳茱萸(半兩)麥門冬幹姜白茯苓牡丹皮南木香苦梗(各三錢)甘草(三錢半)當歸(半兩)北細辛(一錢半)防風官桂(各一分)半夏(七錢) 上咀,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婦人、室女經脈不調,臍腹冷痛,惡心,腹常脹滿,至晚則增。
宜服小烏沉湯,吞下艾煎丸。
(見《和劑局方》) 姜黃散 治血髒久冷,月水不調,臍腹刺痛。
(出《專治婦人方》) 川姜黃(成片子者,四兩)蓬莪術紅花桂心川芎(各一兩)延胡索牡丹皮當歸(各二兩)白芍藥(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
水半盞。
酒半盞,煎至七分,熱服。
桃仁散 治婦人月水不調,或淋瀝不斷,斷後複來,狀如瀉水,四體虛翕,不能飲食,腹中堅痛,不可行動。
月水或前或後,或經月不來,舉體沉重,唯欲眠睡,多思酸物。
桃仁粉草半夏(各一兩)赤芍藥生地黃(各三兩)澤蘭葉川牛膝當歸桂心牡丹皮人參蒲黃川芎(各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大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去滓溫服。
月水不通方論第六 夫婦人月水不通者,由勞傷血氣緻令體虛,受風冷邪氣客于胞内,傷損沖任之脈,并手太陽、少陰之經,緻胞絡内血絕不通故也。
沖任之脈起于胞内,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裡,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風冷傷其經血,血性得溫則宣流,得寒則澀閉。
既為風冷所搏,血結于内,故令月水不通也。
又雲:腸中鳴則月水不來,病本在胃。
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
(所以《梅師方》單用厚樸,其理可見。
再出《易簡方》)。
又雲:醉以入房,則内氣竭絕傷于肝,使月水衰少不來。
所以爾者,肝藏于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于内也。
又先唾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名曰血枯,亦月水不來也。
所以爾者,津液減耗故也。
但益津液,其經自下也。
診于腎脈微澀者,是月水不通也。
又左手關後、尺内浮為陽絕,無膀胱脈也,月水則閉。
又肝脈沉而急,隐之亦然。
時小便難,苦頭眩痛,腰背痛,足寒時疼,月水不來,恐得之時有所堕墜也。
月水不通,久則血結于内生塊,變為血瘕,亦作血症。
血水相并,壅澀不通,脾胃虛弱,變為水腫也。
所以然者,脾候身之肌肉,象于土,土主克消于水,水血既并,脾氣衰弱,不能克消,故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腫滿也。
《産寶方》論 論曰:經脈不通日久,此非細事,實為沉病。
若是室女經脈不通,初因貪食酸鹹之物,遂緻血脈幹涸,變成勞疾。
若因經脈正行,誤食熱面、生冷、房室,遂成此疾。
腹内顆塊,誤認為胎,時日稍深,必見困笃。
《養生必用》論經病第七 初虞世雲:女子十四,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故令有子。
天癸者,物之自然。
月者,以月至;經者,有常也。
其來不可過與不及、多與少,反此皆謂之病。
不行猶甚,百疾生焉。
血既不能滋養百體,則發落面黃,身羸瘦。
血虛則發熱,故身多熱。
水不足則燥氣燔,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為肺癰、肺痿必矣。
醫見經不行,則用虻蟲、水蛭等行血藥,見熱則用除熱諸寒藥,實出妄意。
就中不行,以藥行之,為害滋大。
經水枯竭,則無以滋養,其能行乎?譬猶索萬金于乞丐之人,雖捶楚并下,不可得也。
但服以養氣益血諸藥,天癸自行。
又有一種婦人盛實,月經瘀閉,利之則行。
自有證候,學者宜審焉。
當歸散 治血脈不通。
當歸穿山甲(灰炒)蒲黃(各半兩,炒)辰砂(一錢)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研停,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如不吃酒,薄荷、醋湯亦可。
琥珀散 治心膈迷悶,腹髒撮痛,氣急氣悶,月信不通等疾。
天台烏藥(二兩)當歸莪術(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服後以食壓之。
大忌生冷、油膩等物。
若産後諸疾,用炒姜、酒調下。
(以上出《婦人經驗方》) 《救急》療婦人月經不調,或一月不來,或隔月不來,或多或少,臍下絞痛,面色痿黃,四體虛吸,羸瘦不能食方。
當歸川牛膝牡丹皮桃仁(各一兩半)大黃芎土瓜根芍藥樸硝桂心虻蟲(去翅足,炒)水蛭(各半兩,炒) 上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
忌如常法。
療月經不通,腹中痛。
(見《産寶方》) 牛膝(六分)大黃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細辛(各五分)川芎當歸(各四分)水蛭(三分,糯米炒黃)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月水不通。
(出《梅師方》,已試有驗) 厚樸(姜汁炙香,細切)不以多少,濃煎去滓,空心溫服。
治婦人經候不來數月,臍腹痛,或有一塊上下相拄,飲食減少,腹滿惡心,大便秘澀者,宜服《局方》北亭丸。
用石菖蒲、馬鞭草煎湯送下三、四十丸,兩服必通。
萬病丸 治女人月經瘀閉,月候不來,繞臍寒疝痛徹,及産後血氣不調,腹中生瘕,結而不散,及症瘕等病。
幹漆(杵碎,炒令大煙出,煙頭青白,如此一時久)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
各一兩) 上為末,以生地黃汁一升入二味藥末,銀石器内慢火熬,俟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二丸,日再。
勿妄加,病去止藥。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血髒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或斷續不定,時作腹痛,腰胯重疼,攻刺小腹緊硬,及室女月
