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觀複子蕭應叟學
謹按《靈寶大法》,明《度人經》中七事,大略區貫雲:元始祖炁,無形之先,作何比拟?降質成炁,化生萬寶,今世作何體狀?複采煉此炁為寶,餌之登真。
竊觀先真上聖,示此一條,實生死之上機,乃性命之大要。
若非金液還丹之道,曷明元始祖炁之玄?罄索幽微,推尋奧妙,浚發神澤,灌溉芝田耳。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惟此經萬聖尊崇,衆真欽仰,無上可上,玄之又玄。
且洞玄靈寶,是品秩之總名;無量度人,即此卷之篇目。
諸經所宗,故曰上品;由茲明道,是謂妙經。
我朝真宗禦制序曰:大易垂教,先於至神;混元着書,本於妙道。
契陰陽之不測,标沖默之難名。
蓋以闡無為之為,着無象之象,範圍幽贊,藏用而顯仁;怳惚窈冥,化民而育物。
雖古今而異制,誠訓導以同歸。
若乃藏室靈文,昭台秘籍,紛綸玉笈,充溢丹函。
龜關墉城,自高真而降授;赤明龍漢,應劫運以流傳。
斯固超視聽之先,在名言之表,弼成至治,漸漬群生。
首出於九流,抗行於百代,幹戈俶擾之際,用之而豈遑?蟲魚鹹若之辰,拾之而孰可?《度人經》者,元始之妙言,玉晨之寶诰。
浮黎真境,紀談受之初,紫微上宮,顯械藏之迹。
實諸天之隐韻,為大梵之仙章。
八角垂芒,本由於神翰;千祇列衛,普度於人靈。
其或育質圓方,禀和霄壤,少私寡欲,背僞歸真,端慮以潔齋,洗心而成誦。
精專外積,純粹内充,可以自晦而明,無幽不燭。
類虛室之生白,同溫泉之蕩邪,熙熙而陟春台,濟濟而跻壽域。
至誠所極,介福何窮。
猗欤偉哉,夫靈寶者,或曰靈即聖化也,寶即珍尚也。
或曰靈者,衆聖之通稱,寶者,衆聖之所珍。
或曰變化無方曰靈,欽崇貴愛曰寶。
或曰在天曰靈,在地曰寶。
或曰神降為靈,炁聚為寶。
所謂仁者見之謂之神,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強為之容,以應化設教,禦物利生也。
炁而精至於無形,大至於不可圍。
若夫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則大而為天地,微不離肖翹;明則為日月,隐則為陰陽;在儒為仁義,在釋為知慧,在人為神炁,在丹為汞鉛。
寓萬物為性情,統元炁為造化,其實皆道也。
惟達者能一貫之,然其執幻迷真,任情逐物,遂使靈源決蕩,妙本支離,不能返老還童,以至衰壞。
故《生神章》雲:夫人得還生於人道,濯形太陽,驚天駭地,貴亦難勝。
天真地神,三界齊臨,亦不輕也;當生之時,亦不為陋也。
但人得生而自不能尊其炁,貴其形,寶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耳。
《西升經》雲: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積氣聚血,成我身耳。
身乃神之車,神之舍,神之主。
安靜,神則居之;躁動,神則去之。
《黃庭經》雲: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
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決海百渎傾。
葉去樹枯失青青,氣亡液漏非已形。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
又曰:夫人生炁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矣。
太史公曰: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
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複生,離者不可複返,故聖人重之。
谛觀斯言,皆知返本還源者也。
所以自然靈寶之道,金液大還之旨,達者向慕,代不乏人。
太上啟接引之方而诏人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
而釋氏亦雲:人被物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故道、釋二教,各有超越死生之理。
釋氏以性為宗,故修禅定;道家以神為主,故煉金丹。
禅定之極,寂乎陰;金丹之極,歸乎陽。
此兩者同出而異用,皆由所生之本而成正真,非假外物而造作者也。
神之與性,可以意會,不可以理析。
析之則紛擾是非,有物我之殊;會之則契合異同,無彼此之别。
此乃無上正真之妙道,故萬法千門,無非靈寶。
《混元實錄》雲:昔老君龍漢以來,分身教化,出真文於中天大福堂國、南極赤明國、東極浮黎國、西極西那國、北極郁單國,此五之内皆禀靈寶之教。
又在夏時以靈寶五符、靈寶真文授禹。
又化胡王曰:吾在中華,常以道法開化世人。
王曰:何謂道法?老君曰:道法者,乃太上靈寶,生於天地之先,大無不包,細無不納。
天不得此,無以耀明;地不得此,無以表形;神不得此,無以入冥;人不得此,無以生成,是以萬物芸芸,以道為根。
蛇得之為龍,禽得之為鳳,獸得之為麟,凡得之為仙人。
能修之,逍遙太空,改易五内,變化形容,役使鬼神,隐顯無常,上仙之道也。
王曰:所說靈寶,固為希有,由是觀之,所謂得之修之,果何物?乃知靈寶、金丹,同出而異名也。
又《靈寶經》者,乃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授於軒轅黃帝。
