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上
關燈
小
中
大
場。
莫令六時心退,還居惡道,宣告将來。
若内衆,若外衆,和合大願,有二種因緣:一者和合私願,二者和合衆願。
若私造,若衆造,若私聞,若衆聞,精進受持,精進奉行。
必齋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有所修行,或行之在心,或行之在事,莫不以齋靜為先,立德之本,求道之基。
若道士、女冠,誦經必齋,校經必齋,書符必齋,合藥必齋,作金丹必齋,精思必齋,詣師請問必齋,禮拜必齋,受經必齋,救濟消災必齋,緻真必齋。
太上所敬重,老君所營護,諸聖所寄賴。
齋法甚多,在兆所修矣。
箓生朝儀、五千文朝儀、 靈寶朝儀、上清朝儀、 三皇朝儀、上元齋合藥修仙、 中元齋修身謝過、下元齋拔救九祖、 八帝齋、三五大齋、 下元三十二天齋、中元請七十二君齋、 上元六直齋、靈寶金箓齋拔度侯王、 黃箓齋救九祖父母、明真齋修身、 三元齋謝過、靈寶自然齋涉世、 塗炭齋救病、旨教齋救病、 靈寶五練生屍齋救己、五千文齋、 太平洞淵五王齋。
學道菜食,得道乃休,此業第一。
業次,齋千日、百日,月日節食、粗食、服食,亦服氣、服藥、胎食,随堪中服之,前所謂自修也。
右在内衆、外衆,救解大災病厄,齊舉高德一人為法師,五人為從官,露壇大謝,令謝罪者蘭格,散發泥額,禮三十二天。
齋中,奏子午章,苦禱必感,依指教塗炭法。
五王齋,齋官春、秋、冬、夏,随四時之數,四季之月,貧者十二人,大齋一百二十人,壇窄於外禮拜。
富貴平常建齋,清廉道士山學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百人,患無多人,舞所制服,行道三七日,或一月。
若貧賤,随力所堪,不必要五人。
若供齋,清旦進粥,正中蔬食,過中姜蜜清茶,餘一不度齒。
解齋食散,民十人、百人、千人,人多益好。
長齋持戒,清旦、正中、日入,三時行道,三時講誦。
若有重災大厄、及救度罪根者,平旦、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六時行道,三時講經也。
讀誦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存念讀誦,經寶在身,則為慈母。
若道士,若女冠,勇猛精進,或舍文誦念,或執文披讀,一念生解,即入慧門。
讀誦分中,聽八十分之一二,修理外業,以兼外禮。
不得因此流浪乖宗,常思教母,為我道本,清淨三業,無傷尊敬。
思惟微妙,得其義味,有四種慧:一者為我慧藥,療狂死病;二者為我慧燈,破愚癡暗;三者為我慧刀,割煩惱網;四者為我慧舟,度生死海。
是真經法,能生法身,如世慈母,能生之子。
故至孝之子,常念鞠育懷抱之恩,我等如是。
因是教母,生無漏身,常應報恩供養,安置堂殿,七寶裝嚴,香花燈燭,技樂幡蓋,供養讀誦,如事所親也。
坐齋相罰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具足威儀,升壇行道,存見太上,如在眼前。
若道士、女冠,未練科文,舉措非道,法師升高座,指事次第,令得開悟,謬妄可矜,未達可恕,戒而勵之,勿瞋勿笑。
若善誘而通,不嚴而治,不行彈罰,盛德之風矣。
若有背道,恃人間知不謬不妄懈慢者有四:一者不遵經法,二者不敬法師,三者淩忽衆官,四者外衆诽笑。
有犯威儀,依事彈罰,罰而不止,當啟告三寶,退出齋次,不得縱容,任之漏慢。
監齋同慢者,罰之。
法師有虧,當收愆送失,親對衆官,求乞首悔,起自新念,無為乘非,不畏冥旨,無益所犯,有陷己身,可不慎哉。
壇禮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衆官升壇受戒,以内外二衆羅列四方,拜跪忏請須知節度。
若道士、女冠,唱禮十方,分為五句,每於上句,舉聲至下句,引聲抑響,回轉氣息,以喚次句。
臣等至心便斂版當面,以準所禮之方歸命下版當心而止某方無極舉聲喚上方垂版,以聲靡靡下向地,回版當心,應無極之聲了,太上便下版下,膝前至地靈寶天尊,下頭至地凡抑響住,聲速而手膝遲,或膝已去而聲不及,更相違互,皆為不齊,謂犯懈惰之罪。
當叩齒存之至心,無令疾也。
叩齒不得令耳聞行合科典,衆官肅肅,上即屈降神明,下即以起信心,無宜怠慢,自犯明科矣。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上竟
