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太極太虛真人
言語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樞機緩急,言語善惡,招禍得福,唯聞口業。
出家之人,若道士,若女冠,在房在觀,與長德師尊有所言對,谘決可否,和聲下氣,奉聽長德師尊之言。
若未如意,道理不明,待上辭盡,然後徐徐決定,無容以私亂衆,及口氣狼藉,雖複在内,不為惡心,而招在外,大小不順,一得在内二衆謗,二得在外二衆謗。
若在法朋友,年類相當,或大友於小,或小接於大,所有論說,或言及衆事,或言身事,寬心緩語,務令理盡,不得因此呵喚,驚張内外二衆,不忌師尊,不忌道俗,辱及父母、兄弟、宗親。
若在房院,若在徒衆,發心吐言,皆當評論正事,問答法問,智者谘之,愚者教之,使智慧增明,愚癡日破,雖終日言而合道,事亦無苦。
若對外衆、六親眷屬、一切男女,有所道說,問訊寒涼,及俗間正事,不可不道者聽之。
自此已外,非法聲說,雖喜非法之俗,不與出家相宜,慎勿言之。
一言已緻大兇者,是為上多言;一言而緻辱者,是為中多言;一言而見窮者,是為下多言。
古今賢聖之出言,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故善言無多,惡言無少。
古者聖人之将言皆思之,出言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災害,還以自傷,此重誡也。
講習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聽習回向,須得明師。
師若不明,翻成傷道慧。
若道士,若女官,栖身法門,志求玄悟,應離七種耽着:一者耽着朋遊,二者耽着酒色,三者耽着名利,四者耽着玩弄,五者耽着伎樂,六者耽着飲食,七者耽着城市。
離此着已,當發四種願見:一者願見明師,不論遠近;二者願見明師,不論貧富;三者願見明師,不論愛憎;四者願見明師,不論貴賤。
一念、二念,至于多念;一時、二時,至于多時。
驅策身心,如饑如渴,詢請妙義,得聞得思,得行得證,稱揚功德,玄化興隆,無令二衆得迷悮苦。
若女冠衆,性理怯懦,本位無人可講習者,當三人、五人,乃至多人,清淨三業,赍其道具,聽受法本,親近大師,一日二至,退着本位。
若近本師住處法門,無女冠住處法門,應近本師住處左右,投精專奉道之家居止,朝禮讀誦,依如本科,講授聽受,正身、正言、正心,以時傳示,不得違科奉道,招得内外二衆,動靜嫌謗,敗壞真實清淨法門。
有犯者,招損辱惡報,非清淨品,計其赴緣行道。
若二衆同緣,大師應行法事;若二衆各緣,聽二衆各行法事。
禁酒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持戒發慧,安身煉心,無惑酒惡。
求靜念者,若道士,若女冠,入我法門,是我真子,非法耽湎於十二時犯者,有十種昏亂:一者不孝師尊、外衆父母,二者累負門人、外衆妻孥,三者鬥亂同學、外衆兄弟,四者過誤王法,五者觸犯朋友,六者堕落乘騎,七者燒溺水火,八者迷路失道,九者頓失念慧,十者對境生粗。
有此十惡,能令内衆外衆,當時過時,身心昏亂,甚狂病人,不明時節,不分内外,二觀摧壞,用心失次,三善銷毀,行化無依。
常得三種近者:一者種惡業之人,二者啖食牲血之人,三者屠戮生命之人。
又五種交遊者:一者違遠父母、不孝之人,二者淫逸無度、悖禮之人,三者破家失業、無計之人,四者越科犯律、偷盜之人,五者貪着俗樂、非道之人。
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不能攝念,失本違宗。
目前見有六種遺棄:一者師尊遺棄,二者父母遺棄,三者兄弟遺棄,四者姊妹遺棄,五者朋友遺棄,六者内衆遺棄。
凡此因緣,是見在報師寶因緣。
當轉法論,次次宣告,無前親近,無前交遊,則為修行上法,是真出家。
若老病,聽随分使藥,若過分貪競,與前見在報同。
忌葷辛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修身潔心,無犯禁忌。
若道士,若女冠,食五種葷辛,名為惡菜,内外非法,不宜辄犯。
何為五種:一者韭,二者大蒜,三者小蒜,四者蔥,五者薤。
又諸菜中,辛者見在際,有四種損害,無三種分。
何為四種:一者損害五藏,二者損害道行,三者損害内衆,四者損害外衆。
