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七\積聚門]積聚總論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瘕堅硬腹滿,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
(積者,不散。
聚者,不化。
留者,不行。
飲者,停滞。
痞者,不通。
隔者,阻也。
中滿者,濕,為積。
霍亂吐下,留停,為聚。
者,征也。
瘕者,假也。
)斯疾乃五髒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制也。
亢則害,承乃制,極則反矣。
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
謂人形精神,與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通。
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
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滞也。
土主形體,腹滿于中央,乃曰中滿。
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
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也。
經曰∶血不流而滞,故血内凝,而乃瘕也。
小腸移熱于大腸,乃為瘕。
大腸移熱于小腸,謂兩熱相抟,則血溢而為伏瘕。
血澀不利,月事沉滞而不行,故行為瘕。
為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
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
或陽氣郁結,怫熱壅滞,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瘕也。
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
)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之腹滿,或熱郁于内,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
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五髒六腑,四季皆有積聚。
心之積,名曰伏梁,在于臍上,大如臂,上至于心,橫于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
肝之積,名曰贲(音奔。
)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
久不愈,令人瘧。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食不為膚肌。
肺之積,名曰息贲,結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為肺癰。
腎之積,名曰贲(音奔。
),在于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走,往來無定。
久不愈,令人喘逆,發為骨痿,少氣乏力。
此為五髒之積也。
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
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髒之氣虛,而内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
其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木香三棱丸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惡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棱蓬莪術川楝子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陳米(三合,将巴豆一處,同炒黑)縮砂仁(一兩半)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餘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煮,醋盡為度,幹,為細末,醋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
加減看虛實,随湯水下。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
分氣逐風,功不可述。
枳殼(去穣,麸炒)木通(锉,炒)青皮(去皮)陳皮(去白)桑白皮(锉,炒)蘿蔔子(微炒)黑牽牛(炒)莪術(煨)茴香(炒)荊三棱(煨。
各等分)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橘皮湯下,不計時候。
透膈寬腸散 治腸上壅實,膈熱難行者。
白牽牛(一兩)芒硝(三兩)川大黃(二兩)甘遂(半兩)上為末,食後溫蜜水調下一錢。
虛實加減。
疏動止。
密補固真丹 治脾腎真元損虛,洩利痰嗽,哕痞水谷酸臭,飲食無味,臍腹冷痛,肢體麻痹,下虛痿厥,上實壅滞,腎虛耳鳴,脾虛困憊,耳焦齒稿,面黧身悴,目黃口燥。
發堕爪退,風虛遍枯,中滿膈氣,一切脾胃虛證。
常服補養,宣通氣血。
天南星(半兩)半夏(制)神曲麥茴香(炒)荊三棱(炮。
各一兩)白附子幹生姜川烏頭(生。
各一兩)巴豆(七個)牽牛(三兩)代赭石(二兩)官桂(一分)上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溫水下。
除洩瀉外,并加大黃一兩。
木香丸 治和脾胃,寬胃膈,消痰逆,止嘔吐,進益美飲食。
官桂幹姜(各半兩)木香(一分)大黃蓬莪術芫花(醋拌濕,炒幹)枳殼(去穣)陳皮(各半兩)半夏(二兩)牽牛(半斤,取末四兩)茴香(一兩,炒)巴豆(四個)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
軟金丸 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并産後經病,血刺腹痛。
當歸(半兩)幹漆(二錢)紅花(一錢半,用)輕粉砂粉霜(各一錢)三棱(二錢)上同研勻,棗肉為膏,和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
病甚者加,得利後減。
泥金丸 治心腹急痛,取久新腸垢積滞,推陳緻新。
黃柏大黃巴豆五靈脂(各半兩)豬牙皂角(一分)輕紛粉霜砂(各一分)幹漆(二分)上研勻,煉蜜拌得,杵
(積者,不散。
聚者,不化。
留者,不行。
飲者,停滞。
痞者,不通。
隔者,阻也。
中滿者,濕,為積。
霍亂吐下,留停,為聚。
者,征也。
瘕者,假也。
)斯疾乃五髒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制也。
亢則害,承乃制,極則反矣。
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
謂人形精神,與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通。
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
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滞也。
土主形體,腹滿于中央,乃曰中滿。
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
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也。
經曰∶血不流而滞,故血内凝,而乃瘕也。
小腸移熱于大腸,乃為瘕。
大腸移熱于小腸,謂兩熱相抟,則血溢而為伏瘕。
血澀不利,月事沉滞而不行,故行為瘕。
為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
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
或陽氣郁結,怫熱壅滞,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瘕也。
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
)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之腹滿,或熱郁于内,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
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五髒六腑,四季皆有積聚。
心之積,名曰伏梁,在于臍上,大如臂,上至于心,橫于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
肝之積,名曰贲(音奔。
)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
久不愈,令人瘧。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食不為膚肌。
肺之積,名曰息贲,結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為肺癰。
腎之積,名曰贲(音奔。
),在于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走,往來無定。
久不愈,令人喘逆,發為骨痿,少氣乏力。
此為五髒之積也。
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
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髒之氣虛,而内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
其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木香三棱丸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惡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棱蓬莪術川楝子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陳米(三合,将巴豆一處,同炒黑)縮砂仁(一兩半)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餘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煮,醋盡為度,幹,為細末,醋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
加減看虛實,随湯水下。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
分氣逐風,功不可述。
枳殼(去穣,麸炒)木通(锉,炒)青皮(去皮)陳皮(去白)桑白皮(锉,炒)蘿蔔子(微炒)黑牽牛(炒)莪術(煨)茴香(炒)荊三棱(煨。
各等分)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橘皮湯下,不計時候。
透膈寬腸散 治腸上壅實,膈熱難行者。
白牽牛(一兩)芒硝(三兩)川大黃(二兩)甘遂(半兩)上為末,食後溫蜜水調下一錢。
虛實加減。
疏動止。
密補固真丹 治脾腎真元損虛,洩利痰嗽,哕痞水谷酸臭,飲食無味,臍腹冷痛,肢體麻痹,下虛痿厥,上實壅滞,腎虛耳鳴,脾虛困憊,耳焦齒稿,面黧身悴,目黃口燥。
發堕爪退,風虛遍枯,中滿膈氣,一切脾胃虛證。
常服補養,宣通氣血。
天南星(半兩)半夏(制)神曲麥茴香(炒)荊三棱(炮。
各一兩)白附子幹生姜川烏頭(生。
各一兩)巴豆(七個)牽牛(三兩)代赭石(二兩)官桂(一分)上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溫水下。
除洩瀉外,并加大黃一兩。
木香丸 治和脾胃,寬胃膈,消痰逆,止嘔吐,進益美飲食。
官桂幹姜(各半兩)木香(一分)大黃蓬莪術芫花(醋拌濕,炒幹)枳殼(去穣)陳皮(各半兩)半夏(二兩)牽牛(半斤,取末四兩)茴香(一兩,炒)巴豆(四個)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
軟金丸 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并産後經病,血刺腹痛。
當歸(半兩)幹漆(二錢)紅花(一錢半,用)輕粉砂粉霜(各一錢)三棱(二錢)上同研勻,棗肉為膏,和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
病甚者加,得利後減。
泥金丸 治心腹急痛,取久新腸垢積滞,推陳緻新。
黃柏大黃巴豆五靈脂(各半兩)豬牙皂角(一分)輕紛粉霜砂(各一分)幹漆(二分)上研勻,煉蜜拌得,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