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内義》曰:功滿行圓,道成德就者,飛天下觀書功也。
上帝遙唱,稱贊也。
萬神朝禮,敬仰也。
三界侍軒,翼衛也。
群妖束首,魔賊伏也。
鬼精自亡,屍蟲滅也。
琳琅振響,自然感應也。
十方肅清,純素無雜也。
河海靜默,性情冥也。
山嶽吞煙,神息定也。
萬靈振伏,衆聖欽也。
招集群仙,無非真也。
天無氛穢,陽無愆也。
地無祆塵,陰無伏也。
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内義》曰:此明諸天内音,冥通慧照之力也。
冥者,幽深不測;慧者,通照無窮。
慧能照空,故曰冥慧。
高而不極謂之洞,煥耀三清謂之清。
洞,空也。
清,靜也。
無邊無際,謂之大量。
大量之内,唯有真空。
真中有精,其中有信,能生真聖,非有非無,常住湛然,微妙莫測,究竟其理,不可尋詳。
玄中更玄,故曰玄玄也。
上聖慈憐下界,降此真經,列以玄科,開人度物。
誦詠之者,上感諸天,佩服靈文,即随炁所至,功圓行滿,升為金阙之臣。
是如積學通真入聖,生天生地,應用無窮;能知玉字之音,骨肉同飛有日矣。
上學之士,勤而勉之。
○天尊叙經首,言造化於始,末言大梵於終。
此其所以體用循環而無窮也。
恐學者不悟,常清常靜之理,堕於執有執無之見。
故明诏之曰:冥慧洞清,大量玄玄。
夫冥則契虛合無,慧則圓明妙智,洞則通達無礙,清則澄瑩無形。
大量則無所不容,難以測度;玄玄則妙中更妙,不可思議。
若然者,言龍虎不滞於弄精魂,談性命不偏於執空寂,十方通徹,八面玲珑。
經曰:用其光,複歸其明;此之謂也。
夫道之於人,不啻慈母之愛赤子,覆之載之,生之育之,至於分身降世,陳綱立紀,禮君臣、正上下,生有所養,死有所藏。
其或出類拔萃者,則與相為終始;若乃華目以随世,畏死而希仙者,因其學功而成就之。
片善不遺,可謂至矣。
人能體道,皆無懷葛天氏之民;經不必出,教不必立可也。
惟其不仁,則我有己經,由是出教,由是立焉。
故有天堂、地獄之報,是亦為勸善懲惡之權耳。
或者謂一死則已,更有何物?天堂地獄皆無是事。
斯言也,達則達矣,其奈若何!今夫人死之後,或夢之,或見之,或附人而言,或憑物而靈;由是觀之,固不得謂一死則已、更有何物也。
神清之洞,清燕之堂,白骨埋形,水獄陰慘,又不可謂天堂地獄,皆無是事也。
天尊曰:衆生未悟,故有攝因;衆生既悟,攝因何在?地獄天堂,孰非假合?此皆人心自造,豈得一切撥為無因果乎。
太上常善救,人故不愛道。
誘谕世俗,勿錯用心,使其返性冥情,舍惡從善,上可超凡入聖,次可解化登真,又其次隐遁長生;下則延年安樂,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熏習性根,亦證仙道。
比之疾病嬰纏、夭傷危厄、非命橫亡、沉淪惡趣者,孰得孰失,達士必能詳擇焉。
梵炁玄遼天寶自然八合之音 元始靈書下篇天真皇人撰 《後釋》曰:謹按,《靈寶度人上品妙經》,漢元封中,西王母下降,授武帝,已為第七授。
中間傳授,經傳不顯,其在天卷秩繁多,此才一品。
至晉,太極左宮仙公,於會稽上虞,上感太極真人徐來勒所受《度人經》,即有《靈書下篇》,及《太極真人後序》,授經衆真,聚集終散之文,方成全篇。
自後以兵火之變,抱樸子葛洪於鄭真人思遠所受,其後止於大量玄玄也。
其下篇遺失,不可考複,故世無全經,莫可而得。
今昌運流行,天吏下降,以其阙文續于經末。