上詣、中請、下化,三種無分:一者上詣道場無分,二者中請神明無分,三者下化男女無分。
當攝三業,莫令心思,莫令身求,
出家之人,若道士,若女冠,在房在觀,與長德師尊有所言對,谘決可否,和聲下氣,奉聽長德師尊之言。
若未如意,道理不明,待上辭盡,然後徐徐決定,無容以私亂衆,及口氣狼藉,雖複在内,不為惡心,而招在外,大小不順,一得在内二衆謗,二得在外二衆謗。
若在法朋友,年類相當,或大友於小,或小接於大,所有論說,或言及衆事,或言身事,寬心緩語,務令理盡,不得因此呵喚,驚張内外二衆,不忌師尊,不忌道俗,辱及父母、兄弟、宗親。
若在房院,若在徒衆,發心吐言,皆當評論正事,問答法問,智者谘之,愚者教之,使智慧增明,愚癡日破,雖終日言而合道,事亦無苦。
若對外衆、六親眷屬、一切男女,有所道說,問訊寒涼,及俗間正事,不可不道者聽之。
自此已外,非法聲說,雖喜非法之俗,不與出家相宜,慎勿言之。
一言已緻大兇者,是為上多言;一言而緻辱者,是為中多言;一言而見窮者,是為下多言。
古今賢聖之出言,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故善言無多,惡言無少。
古者聖人之将言皆思之,出言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災害,還以自傷,此重誡也。
講習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聽習回向,須得明師。
師若不明,翻成傷道慧。
若道士,若女官,栖身法門,志求玄悟,應離七種耽着:一者耽着朋遊,二者耽着酒色,三者耽着名利,四者耽着玩弄,五者耽着伎樂,六者耽着飲食,七者耽着城市。
離此着已,當發四種願見:一者願見明師,不論遠近;二者願見明師,不論貧富;三者願見明師,不論愛憎;四者願見明師,不論貴賤。
一念、二念,至于多念;一時、二時,至于多時。
驅策身心,如饑如渴,詢請妙義,得聞得思,得行得證,稱揚功德,玄化興隆,無令二衆得迷悮苦。
若女冠衆,性理怯懦,本位無人可講習者,當三人、五人,乃至多人,清淨三業,赍其道具,聽受法本,親近大師,一日二至,退着本位。
若近本師住處法門,無女冠住處法門,應近本師住處左右,投精專奉道之家居止,朝禮讀誦,依如本科,講授聽受,正身、正言、正心,以時傳示,不得違科奉道,招得内外二衆,動靜嫌謗,敗壞真實清淨法門。
有犯者,招損辱惡報,非清淨品,計其赴緣行道。
若二衆同緣,大師應行法事;若二衆各緣,聽二衆各行法事。
禁酒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持戒發慧,安身煉心,無惑酒惡。
求靜念者,若道士,若女冠,入我法門,是我真子,非法耽湎於十二時犯者,有十種昏亂:一者不孝師尊、外衆父母,二者累負門人、外衆妻孥,三者鬥亂同學、外衆兄弟,四者過誤王法,五者觸犯朋友,六者堕落乘騎,七者燒溺水火,八者迷路失道,九者頓失念慧,十者對境生粗。
有此十惡,能令内衆外衆,當時過時,身心昏亂,甚狂病人,不明時節,不分内外,二觀摧壞,用心失次,三善銷毀,行化無依。
常得三種近者:一者種惡業之人,二者啖食牲血之人,三者屠戮生命之人。
又五種交遊者:一者違遠父母、不孝之人,二者淫逸無度、悖禮之人,三者破家失業、無計之人,四者越科犯律、偷盜之人,五者貪着俗樂、非道之人。
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不能攝念,失本違宗。
目前見有六種遺棄:一者師尊遺棄,二者父母遺棄,三者兄弟遺棄,四者姊妹遺棄,五者朋友遺棄,六者内衆遺棄。
凡此因緣,是見在報師寶因緣。
當轉法論,次次宣告,無前親近,無前交遊,則為修行上法,是真出家。
若老病,聽随分使藥,若過分貪競,與前見在報同。
忌葷辛品 科曰:凡是道學,當知修身潔心,無犯禁忌。
若道士,若女冠,食五種葷辛,名為惡菜,内外非法,不宜辄犯。
何為五種:一者韭,二者大蒜,三者小蒜,四者蔥,五者薤。
又諸菜中,辛者見在際,有四種損害,無三種分。
何為四種:一者損害五藏,二者損害道行,三者損害内衆,四者損害外衆。
上詣、中請、下化,三種無分:一者上詣道場無分,二者中請神明無分,三者下化男女無分。
當攝三業,莫令心思,莫令身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