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
關燈
小
中
大
經名: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
又名《升玄步虛章》。
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
系古《靈寶經》之一。
一卷。
底本出處:《續道藏》。
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 玄都玉京山在三清之上,無色無塵。
上有玉京金阙七寶玄台紫微上宮,中有三寶神經。
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方各生一株,八株彌滿八方,覆蓋諸天,包羅三界,為無上大羅天太上無極虛皇天尊之治也。
其山林宮室皆列諸天聖衆名籍。
諸天聖帝王、高仙真人無鞅數衆,一月三朝其上,燒自然旗檀反生靈香,飛仙散花,旋繞七寶玄台三周匝,誦詠空洞歌章。
是時諸天奏樂,百千萬妓,雲璈朗徹,真妃齊唱而激節,仙童凜顔而清歌,玉女徐進而跰跹,放窈窕而流舞翩翩,诜诜而容裔也。
山上七寶華林,光色炜烨,朱實璨爛,悉是金銀、珠玉、水晶、琉璃、□璖、碼碯。
靈風振之,其音自成宮商,雅妙宛絕。
諸天聞聲而飛騰,勿辍弦止歌,歎味至音,不能名狀。
神獸、龍麟、獅子、白鶴、奇禽、鳳凰,悲嗚踴躍。
太上震響法鼓,延賓瓊堂,安坐蓮花,講道靜真,清詠洞經,敷釋玄文,遠味希夷,喜動群仙。
其時八風揚旛,香花交散,流煙蓊霭。
太上稱:善哉。
無無曰道,義極玄玄。
妙覺大度,彌劫曆年。
道素冥語而寄二篇,兆能長齋久思,諷誦洞經,叩齒咽液,吐納太和,身作金華色,項負圓光,頭簪日華月英玄景,手把靈符十絕之旛。
斯德巍巍,道之至尊,惜惜玄化,太上之真人矣。
将感太無,動天老,緻飛龍,降天仙也。
三界九地,大劫之周,陽九百六之運,水火之災,亦皆消化玉清上道。
三洞真經、神真寶文、金書玉字、鳳篆龍編,并還無上大羅天中,玉京之中七寶玄台,災所不及,劫曆再開,混沌重判,傳授真聖,下化人間。
其在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最上天也,去下八梵天日月之界,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炁,一黑炁三千裡。
諸天仙人名此山,一曰蓋天首山,二日彌玄上山,三日羅玄洞虛山,四日高上真元山,五曰衆寶幽劫刃山,六曰無色大寶山,七曰周觀洞玄山,八日景華太真山,九曰不思議山,十曰太玄都玉京太山。
知此山名,名入仙矣。
山上七寶華林,皆作上清三洞道德玄經文章。
食此華實,為金光仙人,兆讀是經,咽味至真,道自成矣。
步虛吟 修靈寶洞玄齋,誦空洞步虛章,先叩齒三通,咽嗽三過。
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光芒灌鼻,日從鼻左入,月從鼻右入,入金華官,光明出頭後,煥然作九色圓象,溥入玉枕,徹照十方,随我繞經旋回而行。
畢,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存三素元君在金華官,如嬰兄之狀。
真人齋皆如威儀法,唯不用啟事出吏兵一節耳。
其餘願念禮拜,悉依大法建齋,初一過出史兵,非授經法,及教外人,不須出史兵。
太極真人寶貴此經,宿無仙真之名,不令見也。
洞玄步虛吟十首 稽首禮太上,燒香歸虛無。
流明随我回,法輪亦三周。
玄元四大興,靈慶及王侯。
七祖生天堂,煌煌耀景敷。
嘯歌觀太漠,天樂适我娛。
齊馨無上德,下俗不與俦。
妙想明玄覺,诜诜巡虛遊。
旋行蹑雲綱,乘虛步玄紀。
吟詠帝一尊,百關自調理。
俯命八海童,仰攜高仙子。
諸天散香花,蕭然靈風起。
宿願定命根,故緻标高拟。
懼樂太上前,萬劫猶未始。