莫令六時心退,還居惡道,宣告将來。
若内衆,若外衆,和合大願,有二種因緣:一者和合私願,二者和合衆願。
若私造,若衆造,若私聞,若衆聞,精進受持,精進奉行。
必齋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有所修行,或行之在心,或行之在事,莫不以齋靜為先,立德之本,求道之基。
若道士、女冠,誦經必齋,校經必齋,書符必齋,合藥必齋,作金丹必齋,精思必齋,詣師請問必齋,禮拜必齋,受經必齋,救濟消災必齋,緻真必齋。
太上所敬重,老君所營護,諸聖所寄賴。
齋法甚多,在兆所修矣。
箓生朝儀、五千文朝儀、 靈寶朝儀、上清朝儀、 三皇朝儀、上元齋合藥修仙、 中元齋修身謝過、下元齋拔救九祖、 八帝齋、三五大齋、 下元三十二天齋、中元請七十二君齋、 上元六直齋、靈寶金箓齋拔度侯王、 黃箓齋救九祖父母、明真齋修身、 三元齋謝過、靈寶自然齋涉世、 塗炭齋救病、旨教齋救病、 靈寶五練生屍齋救己、五千文齋、 太平洞淵五王齋。
學道菜食,得道乃休,此業第一。
業次,齋千日、百日,月日節食、粗食、服食,亦服氣、服藥、胎食,随堪中服之,前所謂自修也。
右在内衆、外衆,救解大災病厄,齊舉高德一人為法師,五人為從官,露壇大謝,令謝罪者蘭格,散發泥額,禮三十二天。
齋中,奏子午章,苦禱必感,依指教塗炭法。
五王齋,齋官春、秋、冬、夏,随四時之數,四季之月,貧者十二人,大齋一百二十人,壇窄於外禮拜。
富貴平常建齋,清廉道士山學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百人,患無多人,舞所制服,行道三七日,或一月。
若貧賤,随力所堪,不必要五人。
若供齋,清旦進粥,正中蔬食,過中姜蜜清茶,餘一不度齒。
解齋食散,民十人、百人、千人,人多益好。
長齋持戒,清旦、正中、日入,三時行道,三時講誦。
若有重災大厄、及救度罪根者,平旦、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六時行道,三時講經也。
讀誦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存念讀誦,經寶在身,則為慈母。
若道士,若女冠,勇猛精進,或舍文誦念,或執文披讀,一念生解,即入慧門。
讀誦分中,聽八十分之一二,修理外業,以兼外禮。
不得因此流浪乖宗,常思教母,為我道本,清淨三業,無傷尊敬。
思惟微妙,得其義味,有四種慧:一者為我慧藥,療狂死病;二者為我慧燈,破愚癡暗;三者為我慧刀,割煩惱網;四者為我慧舟,度生死海。
是真經法,能生法身,如世慈母,能生之子。
故至孝之子,常念鞠育懷抱之恩,我等如是。
因是教母,生無漏身,常應報恩供養,安置堂殿,七寶裝嚴,香花燈燭,技樂幡蓋,供養讀誦,如事所親也。
坐齋相罰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具足威儀,升壇行道,存見太上,如在眼前。
若道士、女冠,未練科文,舉措非道,法師升高座,指事次第,令得開悟,謬妄可矜,未達可恕,戒而勵之,勿瞋勿笑。
若善誘而通,不嚴而治,不行彈罰,盛德之風矣。
若有背道,恃人間知不謬不妄懈慢者有四:一者不遵經法,二者不敬法師,三者淩忽衆官,四者外衆诽笑。
有犯威儀,依事彈罰,罰而不止,當啟告三寶,退出齋次,不得縱容,任之漏慢。
監齋同慢者,罰之。
法師有虧,當收愆送失,親對衆官,求乞首悔,起自新念,無為乘非,不畏冥旨,無益所犯,有陷己身,可不慎哉。
壇禮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衆官升壇受戒,以内外二衆羅列四方,拜跪忏請須知節度。
若道士、女冠,唱禮十方,分為五句,每於上句,舉聲至下句,引聲抑響,回轉氣息,以喚次句。
臣等至心便斂版當面,以準所禮之方歸命下版當心而止某方無極舉聲喚上方垂版,以聲靡靡下向地,回版當心,應無極之聲了,太上便下版下,膝前至地靈寶天尊,下頭至地凡抑響住,聲速而手膝遲,或膝已去而聲不及,更相違互,皆為不齊,謂犯懈惰之罪。
當叩齒存之至心,無令疾也。
叩齒不得令耳聞行合科典,衆官肅肅,上即屈降神明,下即以起信心,無宜怠慢,自犯明科矣。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