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於寶珠之内,說經都竟。
《内義》曰:元始者,神寶珠即性。
說經者,指明祖炁為丹之體。
都竟者,謂神性圓明,了無一物。
衆真監度,以授於我。
《内義》曰:衆真者,妙化發生之炁。
我即道君也。
當此之時,喜慶難言。
法事粗悉,諸天複位。
縧欻之間,寂無遺響。
《内義》曰:行功之際,妙應難述。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工夫已竟,萬神還元,恍惚之中,遺明息照。
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
《内義》曰:考古鑒今,其則不遠。
經法丹道,一理無殊。
六祖有言: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
此乃值遇經法,普得濟度之理。
内象之作體,此意矣。
得之者,知其神而愛之,明其炁而寶之,可以全其本年,無有中傷。
本年者,不遭橫天之謂,若夫向上一着,當進步焉。
傾土歸仰,鹹行善心。
不殺不害,不嫉不妬,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齲言無華绮,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斷命》曰:殺殘傷為害,惡他勝己曰嫉,憎同俦曰妬,男女不以禮交為淫,竊人之物曰盜,無厭曰貪,嗜好曰欲,嫌人曰憎,猜疑曰妒。
十惡既滅,則異骨成親,萬行玄同,則聲無勃戾。
○淫之一節,謂男女不以禮交者,蓋欲正人倫也。
若修行之士,當屏絕之,故《太微靈書》以淫欲為十敗之首,昔紫虛元君與茅君校勘天下真仙得失之事,頓落者四十七人,複上者才二人,蓋為抱淫欲之心,行上真之道,非止頓落,又将被考於三官。
求長生者,豈宜不絕此念乎?盜之一節,非止竊人之物,但得之不以道,皆是也。
欲之一節,非止嗜好,蓋謂私己也。
太上曰: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
夫欲心一萌,我則有已如上諸惡。
皆因此緻以緻黩亂國經,群生失甯,利用之心,可不戒乎! 《内義》曰:人心皆善,無不善者,因物欲所蔽,昧其本初。
一聞道要,諸惡冰消,人我一如,親疏無間。
如上諸事,《感應篇》言之持詳,乃世人日用錯處。
蜀士李昌齡解釋報應因緣十萬餘言,讀之寒栗,毫發之私,不敢萌於心端,有益於世教也。
谛觀經旨,謂鹹行善心,不殺不害雲雲者,乃絕無惡念也。
若毫芒惡念,潛蘊於心,不得謂之善矣。
何則?玉有微瑕,謂之良玉可乎?蓋善惡不待見於行事,一念才興,神明已錄。
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冥官命吏呈其善惡二錄。
比至,則惡錄盈庭,善錄如筯。
冥官變色,索秤稱之,而小軸乃能壓起惡錄,地為之動。
官乃喜曰:君可出。
衛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之多乎?官曰:不然。
但念不正,此即書之,不待其犯也。
衛曰:然則小軸所書何事?官曰:朝廷嘗大興工役,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諌止之,此谏稿也。
衛曰:某雖言之,朝廷初不從,於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乎?官曰:朝廷雖不從,然念之在君者,已是。
向使聽從,則君善力何止如是?将見乘此立獲度世,尚安得攝君乎!奈何惡念太多,力已減半,不可複望大拜矣。
嗚呼,空有其念,尚在損福,況真犯乎。
夫善惡報應,難以盡錄,但觀範文正公述窦谏議《陰德錄》,足以知其善可為也。
或曰:我雖待之以善,彼為不善報我,豈能平乎?不然,若知南嶽赤君之言,則炁自平矣。
南嶽赤君曰:人若遇我以禍,但以福往,自然福德之炁常生於我,害炁重殃自生於彼。
此學道之大行矣。
南嶽赤君豈诳人者乎。
國安民豐,欣樂太平。
此乃鹹行善心之所緻也。
《内義》曰:按老君授幹吉真人太平之道,其要曰,夫人之生也,天付之神,地付之精,中和付之炁;人能保精愛神護炁,内則保身長生,外則緻國太平。
又曰:人臣之行,當上愛其君,欲其長生。
為人子者,當念父母,畏其将死,風化其意,使之入道,常為求索奇方殊術,以奉君親。
為人弟子者,當念錄師恩。
夫人生於父母,成道德於師,得尊榮於君。
