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卷四\熱門]諸病總論
黃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因熱少愈,猶未盡除,不戒飲食勞動,情欲擾亂,奈脾胃氣虛,未能消化堅食,故熱複生。
五髒者,皆熱。
夫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于寒,則為病熱。
寒毒藏于肌膚,陽氣不行散發,而内為怫結,故傷寒者反病為熱。
熱雖甚,不死,奈巨陽為首。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諸陽為熱以氣,諸陽為寒以血。
熱病已愈,其有複作,謂病已衰而熱有作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緣熱也。
雖邪氣而不盡,遺熱在,故當複作。
五髒俱熱者,皆視之。
肝熱左頰先赤,心熱顔先赤,脾熱鼻先赤,肺熱右頰先赤,腎熱頤先赤。
肝熱者,小便黃,腹痛,多卧,身熱。
熱争則狂驚脅滿痛,手足躁而不得安卧。
心熱者,不樂,數日乃熱。
熱争則心卒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脾熱者,頭重,頰痛,煩心,顔青,欲吐,身熱。
熱争則腰痛不可仰,腹滿洩,兩颔痛。
肺熱者,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争則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
腎熱者,腰痛酸,苦渴數飲,食熱。
熱争則項痛而強,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
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
脈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
狂言失志者,三死。
皆是怫熱郁結,不能解散,以緻危殆。
《素問》∶諸熱瞀螈,暴喑,冒昧躁擾,狂言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皆手少陽相火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夫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熱以甚,以緻風熱壅滞,頭面昏眩,肢體麻痹,皮膚瘙癢,筋脈拘卷,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生瘡癬疥,或睡語切牙,驚惕虛汗,或健妄心松,煩躁多睡,或大小便澀滞,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
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氣,心志不甯,口苦咽幹,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病,虛羸困倦。
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虛人。
或脾腎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宣,身瘦焦痿。
或熱中煩滿,饑不飲食。
或瘅或消中,善食而瘦。
或消渴多虛,頭面腫,小便數。
或服甘辛熱藥過度,變成三消,上則消渴,中則消中,下則消腎,小便白膏也。
神芎丸 治一切熱證,常服保養。
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滞宣通,氣利而愈。
神強體健,耐傷省病。
并婦人經病,及産後血滞,腰腳重痛,小兒積熱,驚風潮搐。
髒用丸,亦日顯仁丸。
加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名曰神芎丸。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服,冷水下亦得。
或煉蜜丸,愈佳。
或久病熱郁,無問瘦悴老弱,并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
如常服此藥,但除腸垢積滞,不傷和氣,推陳緻新,得利便快,并無藥燥搔擾,亦不困倦虛損,頗遂病患心意。
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
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三五歲孩兒,丸如麻子大。
凡此一法,此藥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以利髒腑,但有益無損。
或婦人血下惡物,加桂枝半兩。
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結滞開通,惡物日下也。
此方除髒腑滑洩者,或中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産後血下不止者,及孕婦等,則不宜服。
除此以外,一切風熱雜病悶壅塞,神氣不和,或平人保養,常服自顯其功。
若以效驗觀其藥味,則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
猶孔子贊《易》道明顯,應化萬仁之善,而不見其大道之功用,故曰顯諸仁,藏諸用,因以雲藏用丸,亦其意也。
兼以世訛之久矣,而反不喜此等妙方,不肯服之。
每有久獲大效,而誠懇求其方,不得已而授之。
既見其方,反生疑懼,不複用焉。
亦有效而志信,求其方務以廣傳救疾,因而衆議百端,拟疑妄生謗說,緻使俗醫皆畏之,緻道不能神,但有妨病者。
後之君子,但行其藥,明顯諸人,勿示其方,而密藏諸用耳。
或以一法加黃連、川芎、薄荷等各半兩,治一切頭目昏眩者,愈佳。
柴胡飲子 治解一切肌熱體骨蒸,積熱作發,寒熱往來,(表熱裡寒則發寒,裡熱表和則發熱,邪熱半在表,半在裡,出入進退無和,即寒熱往來,陰陽相勝也。
)蓄熱寒戰,(表之陽和,正氣與邪熱并蓄于裡,脈道不行,故身冷脈絕,寒戰而反煩渴也。
)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幹煩渴,或下後熱未愈,汗後勞複,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餘疾,産後經病。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日三服。
