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上,出於空洞之中,匠成天地,應運劫數,天真皇人亦粗解其旨。
舊文字皆廣長一丈,天真皇人昔書其文以為正音。
東曰:道言,太上之言;諸天,三十二天也。
大梵隐語者,是天帝之名,皆隐而不顯。
無量之音者,其洞章自然響徹諸天,故曰無量之音,舊文是也。
本文八角之字,廣長一丈者,四面共方一丈,為萬善之長。
天真皇人者,是上古高真也。
昔以龍漢之劫,書寫此文以為諸天之善長者也。
○幽栖曰:本文舊字,各方一丈,八角垂芒,文采光煥,洞朗八方。
元始天尊遂命天真皇人使撰其字,解釋其義,以付道君,使教諸天應得道成真、有仙名錄籍者,皇人即考校焉。
大帝使領峨眉洞者。
○少微曰:按《内音經》,元始天尊於赤明世界栢陵舍座,是時雲霧郁勃,三日三夜,玄陰不解。
五老上白天尊曰:今日侍座,所未曾見,天尊演教,則河海靜默,山嶽藏煙;今白日晝陰,天人惶懼,不審何故?天尊告曰:今日諸天發瑞,靈應自然,玉字煥爛,障蔽天光。
鹹令四座暝目伏聽。
俄須天炁頓啟,冥愔豁消,五色光明,洞照十方。
忽有靈書字方一丈,見於空玄之上,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目,不可得看。
天尊普告曰:此靈書八會,字無正形,其趣宛奧,難可尋詳。
可注筆解之,於是天真皇人受天尊明命,注解其音,分其分度,三十二天,天各八字,并飛玄自然之書,合五方飛玄之炁,以和八字之音,名曰大梵隐語,此即無量之音是也。
《真一五牙經》曰:皇人者,不知其得道之始也。
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皆長尺餘。
黃帝時,在峨眉山絕陰之下,以蒼玉為屋,黃金為座,張華羅之旛,然千和之香。
侍者,仙童玉女;座賓三人,皆稱太清仙王。
黃帝再拜問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雲。
有知其音,能齋而誦之者,諸天皆遣飛天神王下觀其身,書其功勤,上奏諸天。
幽栖曰:有知大梵隐秘之音,能潔身齋心、持誦之者,即三十二天帝召命十方無極飛天神王,下詣房室,觀其身心,列書功勤,聞於諸天也。
萬神朝禮,地祇侍門。
大勳魔王,保舉上仙,道備克得,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東曰:金門者,在太霞九宮之中,中有骞林之樹,上有金翅之鳥,冶煉之池。
金翅鳥以毛羽結為仙衣,上登九宮也。
○幽栖曰:既得萬神朝禮,地祇侍門,以衛護三界五帝之大魔,共相保舉以仙度,遂得名書帝簡,位列真編。
及至萬遍道備,千功行圓,必乘雲車以上造金阙之帝前也。
此音無所不辟,無所不禳,無所不度,無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
東曰:辟除鬼賊,禳卻不祥,濟度窮魂,成就萬物,皆真文秘音之力也。
○幽栖曰:言此無量之音,能辟逐一切精邪,消禳一切災害,度脫一切生死,成就一切天人,故謂之天真靈書,自然玉字之内音也。
故誦之緻,飛天下觀,上帝遙唱,萬神朝禮,三界侍軒,群祆束首,鬼精自亡。
幽栖曰:若能誦之者,則緻十方神王下觀,三十二天帝遙唱,萬神衆靈以禮敬,三界魔王以翼轅,群邪自然束首,諸鬼爽固宜消亡也。
琳琅振響,十方肅清。
少微曰:天書玉字,故曰琳琅。
誦詠樞吟,是謂振響。
河海靜默,山嶽吞煙。
東曰:并此經之神力。
萬靈振伏,招集群仙。
少微曰:於是瓊林振天籁之響,十方晏三景之明,河海風浪,而澄靜山嶽,吞納乎雲煙,伏萬靈而震懾,招群仙而詣室。
天無氛穢,地無祆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東曰:冥者,冥靈也。
慧者,智慧也。
洞者,通洞也。
清者,清澄也。
大量者,平等也。
兼濟度人,大無不包,度一切物。
玄玄者,深遠也。
明此無量經,功德深遠,故雲玄玄也。
○幽栖曰:當此之時,天無氛穢之炁,地無祆塵之災,若更混智冥慧,以天光之凝,寂空洞之明瑩,則妙中之妙,玄中又玄,隐秘莫測,故雲大量玄玄也。