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
岧岧天寶台,光明爛流日。
炜烨玉華林,蒨璨耀朱實。
常念餐元精,煉液固形質。
金光散紫微,窈窕大乘逸。
俯仰存太上,華景秀丹田。
左顧提郁,右盼攜結璘。
六度冠梵行,道德随日新。
宿命積福慶,聞經若至親。
天挺超世才,樂誦希微篇。
沖虛太和氣,吐納流霞津。
胎息靜百關,寥寥窺三便。
泥丸洞明景,遂成金華仙,魔王敬受事,故能朝諸天。
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綠。
飛行淩太虛,提攜高上人。
控辔适十方,旋憩玄景阿。
仰觀劫仞台,俯盼紫雲羅。
逍遙太上京,相與坐蓮花。
積學為真人,恬然榮衛和。
永享無期壽,萬椿奚足多。
大道師玄寂,升仙友無英。
公子度靈符,太一捧洞章。
舍利曜金姿,龍駕欻來迎。
天尊盼雲輿,飄飄乘虛翔。
香花若飛雪,氛霭茂玄梁。
頭腦禮金阙,攜手遨玉京。
骞樹玄景園,煥爛七寶林。
天獸三百名,獅子巨萬尋。
飛龍踯躅嗚,神鳳應節吟。
靈風扇奇花,清香散人衿。
自無高仙才,焉能耽此心。
嚴我九龍駕,乘虛以逍遙。
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遼。
衆仙誦洞經,太上唱清謠。
香花随風散,玉音成紫霄。
五苦一時迸,八難順經寥。
妙哉靈寶囿,興此大法橋。
天真帝一宮,霭霭冠耀靈。
流煥法輪綱,旋空入無形。
虛皇撫雲璈,衆真誦洞經。
高仙拱手贊,彌劫保利貞。
至真無所待,時或辔飛龍。
長齋會玄都,嗚玉扣瓊鐘。
十華諸仙集,紫煙結成宮。
寶蓋羅太上,真人把芙蓉。
散華陳我願,握節征魔王。
法鼓會群仙,靈唱靡不同。
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
太上智慧經贊八首 太上玄虛宗,弘道尊其經。
俯仰已得仙,曆劫無數齡。
巍巍大真德,寂寂因無生。
霄景結空構,乘虛自然征。
日月為炳灼,安和樂未央。
學仙絕華念
又名《升玄步虛章》。
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
系古《靈寶經》之一。
一卷。
底本出處:《續道藏》。
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 玄都玉京山在三清之上,無色無塵。
上有玉京金阙七寶玄台紫微上宮,中有三寶神經。
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方各生一株,八株彌滿八方,覆蓋諸天,包羅三界,為無上大羅天太上無極虛皇天尊之治也。
其山林宮室皆列諸天聖衆名籍。
諸天聖帝王、高仙真人無鞅數衆,一月三朝其上,燒自然旗檀反生靈香,飛仙散花,旋繞七寶玄台三周匝,誦詠空洞歌章。
是時諸天奏樂,百千萬妓,雲璈朗徹,真妃齊唱而激節,仙童凜顔而清歌,玉女徐進而跰跹,放窈窕而流舞翩翩,诜诜而容裔也。
山上七寶華林,光色炜烨,朱實璨爛,悉是金銀、珠玉、水晶、琉璃、□璖、碼碯。
靈風振之,其音自成宮商,雅妙宛絕。
諸天聞聲而飛騰,勿辍弦止歌,歎味至音,不能名狀。
神獸、龍麟、獅子、白鶴、奇禽、鳳凰,悲嗚踴躍。
太上震響法鼓,延賓瓊堂,安坐蓮花,講道靜真,清詠洞經,敷釋玄文,遠味希夷,喜動群仙。
其時八風揚旛,香花交散,流煙蓊霭。
太上稱:善哉。
無無曰道,義極玄玄。
妙覺大度,彌劫曆年。
道素冥語而寄二篇,兆能長齋久思,諷誦洞經,叩齒咽液,吐納太和,身作金華色,項負圓光,頭簪日華月英玄景,手把靈符十絕之旛。
斯德巍巍,道之至尊,惜惜玄化,太上之真人矣。
将感太無,動天老,緻飛龍,降天仙也。
三界九地,大劫之周,陽九百六之運,水火之災,亦皆消化玉清上道。
三洞真經、神真寶文、金書玉字、鳳篆龍編,并還無上大羅天中,玉京之中七寶玄台,災所不及,劫曆再開,混沌重判,傳授真聖,下化人間。
