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預曰:勢窘則易離,故屢賞以撫士。
數罰者,困也; 李筌曰:困則數罰以勵士。
杜牧曰: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
梅堯臣曰:人弊不堪命,屢罰以立威。
王晳曰:衆困而不精勤,則數罰以脅之也。
張預曰:力困則難用,故頻罰以畏衆。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衆,則心惡之也。
李筌曰:先輕後畏,是勇而無戰者,不精之甚也。
杜牧曰:料敵不精之甚。
賈林曰: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練,如此之将先欲強暴伐人,衆悖則懼也,至懦之極也。
梅堯臣曰:先行乎嚴暴,後畏其衆離,訓罰不精之極也。
王晳曰:敵先行列暴,後畏其衆離,為将不精之甚也。
何氏曰:寬猛相濟,精於将事也。
張預曰:先輕敵,後畏人。
或曰:先刻暴禦下,後畏衆叛己,是用威行愛,不精之甚。
故上文以數賞數罰而言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李筌曰:徐前而疾後,曰委謝。
杜牧曰:所以委質來謝,此乃勢已窮,或有他故,必欲休息也。
賈林曰:氣委而言謝者,欲求兩解。
杜佑曰:戰未相伏,而下意氣相委謝者,欲休息也。
梅堯臣曰:力屈欲休兵,委質以來謝。
王晳曰:勢不能久。
張預曰:以所親愛委質來謝,是勢力窮極,欲休兵息戰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曹操曰:備奇伏也。
李筌曰:是軍必有奇伏,須謹察之。
杜牧曰:盛怒出陳,久不交刃,複不解去,有所待也;當謹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孟氏曰:備有别應。
梅堯臣曰:怒而來逆我,久而不接戰,且又不解去,必有奇伏以待我。
此以上論敵情。
張預曰:勇怒而來,既不合戰,又不引退,當密伺之,必有奇伏也。
兵非益多也, 曹操曰:權力均。
一雲兵非貴益多。
賈林曰:不貴衆擊寡,所貴寡擊衆。
王晳曰:晳謂權力均足矣,不以多為益。
張預曰:兵非增多於敵,謂權力均也。
惟無武進, 曹操曰:未見便也。
賈林曰:武不足專進,專進則暴。
王晳曰:不可但恃武也,當以計智料敵而行。
張預曰:武,剛也。
未能用剛武以輕進,謂未見利也。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養足也。
李筌曰:兵衆武,用力均,惟得人者勝也。
杜牧曰:言我與敵人兵力皆均,惟未能用武前進者,蓋未得見其人也。
但能於厮養之中,揀擇其材,亦足并力料敵而取勝,不假求於他也。
陳曍曰:言我兵力不多於敵,又無利便可進,不必他國乞師,但於厮養中并力取人,亦可破敵也。
賈林曰:雖無武勇之力而輕進,足以智謀料敵、并力而取敵人也。
梅堯臣曰:武,繼也。
兵雖不足以繼進,足以并給役厮養之力,量敵而取勝也。
王晳曰:晳謂善分合之變者,足以并力乘敵間,取勝人而已。
故雖厮養之輩可也,況精兵乎?曹說是也。
張預曰:兵力既均,又未見便,雖未足剛進,足以取人於厮養之中,以并兵合力,察敵而取勝,不必假他兵以助己。
故尉缭子曰: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
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将曰:無為天下先戰。
此言助卒無益,不如己有兵法也。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杜牧曰:無有深謀遠慮,但恃一夫之勇,輕易不顧者,必為敵人所擒也。
陳皥曰:惟,猶獨也。
此言殊無遠慮,但輕敵者,必為其所擒,不 獨言其勇也。
左傳曰:蜂虿有毒,而況國乎?則小敵亦不可輕。
王晳曰:唯不能料敵,但以武進,則必為敵所擒,明患不在於不多也。
張預曰:不能料人,反輕敵以武進,必為人所擒也。
齊晉相攻,齊侯曰:吾姑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為晉所敗是也。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
梅堯臣曰:傳#2,至也;德以至之,恩以親之;恩德未敷,罰則不服,故怨而難使。
王晳曰:恩信非素浃洽於人心,未附也。
張預曰:驟居将帥之位,恩信未加於民,而遽以刑法齊之,則怒恚而難用。
故田穠苴曰:臣素卑賤,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又伍參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梅堯臣曰:恩德既洽,刑罰不行,則驕不可用。
王晳曰:所謂若驕子也。
張預曰:恩信素洽,士心已附,刑罰寬緩,則驕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罰。
杜牧曰:晏子舉司馬禳苴文能附衆,武能威敵也。
王晳曰:吳起雲,總文武者,軍之将,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是謂必取。
杜牧曰:文武既行,必也取勝。
梅堯臣曰:令以仁恩,齊以威刑,恩威并着,則能必勝。
張預曰:文恩以悅之,武威以肅之,畏愛相兼,故戰又勝、攻必取。
或問曰:書雲: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岡功。
言先威也。
孫武先愛,何也?曰:書之所稱,仁人之兵也。
王者之於民,恩德素厚,人心已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
武之所陳,戰國之兵也。
