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迹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立,萬物斯備。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大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
大洞迹别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青始。
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白元。
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黃玄。
故《九天生神章經》雲:此三号年殊号異,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
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
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
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
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
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
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
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又從七部泛開三十六部。
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誡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衆述,第十傳記,第十一贊誦,第十二表奏,三洞各有十二部,三洞合成三十六部。
其三氣者,玄、元、始三炁是也。
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白,在禹餘天;玄氣黃,在大赤天。
故雲玄元始三氣也。
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
故《老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
其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
從下六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勝境,身相端嚴。
從欲界天已上,人壽命長遠,皆以黃金為地,白玉為階,珠玉珍寶,自然而有,雖複雅樂,并不兔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為種人天,亦名聖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人斷生死,三災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境别左右中三宮,宮别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别有一太上,一老君天師。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
真聖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靈、至為次,但真雲仙真、元真,真聖雲仙聖、無天聖。
最上一天名曰大羅天,在玄都玉京山上。
紫微金阙,七寶骞樹,麒磷師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欲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次三境,最上大羅,合三十六天。
總是天尊所統。
故經雲:三界之上,渺渺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現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阙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從上皇半劫已來,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号:第一自然,二元極,三大道,四至真,五太上,六道君,七高皇,八天尊,九玉帝,十陛下。
尋道家經诰,起自三元,從本降迹,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
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台,有道即現,無道即隐。
蓋是自然天書,非關蒼颉所作。
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受於軒轅黃帝。
又天真皇人受帝譽於牧德之台。
夏禹感降於锺山,阖闾竊窺於句曲。
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纏聯不絕。
其老子《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
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殊不知始乎柱下也。
眷言弱喪,深可哀哉!蠡酌管窺,一至於此,何者?老君生於殷末,長自周初,托神玄妙玉女,處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指樹為氏,因姓李焉。
其相也,美眉黃色,日角月懸,蹈五把十,耳有三門,鼻有雙柱。
周德既衰,世道交喪,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周而度青牛薄辇,紫氣浮關,遂付道德真經於關令尹喜。
由此明道家經诰,非唯五千。
元始天尊,寶珠老子,豈唯年代差異,亦自位号不同。
若為名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大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
大洞迹别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青始。
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白元。
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黃玄。
故《九天生神章經》雲:此三号年殊号異,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
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
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
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
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
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
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
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又從七部泛開三十六部。
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誡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衆述,第十傳記,第十一贊誦,第十二表奏,三洞各有十二部,三洞合成三十六部。
其三氣者,玄、元、始三炁是也。
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白,在禹餘天;玄氣黃,在大赤天。
故雲玄元始三氣也。
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
故《老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
其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
從下六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勝境,身相端嚴。
從欲界天已上,人壽命長遠,皆以黃金為地,白玉為階,珠玉珍寶,自然而有,雖複雅樂,并不兔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為種人天,亦名聖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人斷生死,三災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境别左右中三宮,宮别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别有一太上,一老君天師。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
真聖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靈、至為次,但真雲仙真、元真,真聖雲仙聖、無天聖。
最上一天名曰大羅天,在玄都玉京山上。
紫微金阙,七寶骞樹,麒磷師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欲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次三境,最上大羅,合三十六天。
總是天尊所統。
故經雲:三界之上,渺渺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現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阙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從上皇半劫已來,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号:第一自然,二元極,三大道,四至真,五太上,六道君,七高皇,八天尊,九玉帝,十陛下。
尋道家經诰,起自三元,從本降迹,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
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台,有道即現,無道即隐。
蓋是自然天書,非關蒼颉所作。
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受於軒轅黃帝。
又天真皇人受帝譽於牧德之台。
夏禹感降於锺山,阖闾竊窺於句曲。
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纏聯不絕。
其老子《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
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殊不知始乎柱下也。
眷言弱喪,深可哀哉!蠡酌管窺,一至於此,何者?老君生於殷末,長自周初,托神玄妙玉女,處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指樹為氏,因姓李焉。
其相也,美眉黃色,日角月懸,蹈五把十,耳有三門,鼻有雙柱。
周德既衰,世道交喪,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周而度青牛薄辇,紫氣浮關,遂付道德真經於關令尹喜。
由此明道家經诰,非唯五千。
元始天尊,寶珠老子,豈唯年代差異,亦自位号不同。
若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