誦詠之者,得本經二章三篇之妙範;修用之者,備全品十過十方之殊功,齋戒遵行,則上清可跻矣。
《五牙經》曰:天真皇人者,不知其得道之始,然是前劫修真極道之人也。
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皆長尺餘。
黃帝時在峨眉山絕陰之下,蒼玉為屋,黃金為座,張華羅旛,然千和之香,侍者仙童玉女,座賓三人,皆稱太清仙王。
黃帝再拜問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
東方八天 森□儲雲,九魂煉精。
枳默窺玦,浮枚臼~。
鹿幾楊房,碧提酇回。
池滇黨負,蚑逭谒攜。
澡章變瑜,蘭泮璧壞。
亢滂野生,極中昆清。
曜展洞涸,寂無眇凝。
素倚虛羅,皇達元靈。
南方八天 炎鍍綽堂,太霄瑤隅。
曆遐薦漪,周扃加圖。
披峣蹊臄,觚亶渾都。
戟芸荼炫,井欺持蒲。
掌維迮儀,奕洸琅璀。
扁縷益但,幽微畢雷。
涓湟實東,赤曜叢稽。
玉玄演侯,栢璖至規。
西方八天 鎬正左适,婆泥殺靈。
悲招均疆,洎南纏魁。
靜夷損光,混元覺緣。
道守岑遙,綿征知宣。
太靈湮漠,炳和盧随。
哲京常華,墟鹹堅沙。
栗铎黜株,會衍球裴。
卓雲青府,業睹般基。
北方八天 窪孩蒙甘,翠宇九闌。
蕭鈎漣興,龍汾神關。
溝淪泬魔,豁蠻祈通。
玄寥亢息,無知肆明。
蟒修吉夕,馥壇時畎。
湯長敷昌,匪庸謹濟。
朝康聖寬,秘法侈宜。
廣帝理生,衛肇宏人。
《後釋》曰:此與中篇隐語為相類,非如中篇有皇人内訓可考。
然東方森字從木,南方炎字從火,西方鎬字從金,北方窪字從水、土。
水、土俱旺於北,而孩字從亥從子,必關涉天地造化之妙理。
得道者乃當洞明至言也。
天真皇人梵炁玄遼天寶自然八合之音,主治世會地壘洪澤、災變厄難。
誦詠之者,禳辟祆殃,清靜道炁,無不甯也。
地官奉書,百靈畏敬,神朱寫文,服佩明驗。
施之於至學,不宣於下俗也。
太極真人頌曰 神雲煥層虛,梵羅屯碧霄。
元始九龍駕,皇人按青轺。
靈光集萬真,珠影闿陽寥。
出示靈寶篇,福德由是招。
洞玄隐高嚴,玉音泛雲璈。
無量匪得思,道海生波濤。
法義同涓流,滋植成嘉苗。
用以賬窮饑,教興衛中朝。
帝尊壽億年,太平滅兵刀。
稽首望玉晨,靈華散金毫。
太極真人曰: 太上玉晨大道君居紫霞之上七映之天,紀錄玄文,玉妃捧經,金童散香,太一執巾,玉郎侍筵。
龍吟虎嗥,慶雲蒙霭。
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極飛天神王、三界大魔、九天丈人、無鞅數衆,吟詠玉經,歸依太上靈寶妙法。
昌運流行,億劫長存。
誦經十徧畢,叩齒三十六通,心拜十方而起,南面下座,東向立。
心禮三拜,密咒曰: 臣誦經已竟,向來所出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金童、傳言玉女、五帝直符、宜日香官,各三十二人,請還入臣身中,複於宮室,毋令差互。
後召複到,一如故事。
次精思身中諸神各還宮訖,叩齒三通,咽液三過,上香密咒曰: 向來聽經聖衆,解壇散席,各複所司。
神風靜默,山海肅清,千邪伏匿,百靈 護形。
次自東為始,存天真上升,每方心拜三拜,三叩齒送之。
次鼻引三色雲炁,咽入五髒,想四獸複本位,叩齒三通,咽液三過。
然後收經出室,語言無礙。
誦經如不依此,不若不誦,而免怠慢之愆。
或謂丹旨何須載此,蓋道存内外,不得不然。