月經緒論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謂天真之氣降;癸,謂壬癸,水名,故雲天癸也。
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腎氣全盛,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
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一見,以像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脈行時,最宜謹于将理。
将理失宜,似産後一般受病,輕為宿疾,重可死矣。
蓋被驚則血氣錯亂,經脈斬然不行,逆于身則為血分、痨瘵等疾。
若其時勞力,則生虛熱,變為疼痛之根。
若恚怒則氣逆,氣逆則血逆,逆于腰腿,則遇經行時腰腿痛重,過期即安也。
逆于頭、腹、心、肺、背、脅、手足之間,則遇經行時,其證亦然。
若怒極則傷肝,而有眼暈、脅痛、嘔血、瘰疬、癰瘍之病,加之經血滲漏于其間,遂成竅穴,淋瀝無有已也。
凡此之時,中風則病風,感冷則病冷,久而不愈,變證百出,不可言者。
所謂犯時微若秋毫,感病重如山嶽,可不畏哉! 精血篇第二 (齊·光祿大夫褚澄遺書)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
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中之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中之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
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始,發黃者黑,筋弱者強。
暨其溢也,凡充身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曆,無有不下。
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嘗于父母之身,無所不曆也。
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
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間也。
精未通而禦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内敗,小便道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複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愈疼則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之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産乳衆則血枯殺人。
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産寶方》序論第三 大率治病,先論其所主。
男子調其氣,女子調其血。
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調護。
然婦人以血為基本,氣血宣行,其神自清。
所謂血室,不蓄則氣和;血凝結,則水火相刑。
月水如期,謂之月信。
不然血凝成孕,此乃調燮之常。
其血不來,則因風熱傷于經血,故血不通。
或外感風寒,内受邪熱,脾胃虛弱,不能飲食。
食既不充,榮衛抑遏,肌膚黃燥,面無光澤,時發寒熱,腹脹作痛,難于子息。
子藏冷熱,久而勞損,必挾帶下,便多淋瀝,忽緻崩漏。
經雲:腹中如塊,忽聚忽散,其病乃症;血涸不流而搏,腹脹,時作寒熱,此乃成瘕。
或先後爽期,雖通而或多或寡,究病之源,蓋本于此。
王子亨方論第四 論曰:經者常候,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知其安危。
故其來必以月,太過不及,皆為不調。
過于陽則前期而來,過于陰則後時而至。
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亦由陰陽衰盛,寒熱為邪,詳說于下。
月水不調方論第五 夫婦人月水不調者,由勞傷氣血緻體虛,風冷之氣乘也。
若風冷之氣客于胞内,傷于沖任之脈,損手太陽、少陰之經。
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内,為經絡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裡,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然則月水是經絡之餘,若冷熱調和,則沖脈、任脈氣盛,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
若寒溫乖适,經脈則虛。
若有風冷,虛則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溫,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故月水乍多乍少,故為不調也。
紫石英丸 (出《本事方》)治婦人病。
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時發疼痛,醫者一例呼為經病。
不曾說是陰勝陽、是陽勝陰,所以服藥少得有效。
蓋陰氣勝陽,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
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若陽氣勝陰,則血流散溢。
經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知陰陽,謂其氣血,使不相勝,以平為福。
紫石英禹餘糧人參龍骨川烏官桂桑寄生杜仲五味子遠志澤瀉當歸石斛苁蓉幹姜(各一兩)川椒牡蛎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指迷方》同。
加減吳茱萸湯 治沖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赤白帶下,小腹急痛。
每至經脈行時頭眩,飲食減少,氣滿心忪,肌膚不澤,悉皆主之。