每念君、父、師,将老無以複,或行學更事,賢明求奇方異法而資益之,此乃應太古上皇最善忠臣、孝子、順弟子也。
人皆為之,則天下太平矣。
夫有其内,必有其外,故善行着而謂之福,神性明而謂之慧。
福慧雙修,内外兼濟。
則國猶身也,民猶炁也,國則有君,身則有心。
君治則民安,心正則炁和。
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治國修心,其政一也。
經始出教一國,以道預有至心,宗奉禮敬,皆得度世。
《内義》曰:經出教立,人依道行,預之為言,先也、前也。
人禀道炁而生,是心甯無有乎?蓋由耽着幻妄,迷昧昏蒙,一遇經法,此心複明,謂如今之指出丹體,乃人人本來之物,非昔無而今有。
雖得之於聞經聞道之後,實先有於聞經聞道之前,故曰:預有至心也。
所謂宗者,祖其道也。
奉者,崇其文也。
禮者,尊其法也。
敬者,欽其德也。
故《本起經》雲:夫為道者,當知道德經行之法;道謂路,道德謂善功;經謂徑路,行謂行步,法謂有成。
道經可修而得道也,謂有成道路可随而行之也。
人能依是而行,必皆得度世矣。
道言: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并是諸天上帝内名隐韻之音,即天帝玉字内音是也。
亦是魔王内諱、百靈之隐名也,非世之常辭。
《内義》曰:所謂上帝内名隐韻、魔王内諱、百靈隐名者,亦如《丹經》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朱砂,紅鉛黑錫,黃芽白雪,姹女嬰兒,黃婆金公,爐竈鼎器之類。
雖名殊号異,并是先天一炁,非别陰雜之物也。
上聖已成真人,通玄究微。
《内義》曰:上聖修行妙道,已得成功。
真人洞明奧旨,識達玄微。
蓋有實用,非執虛文。
如混洞赤文,元始祖劫開明三景,大行梵炁,皆知其底蘊,得其要機,則天地造化之妙、生死有無之理,都在睫前,不遠身外也。
能悉其章,誦之十過, 《内義》曰:既能通玄究微,則能知其道,十過之效,功齊元始。
以丹而言,十過者,功則十月入室,理則九轉。
諸天遙唱,贊其功。
萬帝設禮。
尊其經。
河海靜默, 周公居政,海不揚波。
真人誦經,河清海晏。
事殊理一,功異德同。
山嶽藏雲。
蓄雲為雨,澤及萬物。
《内義》曰:元始者,神寶珠即性。
說經者,指明祖炁為丹之體。
都竟者,謂神性圓明,了無一物。
衆真監度,以授於我。
《内義》曰:衆真者,妙化發生之炁。
我即道君也。
當此之時,喜慶難言。
法事粗悉,諸天複位。
縧欻之間,寂無遺響。
《内義》曰:行功之際,妙應難述。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工夫已竟,萬神還元,恍惚之中,遺明息照。
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
《内義》曰:考古鑒今,其則不遠。
經法丹道,一理無殊。
六祖有言: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
此乃值遇經法,普得濟度之理。
内象之作體,此意矣。
得之者,知其神而愛之,明其炁而寶之,可以全其本年,無有中傷。
本年者,不遭橫天之謂,若夫向上一着,當進步焉。
傾土歸仰,鹹行善心。
不殺不害,不嫉不妬,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齲言無華绮,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斷命》曰:殺殘傷為害,惡他勝己曰嫉,憎同俦曰妬,男女不以禮交為淫,竊人之物曰盜,無厭曰貪,嗜好曰欲,嫌人曰憎,猜疑曰妒。
十惡既滅,則異骨成親,萬行玄同,則聲無勃戾。
○淫之一節,謂男女不以禮交者,蓋欲正人倫也。
若修行之士,當屏絕之,故《太微靈書》以淫欲為十敗之首,昔紫虛元君與茅君校勘天下真仙得失之事,頓落者四十七人,複上者才二人,蓋為抱淫欲之心,行上真之道,非止頓落,又将被考於三官。
求長生者,豈宜不絕此念乎?盜之一節,非止竊人之物,但得之不以道,皆是也。
欲之一節,非止嗜好,蓋謂私己也。
太上曰: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
夫欲心一萌,我則有已如上諸惡。
皆因此緻以緻黩亂國經,群生失甯,利用之心,可不戒乎! 《内義》曰:人心皆善,無不善者,因物欲所蔽,昧其本初。
一聞道要,諸惡冰消,人我一如,親疏無間。
