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是時大秦國王伊耆若提,睹於真光,一心注念,七日忘食而作是言:若有大道遙感我者,我當屏棄國累,從道出家。

    時有日南外道,名弗多梨,徒衆六千,髡頭裸形,擎一爐火,來入王國。

    門人白於王,王出頂禮,謂是真師,迎進城中,晨夕供養,廢治國務。

    王從弗多梨出家求道,令王晨夕頂禮此爐,一國男女亦皆事火。

    火精興盛,漸入王心。

    王及國内盡皆受死,各立誓願,燔燒此身,以求上道。

    王及臣子期取四月八日,聚樵燔身。

    明威真人愍王無知,即命北海龍王、玄武大将乘大海水,往於南方。

    去地六尺,遍覆大秦。

    足滿一月,外道與王無複生許,一國無火,人啖生羊、火精之魅自然消滅。

    王心自疑,即白外道而作是言:汝師,我聞西北有師徒奉事水神,将非是此來相試耶? 爾時外道合衆震怖,不能自持,即答王言:大王當知諸異道法五百餘種,修之果極,超至梵天。

    一種求道,亦有何定?我今與王回心事水。

    爾時國内男女大小悉皆傾心,向水恭敬。

    又經一月,二更之初,忽聞水中有人言曰:大道雖無形,應之如影響。

    虛空本無際,睹境猶心想。

    水炭傷爾生,魂神滞幽壤。

    雲宮自在嬰,飄然乘氣上。

    哀哉習邪道,進退迷塵網。

    悲生老死至,朽爛誰攜獎?何不學長生,一瞬周天壤。

    形神忽已升,精氣長寥朗。

    爾時王及外道聽得正音,便即精研正音,經一七日,心忽開悟,行屍之身變為芳骸,聽察真正,洞睹上方,雖有神水,不能障蔽。

    研詠至音,寂坐虛室,心無邪想,專志大道。

    足經千日,心香上陳,求師解釋。

     爾時明威真人以慈愍之心,見其法身、光氣之體,為王注解。

    王及弗多梨并諸臣子九億從衆一時成道,見身升虛,不受生死。

    爾時大秦國王成道之後,重請真君為後來生銷滅五方災害之法。

    真人告曰:大道之法唯貴長生,助國扶命,救度兆民。

    背道失生,自勞舒慘,不能扶助,衛護有生。

    以是義故,無上大道故出生道,蕩除死氣。

    精心行之,德動天地。

    兼修假習,無所能為,五種之災,皆可消滅。

    學道之人盡誠助國,齋醮禳災,志求征應。

    師為向所方面,赍好雄黃七斤,密器盛之,沉以探淵,勿令人見。

    金書真文镌以玉簡,鎮國五方、神山之中,幽岩深洞,齋戒請福,而為天子及諸兆庶。

    若有吉應,則神香氛列,風不動條,四極廓清,則大福來應,國祚延永,天下太平。

     當此之時,亦令國王登壇告天,卑宮菲食,恩流國内,惠恤老病,仁及蠢動,不傷含識。

    如此之君長處天位。

    學道之士應如此經,告語天子,亦可豐贍資助,長齋名山,潛行至法,而為天子及以兆民。

    此名陰德,貴無顯露。

    依附高貴而行至法,恐動俗間,能無罪失,而得平行也。

    學道之人當與國主而同其德,俱為天下一切兆民。

    德不同者,強行吾道,天不助之,勞而無功。

     道言:學道之士當具十德:第一之德,分别真僞,不浪修習;第二之德,精研至法,窮諸妙門;第三之德,專志守戒,心不放蕩;第四之德,通詠聖教,心不疑惑;第五之德,慈孝忍辱,不與物争;第六之德,供繕法事,心不怠堕;第七之德,柔弱用道,微密其行;第八之德,勇能進道,履險不顧;第九之德,威震外魔,解脫纏累;第十之德,救身死厄,長存無窮。

     道言:學道之士不免死厄,不離邪法,非得正也。

    雖曰丈夫,實無道力,不能常住,為物所遷。

    不名道士,是名外道,與俗無别。

    虛無辨慧,強明空義,無道心體,四大流散,不能全生,魂識漂浪,遇合而倚,動億千劫,不能得道。

    悲世行屍,哀其失生,老死爛壞,神勞往返。

    一為失正,二為罪深,三為不動,四為邪僻,五為強梁,六為重濁,七為馳競,八為不慎,九為怯弱,十為自傲。

    有此十事,能敗真道。

    如是十事,元於失正,流變十惡而無窮已。

    修習正法,流變萬化,妙隐玄中,亦無窮已。

    學道之士立功建德,勤修生道,遠離死厄。

    行成之日,真道見形,攜其同遊。

    無上大道好生惡殺,好生之人能得吾道,好殺之人自喪吾道。

    人自背向,非道違之。

    大道無心,應於能行。

    不能行道,道亦應之,應有陰陽生死二道,榮枯成敗,出入洪冶,升沉有殊,哀樂相背,恒懷引接,無奈不從,哀哉流俗,滅亡不反,使其營生,如營死者。

    天錫雲車,浮空而遊。

    使其好道,如愛财色,真人為俦,衆靈為使。

    使其行柔,如行剛者,塵劫嬰孩,未曾有傷。

    學真之士吟詠此經,寶愛自戒,終身無患,必獲升度。

     道言:學道之士未升之前,猶在人世。

    應當哀愍一切衆生,為其消災,生活民命,其德甚大,第一之功。

    師於有災之方,建立道場百千之所,盛治方域,香水蕩穢,施立床座,安置經像,令衆歸依,燒香然燈,六時禮願。

    意在丹款,不假浮辭,微聲下氣,不與衆聞。

    師為啟陳大道,言彼災殃,元兆所起。

    次請五方威神,其名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