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

關燈
三清境從下,第一大赤天,第二禹餘天,第三清微天。

     右已上名無上三天,皆是證果極地妙行真人分形應化,神通自在,湛然常住不壞之天,分即為九清,凝然謂之一炁。

    一炁外稱為大羅天,即是元始天尊不動之所。

    《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即之謂常,三元八節,十直庚申,諸是齋日,十方上聖,五億諸天妙行真人,無鞅數衆,并嚴天威法服,各從十千萬人,駕虛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旛,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

    玄都大羅之天,玉京山之上。

     玄中大法師十号者,與以前十号别。

    一号無名之君,二号無上玄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法師,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虛無真人,十号太上高皇。

     右出《真傳》。

     一曰大道,二曰正真,三曰太上,四曰老君,五曰玄老,六曰天尊,七曰十聖,八曰真聖,九曰玉帝,十曰法王。

     一乘:謹按《太真科經》雲:三乘相通,用有前後,歎而駭之,名曰一乘道也。

     一念:經雲,心得定也。

     二景:謂日月也。

     二氣:謂陰陽。

     二真:左玄真人,右玄真人。

     二儀:圓天方地。

     二篇:經雲,為說道德,列以二篇,謂道經上,德經下。

     二智:經雲,權實救黎蒙。

     二官:謂上仙、上靈。

     三天:一曰始氣化為清微天,二曰玄氣化為禹餘天,三曰元氣化為大赤天。

     三士:上士得道,升為仙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侖;下士得道,長生世間。

     又三士:上士氣騰,駕景乘虛;中士隐化,坐在立亡;下士滅度,轉輪聖王。

     三精: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和精為星。

     三華:玉清内左宮,玉清右宮,玉清中宮。

     三箓:一金箓,上元主天,天者乾為天,金箓主之,故銷天災也。

    二黃箓,下元主地,地者坤,坤包黃,故黃箓主之,濟拔七祖,七祖恐在地府。

    三玉箓,中元主人,人出箓者,資於德,玉備德,玉備德,故玉箓主王公。

     三階:有,有無,非有非無,此形之三階。

    有陰,有陽,有和,此氣之三階。

    有智,有愚,有庸,此神識之三階也。

    有利,有鈍,有平,此才用之三階也。

    凡十有五事,同宗一氣也。

     三世:過去無極,當來無極,見在無極。

     三自然:利根之人,學大自然,守虛無,變化生死,為世世宗師。

    宗師者,聖人也。

    平根之人,學中自然,守神煉形,飛為天官真人。

    鈍根之人,學小自然,守陰陽氣,生毛羽,飛仙也。

     三患:一嫉妬,二诽謗,三貪欲。

     三丹田:眉間赤子神,心下真人神,臍下嬰兒神。

     三道:一聖道,二真道,三仙道。

     又三道:一無極大道,二無上大道,三無為大道。

     三元:上元八,中元八,下元八。

     三魂:一名爽靈,二名胎光,三名幽精。

     三毒:與前三毒别,一貪淫,二嗔恚,三愚癡。

     三乘學行:小乘學洞神,得道成仙。

     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男皇女後,二高仙男帝女後,三大仙男王女妃,四神仙男公女妃,五玄仙男卿女夫人,六真仙男大夫女夫人,七天仙男士女妻,八靈仙,九至仙男士女妻。

    中乘學洞玄,得道成真。

     真有九品:一上真,二高真,三大真,四神真,五妙真,六天真,七仙真,八靈真,九至真。

    大乘學洞真,得道成真。

     聖有九品:一上聖,二高聖,三大聖,四神聖,五玄聖,六仙聖,七真聖,八靈聖,九至聖。

     三皇:天地人是三皇。

     三象:玄氣青,元氣白,始氣黃。

     三願:一願天清,二願地甯,三願人生。

     三真:第一郁羅翹,二光妙音,三真定光。

     三一:真一,正一,太一。

     三官亦謂三元:上元天官,治陽元之士;中元地官,治酆都山洞中;下元水官;治九江洞室中。

     三山:一阆風亦名蓬萊,三瀛洲,三方壺。

     三災:一大旱,二大病,三大水。

     三屍:一上屍好寶貨,二中屍好五味,三下屍好色欲,亦五色 三要:第一要當求生,二要當求藏形,三要當避世榮。

     三吉兇:一生年月,二婚姻,三家宅。

     三會: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三惡:一生蟲中,二生鳥中,三生獸中。

     三劫:一龍漢前劫,二赤明中劫,三開皇今劫。

     四辇:一男,道士二男,俗人三女,女官四女。

    俗人 三等:一貴人,二士人,三庶人。

     四達:一達過去無窮之事,二達見在一切之事,三達未來無量之事,四達無邊聖衆境界之事。

     四辯:一法辯,能夷就諸法;二義辯,通達諸義;三心辯,樂為衆說;四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