其在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最上天也,去下八梵天日月之界,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炁,一黑炁三千裡。
諸天仙人名此山,一曰蓋天首山,二日彌玄上山,三日羅玄洞虛山,四日高上真元山,五曰衆寶幽劫刃山,六曰無色大寶山,七曰周觀洞玄山,八日景華太真山,九曰不思議山,十曰太玄都玉京太山。
知此山名,名入仙矣。
山上七寶華林,皆作上清三洞道德玄經文章。
食此華實,為金光仙人,兆讀是經,咽味至真,道自成矣。
步虛吟 修靈寶洞玄齋,誦空洞步虛章,先叩齒三通,咽嗽三過。
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光芒灌鼻,日從鼻左入,月從鼻右入,入金華官,光明出頭後,煥然作九色圓象,溥入玉枕,徹照十方,随我繞經旋回而行。
畢,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存三素元君在金華官,如嬰兄之狀。
真人齋皆如威儀法,唯不用啟事出吏兵一節耳。
其餘願念禮拜,悉依大法建齋,初一過出史兵,非授經法,及教外人,不須出史兵。
太極真人寶貴此經,宿無仙真之名,不令見也。
洞玄步虛吟十首 稽首禮太上,燒香歸虛無。
流明随我回,法輪亦三周。
玄元四大興,靈慶及王侯。
七祖生天堂,煌煌耀景敷。
嘯歌觀太漠,天樂适我娛。
齊馨無上德,下俗不與俦。
妙想明玄覺,诜诜巡虛遊。
旋行蹑雲綱,乘虛步玄紀。
吟詠帝一尊,百關自調理。
俯命八海童,仰攜高仙子。
諸天散香花,蕭然靈風起。
宿願定命根,故緻标高拟。
懼樂太上前,萬劫猶未始。
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
岧岧天寶台,光明爛流日。
炜烨玉華林,蒨璨耀朱實。
常念餐元精,煉液固形質。
金光散紫微,窈窕大乘逸。
俯仰存太上,華景秀丹田。
左顧提郁,右盼攜結璘。
六度冠梵行,道德随日新。
宿命積福慶,聞經若至親。
天挺超世才,樂誦希微篇。
沖虛太和氣,吐納流霞津。
胎息靜百關,寥寥窺三便。
泥丸洞明景,遂成金華仙,魔王敬受事,故能朝諸天。
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綠。
飛行淩太虛,提攜高上人。
控辔适十方,旋憩玄景阿。
仰觀劫仞台,俯盼紫雲羅。
逍遙太上京,相與坐蓮花。
積學為真人,恬然榮衛和。
永享無期壽,萬椿奚足多。
大道師玄寂,升仙友無英。
公子度靈符,太一捧洞章。
舍利曜金姿,龍駕欻來迎。
天尊盼雲輿,飄飄乘虛翔。
香花若飛雪,氛霭茂玄梁。
頭腦禮金阙,攜手遨玉京。
骞樹玄景園,煥爛七寶林。
天獸三百名,獅子巨萬尋。
飛龍踯躅嗚,神鳳應節吟。
靈風扇奇花,清香散人衿。
自無高仙才,焉能耽此心。
嚴我九龍駕,乘虛以逍遙。
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遼。
衆仙誦洞經,太上唱清謠。
香花随風散,玉音成紫霄。
五苦一時迸,八難順經寥。
妙哉靈寶囿,興此大法橋。
天真帝一宮,霭霭冠耀靈。
流煥法輪綱,旋空入無形。
虛皇撫雲璈,衆真誦洞經。
高仙拱手贊,彌劫保利貞。
至真無所待,時或辔飛龍。
長齋會玄都,嗚玉扣瓊鐘。
十華諸仙集,紫煙結成宮。
寶蓋羅太上,真人把芙蓉。
散華陳我願,握節征魔王。
法鼓會群仙,靈唱靡不同。
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
太上智慧經贊八首 太上玄虛宗,弘道尊其經。
俯仰已得仙,曆劫無數齡。
巍巍大真德,寂寂因無生。
霄景結空構,乘虛自然征。
日月為炳灼,安和樂未央。
學仙絕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