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

關燈
,五玄台,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宮,九玉京玄都。

     神丹九品;一曰太和自然龍胎之醴,二玉胎瓊液之膏,三飛丹紫華流精,四珠光雪碧之腴,五九泉紅華神丹,六太清金液之華,七九轉霜雪之丹,八九鼎雲英,九雲光水石流霞。

     上三天:太赤天,禹餘天,清微天。

     故治六天下上:第一赤虛天,第二泰玄都,第三皓天,第四泰玄天,第五太玄蒼天,第六太清天。

     元始九天:第一郁單無量天,去第二天二十四萬裡。

    第二上上禅善無量壽天,去第三天四千六萬裡。

    第三梵監須延天,去第四天六百七十二萬裡。

    第四寂然兜術天,去第五天一千二百四十萬裡。

    第五不驕樂天,去第六天三千六百八十萬裡。

    第六化應聲天,去第七天五千三百八十四萬裡。

    第七梵寶天,去第八天五百二十萬裡。

    第八梵摩迦夷天,去第九天六百八十萬裡。

    第九波梨答和天,去下五百億 二十萬裡。

     玄都八方:東大堂鄉,納善世。

    南宛利城,棄賢世。

    西福堂州,□□□#2。

    北郁單野,清淨世。

    東南無福田,用賢世。

    西南延福鄉,仁靜世。

    西北福德鄉,延賢世。

    東北福集鄉,長安世。

     昆侖九土:東信土陽州,南潑土迎州,西坼土拾州,北成土玄州,中面土冀州,東北鹹土威州,東南農土神州,西南陷土成州,西北肥土柱州。

     天地九元:上元之上,九九八十一萬歲,上元之中,八八六十四萬歲;上元之下,七七四十九萬歲。

    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萬歲;中元之中,五五二十五萬歲;中元之下,四四十六萬歲。

    下元之上,三三九萬歲;下元之中,二二四萬歲;下元之下,一一二萬歲。

     右三元合二百八十六萬歲。

     是時天尊在賈奕天上,七寶紫微宮中,與七千億衆講論妙法。

    時彼衆中有一真人名海空智藏,長跪稽首,請問玄門衆生,發心入道,階級升降,三清十轉名号。

    爾時天尊告海空智藏:汝等當知,十方大聖,初進道三階十轉,次第階梯。

    汝今審聽十轉,以前三階進趣。

    何等為三階?以前不同,一者信階,二者行階,三者回向階。

    信膈之中,有十心。

    何等為十?一者信心,二進心,三念心,四慧心,五定心,六戒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舍法心,十願心。

     行階之中有十行,信、進、念、慧、定、戒、回向、護法、舍法、願心等是十行。

    回向階中有十回向: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法心,願心等是十回向,三階發心。

     進趣入道方便,依憑勝心,進入十轉,與已前十轉全别。

    一者證實轉,二離障轉,三光明對治轉,四智火燒然轉,五權魔勝轉,六現前顯德轉,七遠行光惠轉,八相無相不動轉,九定慧相應轉,十法地究竟轉。

     海空智藏,此中十轉,乃是過去未來見在三世天尊,異時同說,為歎對治。

     道心真人十種障:一者對治衆生障,二對治衆生邪行障,三於聞思修習受忍不通障,四自六解發心起高慢障,五自知諸法我慢衆人障,六除十轉己前煩惱習障,七除細法智障,八斷無明有障,九斷不善利佗障,十者於法示得自在障。

     海空智藏真人,為欲斷除入道真人十種障故,現行滅盡,令種不生,故立十轉。

    何故?物名證實乃至地究竟轉者,為欲利益,智汝漸明,進入物轉。

     十轉義者:第一為證見道性真實妙理,故名證實轉。

    第二為得淨妙戒,具足清淨,妙戒具足清淨,離煩惱吝障,故名離障轉。

    第三為随聞無漏善法,思量修習,照明顯現,故名光明對治轉。

    第四為煩惱成薪,智火燒燼,故名智火燒然轉。

    第五為得出世間無漏聖智,善行方便,離諸煩惱,舍有漏心,降伏衆魔,故名摧魔勝轉。

    第六為入深智慧到於彼岸,自佗俱利,智德現前,故名現前顯德轉。

    第七為修無相法,功力究竟,譬如人行去我漸遠,故名遠行光慧轉。

    第八為果德純熟,於無相行中無間阙,故名不動轉。

    第九為無礙慧心,向衆生說法成就中利佗,故名定慧相應轉。

    第十為得法身具足,衆德圓滿,畢竟自在,故名法地究竟轉。

    以是大士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中而得自在。

    仍此位十轉,仍有微細障,猶未解脫。

    對治此微,細習障故,未得證入天尊地。

    於此地中,事已究竟,具足衆德,圓備道性,智性平等無二,五大三德,十法具足,成就三身法報應等,願行利益,衆德圓備。

     十法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辭無明父母,二别生死眷屬,三入重玄門,四曆事十方天尊,五與其伴類相識,六同坐解脫床,七究竟常樂,八攝受門徒,九授布三乘教法,十三德圓備。

    何者為三德?一者證道智德,二煩惱德,三悲多恩德。

     财用自在,三身備具,法身,報身,應身。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竟 #1地府:當作『地官』。

     #2此處脫漏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