霸者之於民,法令素酷,人心易離,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梅堯臣曰:素,舊也。
威令舊立,教乃聽服。
張預曰:将令素行,其民已信,教而用之,人人聽服。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王晳曰:民不素教,難卒為用。
何氏曰:人既失訓,安得服教。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杜牧曰:素,先也。
言為将居常無事之時,須恩信威令先着於人,然後對敵之時,行令立法,人人信伏。
韓信曰:我非素得拊循士大夫,所謂驅市人而戰也。
所以使之背水,令其人人自戰。
以其非素受恩信,威令之從也。
陳皥曰:晉文公始入國,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
此言欲令民不苟其生也。
於是出定襄王。
此言示以事君之大義,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又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於是伐原以示之信。
此言在往年伐原不食其利。
而守其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此言人無貪詐也,明徵其辭。
公曰:可矣。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恭。
於是大蒐以示之禮,及戰之時,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此五者,教人之本也。
夫令要在先申,使人聽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無輕信者也。
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簡當,議在必行,然後可以與衆相得也。
梅堯臣曰:信服已久,何事不從?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并力勝敵矣。
張預曰: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
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
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
自非大過大疑,則不須更改申明,所以使民信也。
諸葛亮與魏軍戰,以寡對衆,卒有當代者,不留而遣之。
曰:信不可失。
於是人人願留一戰,遂大敗魏兵是也。
孫子注解卷之九竟 #1『疑』原作『度』,據宋本改。
#2『至也』原作『上世』,據宋本改。
數罰者,困也; 李筌曰:困則數罰以勵士。
杜牧曰: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
梅堯臣曰:人弊不堪命,屢罰以立威。
王晳曰:衆困而不精勤,則數罰以脅之也。
張預曰:力困則難用,故頻罰以畏衆。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衆,則心惡之也。
李筌曰:先輕後畏,是勇而無戰者,不精之甚也。
杜牧曰:料敵不精之甚。
賈林曰: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練,如此之将先欲強暴伐人,衆悖則懼也,至懦之極也。
梅堯臣曰:先行乎嚴暴,後畏其衆離,訓罰不精之極也。
王晳曰:敵先行列暴,後畏其衆離,為将不精之甚也。
何氏曰:寬猛相濟,精於将事也。
張預曰:先輕敵,後畏人。
或曰:先刻暴禦下,後畏衆叛己,是用威行愛,不精之甚。
故上文以數賞數罰而言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李筌曰:徐前而疾後,曰委謝。
杜牧曰:所以委質來謝,此乃勢已窮,或有他故,必欲休息也。
賈林曰:氣委而言謝者,欲求兩解。
杜佑曰:戰未相伏,而下意氣相委謝者,欲休息也。
梅堯臣曰:力屈欲休兵,委質以來謝。
王晳曰:勢不能久。
張預曰:以所親愛委質來謝,是勢力窮極,欲休兵息戰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曹操曰:備奇伏也。
李筌曰:是軍必有奇伏,須謹察之。
杜牧曰:盛怒出陳,久不交刃,複不解去,有所待也;當謹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孟氏曰:備有别應。
梅堯臣曰:怒而來逆我,久而不接戰,且又不解去,必有奇伏以待我。
此以上論敵情。
張預曰:勇怒而來,既不合戰,又不引退,當密伺之,必有奇伏也。
兵非益多也, 曹操曰:權力均。
一雲兵非貴益多。
賈林曰:不貴衆擊寡,所貴寡擊衆。
王晳曰:晳謂權力均足矣,不以多為益。
張預曰:兵非增多於敵,謂權力均也。
惟無武進, 曹操曰:未見便也。
賈林曰:武不足專進,專進則暴。
王晳曰:不可但恃武也,當以計智料敵而行。
張預曰:武,剛也。
未能用剛武以輕進,謂未見利也。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養足也。
李筌曰:兵衆武,用力均,惟得人者勝也。
杜牧曰:言我與敵人兵力皆均,惟未能用武前進者,蓋未得見其人也。
但能於厮養之中,揀擇其材,亦足并力料敵而取勝,不假求於他也。
陳曍曰:言我兵力不多於敵,又無利便可進,不必他國乞師,但於厮養中并力取人,亦可破敵也。
賈林曰:雖無武勇之力而輕進,足以智謀料敵、并力而取敵人也。
梅堯臣曰:武,繼也。
兵雖不足以繼進,足以并給役厮養之力,量敵而取勝也。