(出張氏方) 吳茱萸(半兩)麥門冬幹姜白茯苓牡丹皮南木香苦梗(各三錢)甘草(三錢半)當歸(半兩)北細辛(一錢半)防風官桂(各一分)半夏(七錢) 上咀,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婦人、室女經脈不調,臍腹冷痛,惡心,腹常脹滿,至晚則增。
宜服小烏沉湯,吞下艾煎丸。
(見《和劑局方》) 姜黃散 治血髒久冷,月水不調,臍腹刺痛。
(出《專治婦人方》) 川姜黃(成片子者,四兩)蓬莪術紅花桂心川芎(各一兩)延胡索牡丹皮當歸(各二兩)白芍藥(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
水半盞。
酒半盞,煎至七分,熱服。
桃仁散 治婦人月水不調,或淋瀝不斷,斷後複來,狀如瀉水,四體虛翕,不能飲食,腹中堅痛,不可行動。
月水或前或後,或經月不來,舉體沉重,唯欲眠睡,多思酸物。
桃仁粉草半夏(各一兩)赤芍藥生地黃(各三兩)澤蘭葉川牛膝當歸桂心牡丹皮人參蒲黃川芎(各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大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去滓溫服。
月水不通方論第六 夫婦人月水不通者,由勞傷血氣緻令體虛,受風冷邪氣客于胞内,傷損沖任之脈,并手太陽、少陰之經,緻胞絡内血絕不通故也。
沖任之脈起于胞内,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裡,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風冷傷其經血,血性得溫則宣流,得寒則澀閉。
既為風冷所搏,血結于内,故令月水不通也。
又雲:腸中鳴則月水不來,病本在胃。
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
(所以《梅師方》單用厚樸,其理可見。
再出《易簡方》)。
又雲:醉以入房,則内氣竭絕傷于肝,使月水衰少不來。
所以爾者,肝藏于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于内也。
又先唾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名曰血枯,亦月水不來也。
所以爾者,津液減耗故也。
但益津液,其經自下也。
診于腎脈微澀者,是月水不通也。
又左手關後、尺内浮為陽絕,無膀胱脈也,月水則閉。
又肝脈沉而急,隐之亦然。
時小便難,苦頭眩痛,腰背痛,足寒時疼,月水不來,恐得之時有所堕墜也。
月水不通,久則血結于内生塊,變為血瘕,亦作血症。
血水相并,壅澀不通,脾胃虛弱,變為水腫也。
所以然者,脾候身之肌肉,象于土,土主克消于水,水血既并,脾氣衰弱,不能克消,故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腫滿也。
《産寶方》論 論曰:經脈不通日久,此非細事,實為沉病。
若是室女經脈不通,初因貪食酸鹹之物,遂緻血脈幹涸,變成勞疾。
若因經脈正行,誤食熱面、生冷、房室,遂成此疾。
腹内顆塊,誤認為胎,時日稍深,必見困笃。
《養生必用》論經病第七 初虞世雲:女子十四,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故令有子。
天癸者,物之自然。
月者,以月至;經者,有常也。
其來不可過與不及、多與少,反此皆謂之病。
不行猶甚,百疾生焉。
血既不能滋養百體,則發落面黃,身羸瘦。
血虛則發熱,故身多熱。
水不足則燥氣燔,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為肺癰、肺痿必矣。
醫見經不行,則用虻蟲、水蛭等行血藥,見熱則用除熱諸寒藥,實出妄意。
就中不行,以藥行之,為害滋大。
經水枯竭,則無以滋養,其能行乎?譬猶索萬金于乞丐之人,雖捶楚并下,不可得也。
但服以養氣益血諸藥,天癸自行。
又有一種婦人盛實,月經瘀閉,利之則行。
自有證候,學者宜審焉。
當歸散 治血脈不通。
當歸穿山甲(灰炒)蒲黃(各半兩,炒)辰砂(一錢)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研停,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如不吃酒,薄荷、醋湯亦可。
琥珀散 治心膈迷悶,腹髒撮痛,氣急氣悶,月信不通等疾。
天台烏藥(二兩)當歸莪術(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服後以食壓之。
大忌生冷、油膩等物。
若産後諸疾,用炒姜、酒調下。
(以上出《婦人經驗方》) 《救急》療婦人月經不調,或一月不來,或隔月不來,或多或少,臍下絞痛,面色痿黃,四體虛吸,羸瘦不能食方。
當歸川牛膝牡丹皮桃仁(各一兩半)大黃芎土瓜根芍藥樸硝桂心虻蟲(去翅足,炒)水蛭(各半兩,炒) 上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
忌如常法。
療月經不通,腹中痛。
(見《産寶方》) 牛膝(六分)大黃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細辛(各五分)川芎當歸(各四分)水蛭(三分,糯米炒黃)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月水不通。
(出《梅師方》,已試有驗) 厚樸(姜汁炙香,細切)不以多少,濃煎去滓,空心溫服。
治婦人經候不來數月,臍腹痛,或有一塊上下相拄,飲食減少,腹滿惡心,大便秘澀者,宜服《局方》北亭丸。
用石菖蒲、馬鞭草煎湯送下三、四十丸,兩服必通。
萬病丸 治女人月經瘀閉,月候不來,繞臍寒疝痛徹,及産後血氣不調,腹中生瘕,結而不散,及症瘕等病。
幹漆(杵碎,炒令大煙出,煙頭青白,如此一時久)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
各一兩) 上為末,以生地黃汁一升入二味藥末,銀石器内慢火熬,俟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二丸,日再。
勿妄加,病去止藥。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血髒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或斷續不定,時作腹痛,腰胯重疼,攻刺小腹緊硬,及室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