病熱甚者,加減之。
崔宣武柴胡飲子,加半
因熱少愈,猶未盡除,不戒飲食勞動,情欲擾亂,奈脾胃氣虛,未能消化堅食,故熱複生。
五髒者,皆熱。
夫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于寒,則為病熱。
寒毒藏于肌膚,陽氣不行散發,而内為怫結,故傷寒者反病為熱。
熱雖甚,不死,奈巨陽為首。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諸陽為熱以氣,諸陽為寒以血。
熱病已愈,其有複作,謂病已衰而熱有作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緣熱也。
雖邪氣而不盡,遺熱在,故當複作。
五髒俱熱者,皆視之。
肝熱左頰先赤,心熱顔先赤,脾熱鼻先赤,肺熱右頰先赤,腎熱頤先赤。
肝熱者,小便黃,腹痛,多卧,身熱。
熱争則狂驚脅滿痛,手足躁而不得安卧。
心熱者,不樂,數日乃熱。
熱争則心卒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脾熱者,頭重,頰痛,煩心,顔青,欲吐,身熱。
熱争則腰痛不可仰,腹滿洩,兩颔痛。
肺熱者,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争則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
腎熱者,腰痛酸,苦渴數飲,食熱。
熱争則項痛而強,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
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
脈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
狂言失志者,三死。
皆是怫熱郁結,不能解散,以緻危殆。
《素問》∶諸熱瞀螈,暴喑,冒昧躁擾,狂言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皆手少陽相火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夫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熱以甚,以緻風熱壅滞,頭面昏眩,肢體麻痹,皮膚瘙癢,筋脈拘卷,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生瘡癬疥,或睡語切牙,驚惕虛汗,或健妄心松,煩躁多睡,或大小便澀滞,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
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氣,心志不甯,口苦咽幹,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病,虛羸困倦。
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虛人。
或脾腎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宣,身瘦焦痿。
或熱中煩滿,饑不飲食。
或瘅或消中,善食而瘦。
或消渴多虛,頭面腫,小便數。
或服甘辛熱藥過度,變成三消,上則消渴,中則消中,下則消腎,小便白膏也。
神芎丸 治一切熱證,常服保養。
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滞宣通,氣利而愈。
神強體健,耐傷省病。
并婦人經病,及産後血滞,腰腳重痛,小兒積熱,驚風潮搐。
髒用丸,亦日顯仁丸。
加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名曰神芎丸。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服,冷水下亦得。
或煉蜜丸,愈佳。
或久病熱郁,無問瘦悴老弱,并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
如常服此藥,但除腸垢積滞,不傷和氣,推陳緻新,得利便快,并無藥燥搔擾,亦不困倦虛損,頗遂病患心意。
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
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三五歲孩兒,丸如麻子大。
凡此一法,此藥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以利髒腑,但有益無損。
或婦人血下惡物,加桂枝半兩。
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結滞開通,惡物日下也。
此方除髒腑滑洩者,或中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産後血下不止者,及孕婦等,則不宜服。
除此以外,一切風熱雜病悶壅塞,神氣不和,或平人保養,常服自顯其功。
若以效驗觀其藥味,則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
猶孔子贊《易》道明顯,應化萬仁之善,而不見其大道之功用,故曰顯諸仁,藏諸用,因以雲藏用丸,亦其意也。
兼以世訛之久矣,而反不喜此等妙方,不肯服之。
每有久獲大效,而誠懇求其方,不得已而授之。
既見其方,反生疑懼,不複用焉。
亦有效而志信,求其方務以廣傳救疾,因而衆議百端,拟疑妄生謗說,緻使俗醫皆畏之,緻道不能神,但有妨病者。
後之君子,但行其藥,明顯諸人,勿示其方,而密藏諸用耳。
或以一法加黃連、川芎、薄荷等各半兩,治一切頭目昏眩者,愈佳。
柴胡飲子 治解一切肌熱體骨蒸,積熱作發,寒熱往來,(表熱裡寒則發寒,裡熱表和則發熱,邪熱半在表,半在裡,出入進退無和,即寒熱往來,陰陽相勝也。
)蓄熱寒戰,(表之陽和,正氣與邪熱并蓄于裡,脈道不行,故身冷脈絕,寒戰而反煩渴也。
)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幹煩渴,或下後熱未愈,汗後勞複,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餘疾,産後經病。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日三服。
病熱甚者,加減之。
崔宣武柴胡飲子,加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