又天真皇人授帝喾牧德之台,夏禹鹹降於
竊觀先真上聖,示此一條,實生死之上機,乃性命之大要。
若非金液還丹之道,曷明元始祖炁之玄?罄索幽微,推尋奧妙,浚發神澤,灌溉芝田耳。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惟此經萬聖尊崇,衆真欽仰,無上可上,玄之又玄。
且洞玄靈寶,是品秩之總名;無量度人,即此卷之篇目。
諸經所宗,故曰上品;由茲明道,是謂妙經。
我朝真宗禦制序曰:大易垂教,先於至神;混元着書,本於妙道。
契陰陽之不測,标沖默之難名。
蓋以闡無為之為,着無象之象,範圍幽贊,藏用而顯仁;怳惚窈冥,化民而育物。
雖古今而異制,誠訓導以同歸。
若乃藏室靈文,昭台秘籍,紛綸玉笈,充溢丹函。
龜關墉城,自高真而降授;赤明龍漢,應劫運以流傳。
斯固超視聽之先,在名言之表,弼成至治,漸漬群生。
首出於九流,抗行於百代,幹戈俶擾之際,用之而豈遑?蟲魚鹹若之辰,拾之而孰可?《度人經》者,元始之妙言,玉晨之寶诰。
浮黎真境,紀談受之初,紫微上宮,顯械藏之迹。
實諸天之隐韻,為大梵之仙章。
八角垂芒,本由於神翰;千祇列衛,普度於人靈。
其或育質圓方,禀和霄壤,少私寡欲,背僞歸真,端慮以潔齋,洗心而成誦。
精專外積,純粹内充,可以自晦而明,無幽不燭。
類虛室之生白,同溫泉之蕩邪,熙熙而陟春台,濟濟而跻壽域。
至誠所極,介福何窮。
猗欤偉哉,夫靈寶者,或曰靈即聖化也,寶即珍尚也。
或曰靈者,衆聖之通稱,寶者,衆聖之所珍。
或曰變化無方曰靈,欽崇貴愛曰寶。
或曰在天曰靈,在地曰寶。
或曰神降為靈,炁聚為寶。
所謂仁者見之謂之神,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強為之容,以應化設教,禦物利生也。
炁而精至於無形,大至於不可圍。
若夫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則大而為天地,微不離肖翹;明則為日月,隐則為陰陽;在儒為仁義,在釋為知慧,在人為神炁,在丹為汞鉛。
寓萬物為性情,統元炁為造化,其實皆道也。
惟達者能一貫之,然其執幻迷真,任情逐物,遂使靈源決蕩,妙本支離,不能返老還童,以至衰壞。
故《生神章》雲:夫人得還生於人道,濯形太陽,驚天駭地,貴亦難勝。
天真地神,三界齊臨,亦不輕也;當生之時,亦不為陋也。
但人得生而自不能尊其炁,貴其形,寶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耳。
《西升經》雲: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積氣聚血,成我身耳。
身乃神之車,神之舍,神之主。
安靜,神則居之;躁動,神則去之。
《黃庭經》雲: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
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決海百渎傾。
葉去樹枯失青青,氣亡液漏非已形。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
又曰:夫人生炁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矣。
太史公曰: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
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複生,離者不可複返,故聖人重之。
谛觀斯言,皆知返本還源者也。
所以自然靈寶之道,金液大還之旨,達者向慕,代不乏人。
太上啟接引之方而诏人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
而釋氏亦雲:人被物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故道、釋二教,各有超越死生之理。
釋氏以性為宗,故修禅定;道家以神為主,故煉金丹。
禅定之極,寂乎陰;金丹之極,歸乎陽。
此兩者同出而異用,皆由所生之本而成正真,非假外物而造作者也。
神之與性,可以意會,不可以理析。
析之則紛擾是非,有物我之殊;會之則契合異同,無彼此之别。
此乃無上正真之妙道,故萬法千門,無非靈寶。
《混元實錄》雲:昔老君龍漢以來,分身教化,出真文於中天大福堂國、南極赤明國、東極浮黎國、西極西那國、北極郁單國,此五之内皆禀靈寶之教。
又在夏時以靈寶五符、靈寶真文授禹。
又化胡王曰:吾在中華,常以道法開化世人。
王曰:何謂道法?老君曰:道法者,乃太上靈寶,生於天地之先,大無不包,細無不納。
天不得此,無以耀明;地不得此,無以表形;神不得此,無以入冥;人不得此,無以生成,是以萬物芸芸,以道為根。
蛇得之為龍,禽得之為鳳,獸得之為麟,凡得之為仙人。
能修之,逍遙太空,改易五内,變化形容,役使鬼神,隐顯無常,上仙之道也。
王曰:所說靈寶,固為希有,由是觀之,所謂得之修之,果何物?乃知靈寶、金丹,同出而異名也。
又《靈寶經》者,乃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授於軒轅黃帝。
又天真皇人授帝喾牧德之台,夏禹鹹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