庶幾人知崇重,各招福德也。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五
上帝遙唱,稱贊也。
萬神朝禮,敬仰也。
三界侍軒,翼衛也。
群妖束首,魔賊伏也。
鬼精自亡,屍蟲滅也。
琳琅振響,自然感應也。
十方肅清,純素無雜也。
河海靜默,性情冥也。
山嶽吞煙,神息定也。
萬靈振伏,衆聖欽也。
招集群仙,無非真也。
天無氛穢,陽無愆也。
地無祆塵,陰無伏也。
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内義》曰:此明諸天内音,冥通慧照之力也。
冥者,幽深不測;慧者,通照無窮。
慧能照空,故曰冥慧。
高而不極謂之洞,煥耀三清謂之清。
洞,空也。
清,靜也。
無邊無際,謂之大量。
大量之内,唯有真空。
真中有精,其中有信,能生真聖,非有非無,常住湛然,微妙莫測,究竟其理,不可尋詳。
玄中更玄,故曰玄玄也。
上聖慈憐下界,降此真經,列以玄科,開人度物。
誦詠之者,上感諸天,佩服靈文,即随炁所至,功圓行滿,升為金阙之臣。
是如積學通真入聖,生天生地,應用無窮;能知玉字之音,骨肉同飛有日矣。
上學之士,勤而勉之。
○天尊叙經首,言造化於始,末言大梵於終。
此其所以體用循環而無窮也。
恐學者不悟,常清常靜之理,堕於執有執無之見。
故明诏之曰:冥慧洞清,大量玄玄。
夫冥則契虛合無,慧則圓明妙智,洞則通達無礙,清則澄瑩無形。
大量則無所不容,難以測度;玄玄則妙中更妙,不可思議。
若然者,言龍虎不滞於弄精魂,談性命不偏於執空寂,十方通徹,八面玲珑。
經曰:用其光,複歸其明;此之謂也。
夫道之於人,不啻慈母之愛赤子,覆之載之,生之育之,至於分身降世,陳綱立紀,禮君臣、正上下,生有所養,死有所藏。
其或出類拔萃者,則與相為終始;若乃華目以随世,畏死而希仙者,因其學功而成就之。
片善不遺,可謂至矣。
人能體道,皆無懷葛天氏之民;經不必出,教不必立可也。
惟其不仁,則我有己經,由是出教,由是立焉。
故有天堂、地獄之報,是亦為勸善懲惡之權耳。
或者謂一死則已,更有何物?天堂地獄皆無是事。
斯言也,達則達矣,其奈若何!今夫人死之後,或夢之,或見之,或附人而言,或憑物而靈;由是觀之,固不得謂一死則已、更有何物也。
神清之洞,清燕之堂,白骨埋形,水獄陰慘,又不可謂天堂地獄,皆無是事也。
天尊曰:衆生未悟,故有攝因;衆生既悟,攝因何在?地獄天堂,孰非假合?此皆人心自造,豈得一切撥為無因果乎。
太上常善救,人故不愛道。
誘谕世俗,勿錯用心,使其返性冥情,舍惡從善,上可超凡入聖,次可解化登真,又其次隐遁長生;下則延年安樂,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熏習性根,亦證仙道。
比之疾病嬰纏、夭傷危厄、非命橫亡、沉淪惡趣者,孰得孰失,達士必能詳擇焉。
梵炁玄遼天寶自然八合之音 元始靈書下篇天真皇人撰 《後釋》曰:謹按,《靈寶度人上品妙經》,漢元封中,西王母下降,授武帝,已為第七授。
中間傳授,經傳不顯,其在天卷秩繁多,此才一品。
至晉,太極左宮仙公,於會稽上虞,上感太極真人徐來勒所受《度人經》,即有《靈書下篇》,及《太極真人後序》,授經衆真,聚集終散之文,方成全篇。
自後以兵火之變,抱樸子葛洪於鄭真人思遠所受,其後止於大量玄玄也。
其下篇遺失,不可考複,故世無全經,莫可而得。
今昌運流行,天吏下降,以其阙文續于經末。
誦詠之者,得本經二章三篇之妙範;修用之者,備全品十過十方之殊功,齋戒遵行,則上清可跻矣。
