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要論

關燈
心煩不眠 第二十七栀子豉湯 栀子豉湯 栀子(七個,锉)豆豉(二合) 上,水二盞,先煮栀子,至一盞半,納豉,煮至半盞,絞汁,溫服。

     傷寒心要論 汗後煩渴 第三十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散 桂苓甘露飲 茯苓(一兩,去皮)澤瀉(一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 白術(半兩)桂枝(半兩,去皮) 豬苓(半兩)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或新汲水、生姜湯尤妙。

     上共十七方。

    如無大承氣,系第五三一承氣代之亦妙,通三十九件藥味,調理傷寒,曲盡其妙,百發百中。

    後之學人,詳辨脈證,審而用之,起沉于指掌,策奇功以活人,方知其妙也。

     傷寒心要論 汗後煩渴 添加病後四方 小半夏湯 治汗下後嘔吐不已。

     半夏(五兩)赤茯苓(三兩) 上锉,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納姜汁,更煎一二沸,溫服。

     五味子湯 治汗下後氣閉咳嗽。

     五味子(半兩)麥門冬人參杏仁陳皮生姜(各一錢)棗子(二枚) 上锉,每服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作二服。

     大橘皮湯 治汗後胃虛。

     陳皮甘草(各一兩)人參(二兩) 上锉,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二片,煎至一盞,溫服。

     赤茯苓湯 治胸膈滿悶,頭痛,已得汗者。

     陳皮甘草人參半夏川芎白術(各等分)赤茯苓上锉,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傷寒心要餘論 五髒六腑,應五運六氣,凡病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之化,亢則害,承乃制。

    微則是其本經、本腑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則如金衰不能制木,木則生火,木火者,皆陽也,故風火多,兼化則風熱相搏,賊其金也。

    髒腑之氣,應乎三陰三陽,實則行乎本化之氣,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氣,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

    如諸陽蓄熱,以涼膈合解毒服之,解散極熱。

    如瀉火熱,解毒、調胃承氣是也。

    如吐法,用二仙散。

    如調理傷寒,白虎、涼膈合服解之。

     傷寒三日以裡,連進雙解。

    如無汗,必是傳變,待三四日之間,以小柴胡解表裡之熱,仍間服白虎、涼膈。

    蘊熱,七八日之間,欲下,而表證猶在,以大承氣湯、大柴胡湯雙行并煎,攻裡發表,最為隐當。

    若是溫熱内甚,自利者,止涼膈,卻進解毒、白虎服之。

    或惡心、幹嘔、吐者,白虎作一大劑,調解毒末五錢,服之即止。

    大小便不通,并有腹痛不能忍者,以無灰酒煎樸硝三兩熱服,即愈,亦按從治之法也。

    熱中伏寒,下之矣,或大承氣湯加木香瀉之,尤妙。

     傷寒失下,始病時又誤服麻黃熱劑太甚,必緻熱極,或有陽厥極深,身冷脈微,陽極似陰之證,庸醫以為陰證是也。

    須當急救其陰,以白虎、涼膈,日進三服。

    脈氣漸生,身體漸溫,然後以大承氣下之。

    夫大承氣,救急之妙劑。

    如咽膈吐逆不利,當令熱服,開其熱結,利而即愈也。

     如傷寒汗下之後,自汗虛熱不止,于白虎湯内加人參、蒼術,一服如神,汗止身涼。

    此法至妙,無庸詳盡。

     如赤白痢,先服黃連阿膠丸,次服解毒湯。

     傷寒瘡瘍、破傷風,與傷寒治法一同,但以雙解教與白虎、承氣、臨時斟酌用之。

     雙解、涼膈、白虎、瀉心,此理傷寒之妙劑。

     孕婦臨月,可服益元涼胎,産後仍服。

    如血不盡,則以涼膈與四物合煎,調理經血。

    甚者,大承氣合四物,乃瀉中之有補也。

    涼膈同四物,名玉燭散,婦人産後之妙劑。

    涼膈、四物合大承氣湯,名三和湯。

    大承氣合四物,治婦人一切血積血聚等疾,加紅花尤妙。

     初生兒五七日,有熱證,不得已,隻用益元散,時時灌之。

    如小兒夜啼,用涼膈調之,肚饑。

    臨睡服。

     凡瘡瘍瘾疹,涼膈加當歸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