○少微曰:冥修慧命,遠洞三清。
大量,至深至妙也。
○玄英曰:此明諸天内音,冥通慧照之力。
冥者,幽深不測;慧者,通照無窮。
慧能照空,故雲冥慧。
高而不極謂之為洞煥,耀三清之上謂之洞清。
洞者,空也;清者,淨也。
無邊無際,謂之大量。
大量之内,唯有真空。
真中有精,其中有信,能生真聖,非有非無,常住湛然,微妙莫測,究竟其理,不可尋詳。
玄中更玄,故雲大量玄玄也。
上聖慈憐,下界降此真經,列以玄科,開人度物,誦詠之者,上感諸天,服佩靈文,即随炁所至,功圓行滿,升為金阙之臣。
是知積學成真,通真入聖,生天生地,應用無窮,能知玉字之音,骨肉同飛有日。
上學之士,勤而勉之。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之四竟 經說 此經太上道君受之於元始天尊,傳教於世。
道君為前序、後序、中序,凡有三序焉。
前序自道言昔於始青天中,至東向誦經是也。
中序自三界之歌章之後,此二章并是至洞明至言也是也。
後序自此諸天中,至大量玄玄也是也。
經有二章,自元始洞玄至列言上清,且後章自元洞玉曆訖禍及七祖翁是也。
其大梵隐語,非二章之數,或以經為一章,隐語為二章,此亦誤矣。
中序雲誦經萬遍、乃能得道,洞明至言。
此則隐語玄奧,不在經文二章之列,可知矣。
讀經之士,當恭信無疑,功滿道備,自當洞曉人天同福,存殁受蔭,可不志哉!可不勉哉!《玄門靈驗記》《道門集驗記》,持此經得驗記,皆有傳載;通真之士,勤敬誦之。
釋音 浮黎土音杜。
妙行于孟切。
無鞅音央。
蔭於禁切。
喑音陰。
跛博我切。
痾音阿。
痼音固。
妊汝鸩,切。
地藏自浪切。
迮音責。
勃勃音拂。
音自,妬也。
屍解音賈,謂托形隐化,内身成仙。
斷地徒短切。
三華平。
離便方便之便。
梵行下孟切。
郁褴音藍。
懀烏外切。
皇笳音加。
阿音茄。
揲音牒。
阮樂音嶽。
勃勃音沛。
秀樂音洛。
溟音茗。
涬胡頂切。
泥丸音完。
馘古栢切。
不樂五孝切。
得過音戈。
亶丹上聲。
和音和,去聲。
觀音貫。
總監音鑒。
下觀音官。
嘿音墨。
舊文字皆廣長一丈,天真皇人昔書其文以為正音。
東曰:道言,太上之言;諸天,三十二天也。
大梵隐語者,是天帝之名,皆隐而不顯。
無量之音者,其洞章自然響徹諸天,故曰無量之音,舊文是也。
本文八角之字,廣長一丈者,四面共方一丈,為萬善之長。
天真皇人者,是上古高真也。
昔以龍漢之劫,書寫此文以為諸天之善長者也。
○幽栖曰:本文舊字,各方一丈,八角垂芒,文采光煥,洞朗八方。
元始天尊遂命天真皇人使撰其字,解釋其義,以付道君,使教諸天應得道成真、有仙名錄籍者,皇人即考校焉。
大帝使領峨眉洞者。
○少微曰:按《内音經》,元始天尊於赤明世界栢陵舍座,是時雲霧郁勃,三日三夜,玄陰不解。
五老上白天尊曰:今日侍座,所未曾見,天尊演教,則河海靜默,山嶽藏煙;今白日晝陰,天人惶懼,不審何故?天尊告曰:今日諸天發瑞,靈應自然,玉字煥爛,障蔽天光。
鹹令四座暝目伏聽。
俄須天炁頓啟,冥愔豁消,五色光明,洞照十方。
忽有靈書字方一丈,見於空玄之上,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目,不可得看。
天尊普告曰:此靈書八會,字無正形,其趣宛奧,難可尋詳。
可注筆解之,於是天真皇人受天尊明命,注解其音,分其分度,三十二天,天各八字,并飛玄自然之書,合五方飛玄之炁,以和八字之音,名曰大梵隐語,此即無量之音是也。
《真一五牙經》曰:皇人者,不知其得道之始也。
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皆長尺餘。
黃帝時,在峨眉山絕陰之下,以蒼玉為屋,黃金為座,張華羅之旛,然千和之香。
侍者,仙童玉女;座賓三人,皆稱太清仙王。
黃帝再拜問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雲。
有知其音,能齋而誦之者,諸天皆遣飛天神王下觀其身,書其功勤,上奏諸天。
幽栖曰:有知大梵隐秘之音,能潔身齋心、持誦之者,即三十二天帝召命十方無極飛天神王,下詣房室,觀其身心,列書功勤,聞於諸天也。