王晳曰:晳謂善分合之變者,足以并力乘敵間,取勝人而已。
故雖厮養之輩可也,況精兵乎?曹說是也。
張預曰:兵力既均,又未見便,雖未足剛進,足以取人於厮養之中,以并兵合力,察敵而取勝,不必假他兵以助己。
故尉缭子曰: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
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将曰:無為天下先戰。
此言助卒無益,不如己有兵法也。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杜牧曰:無有深謀遠慮,但恃一夫之勇,輕易不顧者,必為敵人所擒也。
陳皥曰:惟,猶獨也。
此言殊無遠慮,但輕敵者,必為其所擒,不 獨言其勇也。
左傳曰:蜂虿有毒,而況國乎?則小敵亦不可輕。
王晳曰:唯不能料敵,但以武進,則必為敵所擒,明患不在於不多也。
張預曰:不能料人,反輕敵以武進,必為人所擒也。
齊晉相攻,齊侯曰:吾姑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為晉所敗是也。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
梅堯臣曰:傳#2,至也;德以至之,恩以親之;恩德未敷,罰則不服,故怨而難使。
王晳曰:恩信非素浃洽於人心,未附也。
張預曰:驟居将帥之位,恩信未加於民,而遽以刑法齊之,則怒恚而難用。
故田穠苴曰:臣素卑賤,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又伍參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梅堯臣曰:恩德既洽,刑罰不行,則驕不可用。
王晳曰:所謂若驕子也。
張預曰:恩信素洽,士心已附,刑罰寬緩,則驕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罰。
杜牧曰:晏子舉司馬禳苴文能附衆,武能威敵也。
王晳曰:吳起雲,總文武者,軍之将,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是謂必取。
杜牧曰:文武既行,必也取勝。
梅堯臣曰:令以仁恩,齊以威刑,恩威并着,則能必勝。
張預曰:文恩以悅之,武威以肅之,畏愛相兼,故戰又勝、攻必取。
或問曰:書雲: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岡功。
言先威也。
孫武先愛,何也?曰:書之所稱,仁人之兵也。
王者之於民,恩德素厚,人心已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
武之所陳,戰國之兵也。
霸者之於民,法令素酷,人心易離,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梅堯臣曰:素,舊也。
威令舊立,教乃聽服。
張預曰:将令素行,其民已信,教而用之,人人聽服。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王晳曰:民不素教,難卒為用。
何氏曰:人既失訓,安得服教。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杜牧曰:素,先也。
言為将居常無事之時,須恩信威令先着於人,然後對敵之時,行令立法,人人信伏。
韓信曰:我非素得拊循士大夫,所謂驅市人而戰也。
所以使之背水,令其人人自戰。
以其非素受恩信,威令之從也。
陳皥曰:晉文公始入國,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
此言欲令民不苟其生也。
於是出定襄王。
此言示以事君之大義,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又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於是伐原以示之信。
此言在往年伐原不食其利。
而守其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此言人無貪詐也,明徵其辭。
公曰:可矣。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恭。
於是大蒐以示之禮,及戰之時,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此五者,教人之本也。
夫令要在先申,使人聽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無輕信者也。
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簡當,議在必行,然後可以與衆相得也。
梅堯臣曰:信服已久,何事不從?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并力勝敵矣。
張預曰: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
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
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
自非大過大疑,則不須更改申明,所以使民信也。
諸葛亮與魏軍戰,以寡對衆,卒有當代者,不留而遣之。
曰:信不可失。
於是人人願留一戰,遂大敗魏兵是也。
孫子注解卷之九竟 #1『疑』原作『度』,據宋本改。
#2『至也』原作『上世』,據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