《五牙經》曰:天真皇人者,不知其得道之始,然是前劫修真極道之人也。
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皆長尺餘。
黃帝時在峨眉山絕陰之下,蒼玉為屋,黃金為座,張華羅旛,然千和之香,侍者仙童玉女,座賓三人,皆稱太清仙王。
黃帝再拜問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
東方八天 森□儲雲,九魂煉精。
枳默窺玦,浮枚臼~。
鹿幾楊房,碧提酇回。
池滇黨負,蚑逭谒攜。
澡章變瑜,蘭泮璧壞。
亢滂野生,極中昆清。
曜展洞涸,寂無眇凝。
素倚虛羅,皇達元靈。
南方八天 炎鍍綽堂,太霄瑤隅。
曆遐薦漪,周扃加圖。
披峣蹊臄,觚亶渾都。
戟芸荼炫,井欺持蒲。
掌維迮儀,奕洸琅璀。
扁縷益但,幽微畢雷。
涓湟實東,赤曜叢稽。
玉玄演侯,栢璖至規。
西方八天 鎬正左适,婆泥殺靈。
悲招均疆,洎南纏魁。
靜夷損光,混元覺緣。
道守岑遙,綿征知宣。
太靈湮漠,炳和盧随。
哲京常華,墟鹹堅沙。
栗铎黜株,會衍球裴。
卓雲青府,業睹般基。
北方八天 窪孩蒙甘,翠宇九闌。
蕭鈎漣興,龍汾神關。
溝淪泬魔,豁蠻祈通。
玄寥亢息,無知肆明。
蟒修吉夕,馥壇時畎。
湯長敷昌,匪庸謹濟。
朝康聖寬,秘法侈宜。
廣帝理生,衛肇宏人。
《後釋》曰:此與中篇隐語為相類,非如中篇有皇人内訓可考。
然東方森字從木,南方炎字從火,西方鎬字從金,北方窪字從水、土。
水、土俱旺於北,而孩字從亥從子,必關涉天地造化之妙理。
得道者乃當洞明至言也。
天真皇人梵炁玄遼天寶自然八合之音,主治世會地壘洪澤、災變厄難。
誦詠之者,禳辟祆殃,清靜道炁,無不甯也。
地官奉書,百靈畏敬,神朱寫文,服佩明驗。
施之於至學,不宣於下俗也。
太極真人頌曰 神雲煥層虛,梵羅屯碧霄。
元始九龍駕,皇人按青轺。
靈光集萬真,珠影闿陽寥。
出示靈寶篇,福德由是招。
洞玄隐高嚴,玉音泛雲璈。
無量匪得思,道海生波濤。
法義同涓流,滋植成嘉苗。
用以賬窮饑,教興衛中朝。
帝尊壽億年,太平滅兵刀。
稽首望玉晨,靈華散金毫。
太極真人曰: 太上玉晨大道君居紫霞之上七映之天,紀錄玄文,玉妃捧經,金童散香,太一執巾,玉郎侍筵。
龍吟虎嗥,慶雲蒙霭。
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極飛天神王、三界大魔、九天丈人、無鞅數衆,吟詠玉經,歸依太上靈寶妙法。
昌運流行,億劫長存。
誦經十徧畢,叩齒三十六通,心拜十方而起,南面下座,東向立。
心禮三拜,密咒曰: 臣誦經已竟,向來所出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金童、傳言玉女、五帝直符、宜日香官,各三十二人,請還入臣身中,複於宮室,毋令差互。
後召複到,一如故事。
次精思身中諸神各還宮訖,叩齒三通,咽液三過,上香密咒曰: 向來聽經聖衆,解壇散席,各複所司。
神風靜默,山海肅清,千邪伏匿,百靈 護形。
次自東為始,存天真上升,每方心拜三拜,三叩齒送之。
次鼻引三色雲炁,咽入五髒,想四獸複本位,叩齒三通,咽液三過。
然後收經出室,語言無礙。
誦經如不依此,不若不誦,而免怠慢之愆。
或謂丹旨何須載此,蓋道存内外,不得不然。
庶幾人知崇重,各招福德也。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