萬神朝禮,地祇侍門。
大勳魔王,保舉上仙,道備克得,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東曰:金門者,在太霞九宮之中,中有骞林之樹,上有金翅之鳥,冶煉之池。
金翅鳥以毛羽結為仙衣,上登九宮也。
○幽栖曰:既得萬神朝禮,地祇侍門,以衛護三界五帝之大魔,共相保舉以仙度,遂得名書帝簡,位列真編。
及至萬遍道備,千功行圓,必乘雲車以上造金阙之帝前也。
此音無所不辟,無所不禳,無所不度,無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
東曰:辟除鬼賊,禳卻不祥,濟度窮魂,成就萬物,皆真文秘音之力也。
○幽栖曰:言此無量之音,能辟逐一切精邪,消禳一切災害,度脫一切生死,成就一切天人,故謂之天真靈書,自然玉字之内音也。
故誦之緻,飛天下觀,上帝遙唱,萬神朝禮,三界侍軒,群祆束首,鬼精自亡。
幽栖曰:若能誦之者,則緻十方神王下觀,三十二天帝遙唱,萬神衆靈以禮敬,三界魔王以翼轅,群邪自然束首,諸鬼爽固宜消亡也。
琳琅振響,十方肅清。
少微曰:天書玉字,故曰琳琅。
誦詠樞吟,是謂振響。
河海靜默,山嶽吞煙。
東曰:并此經之神力。
萬靈振伏,招集群仙。
少微曰:於是瓊林振天籁之響,十方晏三景之明,河海風浪,而澄靜山嶽,吞納乎雲煙,伏萬靈而震懾,招群仙而詣室。
天無氛穢,地無祆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東曰:冥者,冥靈也。
慧者,智慧也。
洞者,通洞也。
清者,清澄也。
大量者,平等也。
兼濟度人,大無不包,度一切物。
玄玄者,深遠也。
明此無量經,功德深遠,故雲玄玄也。
○幽栖曰:當此之時,天無氛穢之炁,地無祆塵之災,若更混智冥慧,以天光之凝,寂空洞之明瑩,則妙中之妙,玄中又玄,隐秘莫測,故雲大量玄玄也。
○少微曰:冥修慧命,遠洞三清。
大量,至深至妙也。
○玄英曰:此明諸天内音,冥通慧照之力。
冥者,幽深不測;慧者,通照無窮。
慧能照空,故雲冥慧。
高而不極謂之為洞煥,耀三清之上謂之洞清。
洞者,空也;清者,淨也。
無邊無際,謂之大量。
大量之内,唯有真空。
真中有精,其中有信,能生真聖,非有非無,常住湛然,微妙莫測,究竟其理,不可尋詳。
玄中更玄,故雲大量玄玄也。
上聖慈憐,下界降此真經,列以玄科,開人度物,誦詠之者,上感諸天,服佩靈文,即随炁所至,功圓行滿,升為金阙之臣。
是知積學成真,通真入聖,生天生地,應用無窮,能知玉字之音,骨肉同飛有日。
上學之士,勤而勉之。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之四竟 經說 此經太上道君受之於元始天尊,傳教於世。
道君為前序、後序、中序,凡有三序焉。
前序自道言昔於始青天中,至東向誦經是也。
中序自三界之歌章之後,此二章并是至洞明至言也是也。
後序自此諸天中,至大量玄玄也是也。
經有二章,自元始洞玄至列言上清,且後章自元洞玉曆訖禍及七祖翁是也。
其大梵隐語,非二章之數,或以經為一章,隐語為二章,此亦誤矣。
中序雲誦經萬遍、乃能得道,洞明至言。
此則隐語玄奧,不在經文二章之列,可知矣。
讀經之士,當恭信無疑,功滿道備,自當洞曉人天同福,存殁受蔭,可不志哉!可不勉哉!《玄門靈驗記》《道門集驗記》,持此經得驗記,皆有傳載;通真之士,勤敬誦之。
釋音 浮黎土音杜。
妙行于孟切。
無鞅音央。
蔭於禁切。
喑音陰。
跛博我切。
痾音阿。
痼音固。
妊汝鸩,切。
地藏自浪切。
迮音責。
勃勃音拂。
音自,妬也。
屍解音賈,謂托形隐化,内身成仙。
斷地徒短切。
三華平。
離便方便之便。
梵行下孟切。
郁褴音藍。
懀烏外切。
皇笳音加。
阿音茄。
揲音牒。
阮樂音嶽。
勃勃音沛。
秀樂音洛。
溟音茗。
涬胡頂切。
泥丸音完。
馘古栢切。
不樂五孝切。
得過音戈。
亶丹上聲。
和音和,去聲。
觀音貫。
總監音鑒。
下觀音官。
嘿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