如上諸事,《感應篇》言之持詳,乃世人日用錯處。
蜀士李昌齡解釋報應因緣十萬餘言,讀之寒栗,毫發之私,不敢萌於心端,有益於世教也。
谛觀經旨,謂鹹行善心,不殺不害雲雲者,乃絕無惡念也。
若毫芒惡念,潛蘊於心,不得謂之善矣。
何則?玉有微瑕,謂之良玉可乎?蓋善惡不待見於行事,一念才興,神明已錄。
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冥官命吏呈其善惡二錄。
比至,則惡錄盈庭,善錄如筯。
冥官變色,索秤稱之,而小軸乃能壓起惡錄,地為之動。
官乃喜曰:君可出。
衛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之多乎?官曰:不然。
但念不正,此即書之,不待其犯也。
衛曰:然則小軸所書何事?官曰:朝廷嘗大興工役,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諌止之,此谏稿也。
衛曰:某雖言之,朝廷初不從,於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乎?官曰:朝廷雖不從,然念之在君者,已是。
向使聽從,則君善力何止如是?将見乘此立獲度世,尚安得攝君乎!奈何惡念太多,力已減半,不可複望大拜矣。
嗚呼,空有其念,尚在損福,況真犯乎。
夫善惡報應,難以盡錄,但觀範文正公述窦谏議《陰德錄》,足以知其善可為也。
或曰:我雖待之以善,彼為不善報我,豈能平乎?不然,若知南嶽赤君之言,則炁自平矣。
南嶽赤君曰:人若遇我以禍,但以福往,自然福德之炁常生於我,害炁重殃自生於彼。
此學道之大行矣。
南嶽赤君豈诳人者乎。
國安民豐,欣樂太平。
此乃鹹行善心之所緻也。
《内義》曰:按老君授幹吉真人太平之道,其要曰,夫人之生也,天付之神,地付之精,中和付之炁;人能保精愛神護炁,内則保身長生,外則緻國太平。
又曰:人臣之行,當上愛其君,欲其長生。
為人子者,當念父母,畏其将死,風化其意,使之入道,常為求索奇方殊術,以奉君親。
為人弟子者,當念錄師恩。
夫人生於父母,成道德於師,得尊榮於君。
每念君、父、師,将老無以複,或行學更事,賢明求奇方異法而資益之,此乃應太古上皇最善忠臣、孝子、順弟子也。
人皆為之,則天下太平矣。
夫有其内,必有其外,故善行着而謂之福,神性明而謂之慧。
福慧雙修,内外兼濟。
則國猶身也,民猶炁也,國則有君,身則有心。
君治則民安,心正則炁和。
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治國修心,其政一也。
經始出教一國,以道預有至心,宗奉禮敬,皆得度世。
《内義》曰:經出教立,人依道行,預之為言,先也、前也。
人禀道炁而生,是心甯無有乎?蓋由耽着幻妄,迷昧昏蒙,一遇經法,此心複明,謂如今之指出丹體,乃人人本來之物,非昔無而今有。
雖得之於聞經聞道之後,實先有於聞經聞道之前,故曰:預有至心也。
所謂宗者,祖其道也。
奉者,崇其文也。
禮者,尊其法也。
敬者,欽其德也。
故《本起經》雲:夫為道者,當知道德經行之法;道謂路,道德謂善功;經謂徑路,行謂行步,法謂有成。
道經可修而得道也,謂有成道路可随而行之也。
人能依是而行,必皆得度世矣。
道言: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并是諸天上帝内名隐韻之音,即天帝玉字内音是也。
亦是魔王内諱、百靈之隐名也,非世之常辭。
《内義》曰:所謂上帝内名隐韻、魔王内諱、百靈隐名者,亦如《丹經》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朱砂,紅鉛黑錫,黃芽白雪,姹女嬰兒,黃婆金公,爐竈鼎器之類。
雖名殊号異,并是先天一炁,非别陰雜之物也。
上聖已成真人,通玄究微。
《内義》曰:上聖修行妙道,已得成功。
真人洞明奧旨,識達玄微。
蓋有實用,非執虛文。
如混洞赤文,元始祖劫開明三景,大行梵炁,皆知其底蘊,得其要機,則天地造化之妙、生死有無之理,都在睫前,不遠身外也。
能悉其章,誦之十過, 《内義》曰:既能通玄究微,則能知其道,十過之效,功齊元始。
以丹而言,十過者,功則十月入室,理則九轉。
諸天遙唱,贊其功。
萬帝設禮。
尊其經。
河海靜默, 周公居政,海不揚波。
真人誦經,河清海晏。
事殊理一,功異德同。
山嶽藏雲。
蓄雲為雨,澤及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