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洩瀉痢腹痛,終身為害。

    風疠之人其熱必盛,故血液幹燥,皮毛枯脫,若加附子、川烏等熱藥,猶抱薪救火。

    人之眼毛扇掃塵埃,使不入目故常閃霎那動,若燥熱脫落,則塵埃無所祛掃,飛入目中必常揩拭,漸緻眼紅坍爛而成大害。

    且虛火炎威則真水必衰,若又以烏、附謬言補陽,豈不助火邪而燥其陰,腎水幹涸,欲火熾盛,以速其死?又謬雲用蛇蠍等藥以毒攻,毒欲劫病于一時以誘财,不知癞風由毒積成,又遇毒藥以火濟火,如寇遇夥類聚混淆,反助賊邪,鑽透骨髓,蠹戕元命,豈可用乎?蓋風病血虛,即陰虛,庸醫拟以大補為主,用人參、黃,不知黃乃補氣之劑,服之反助陽邪而耗陰血。

    經雲:血虛服氣藥則血愈虧,病必日增,過多則死。

    如水在溝潭,風卷必涸,故血虛忌用氣藥。

    人參益氣,生津和中,病後僅可服之,又助太陰之火,故肺熱者宜忌,況多服必有參毒發喘湧痰,總不如元參攝血歸元,祛五髒之遊火,為風科之要劑。

    白術調脾去濕,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行血滞于氣分;當歸為血中之主藥,活血各歸于其經始治必用之為綱領。

    古雲:醫風須補血,血足風自滅。

    又雲:醫風須理氣,氣清風自去。

    極有旨趣。

    壯元可不痿,堅筋可不攣,豁痰則氣自清,降火則血可養,此治風三要也。

     須戒嗜欲絕女色,禁食一切動風、傷血、敗氣腥鮮、辛甘、瓜果、粉面,方可延生,否則雖愈必發。

     風病之人不忌毒食,乃加重之端;不戒女色,實速死之兆。

    故丹溪言:治五人,止一貧婦淡薄且寡,得永天年,禁戒之專也。

    餘皆不免再發,不守禁戒之咎也。

    孫真人治四五十人,終無一人免于再發,非真人不能治,蓋無專心守戒者也。

    其豬肉、羊肉動氣發風,牛肉、驢肉,沉頓起,燒酒動火,面食動濕,肥甘美味皆宜忌之。

    惟鳥魚功并,蚺、蛇、、蜊殺蟲最勝,烏鴨涼血補元,食之又助藥力,凡椒、芥、蔥、蒜、姜、茄,大能發病,猶當絕之。

    若不嚴戒,雖愈必尋毒而生,疥痹蝕癬之類漸滋舉發,為喪命之機。

     卷二 藥病總說 三十六種風症不過痛、癢、麻、爛、腫、憊之類,一百八道方藥皆排毒、殺蟲、補血、壯元、理氣之劑。

    諸賢秘論,各擅門牆,自古聖賢遇病立方議論參詳各據一理,疠風多種所由不一。

    且如北人剛勇而地高燥,南人風氣柔弱而地卑濕,閩廣多有岚瘴蟲毒之氣,江淮常受海水寒冰之傷,海島風濤,山溪妖魅贻害無窮。

    丹溪專攻外感,理氣清陽,利于南方;東垣端理内傷,導痰去濕,利于北方;孫真人、王好古、許旌陽、抱樸子等,或以殺蟲排毒,或專補血壯元,或惟調氣清神,各有大意,而制方無不驗然。

    諸家各有秘旨,後人若能辨症用之,自有效驗,須博覽各家之術,約而選之,定合符節。

    如得一方便誇能治,必無皆驗之理。

    且如五龍丸有斬關奪帥之功,千年藥有起死回生之妙,癱爛敗絕者非東華玉髓不能複其原,斑爛舛錯者舍馮夷瓊漿烏能掃其迹。

    若合其宜如弩發機,若違妄用如水澆石。

     黃龍丸,即水煮黃香丸,能治三十六種大風危症。

    烏龍丸治風症内熱痰火上攻,并周身乖癞燥癢作痛。

    白龍丸,又名捕龍丸,治上半身痛風極兇者。

    花龍丸又名渾元丹,治腰半以下腿膝大痛者。

    赤龍丸即一粒金丹,治痛風遍身抽掣日夜叫号者。

    千年藥乃祖師邋遢張真人遺下平分家産方,又曰靈寶千年大藥,治三十六種大風,十四般大疠,無所不效。

    東華玉髓乃大風子油膏,治爛風瘡穢者。

    馮夷瓊漿,又名推雲酒,治五色疙瘩雲顔麻木者,若對症用之無不奏效,若亂投妄用則不見功。

     必須脈藥相配,診視相參,對症施治,随手獲功,執方膠固,彌紊何靈?凡有一般症候,自有一般脈色。

    辨診不同,古有形診、聲診、色診、脈診之條。

    欲觀其形而診驗吉兇,如頭為清明之府,若傾視則神将奪矣;背為胸臆之府,若胸曲肩垂則氣将壞矣;腰為腎之府,若轉搖不能則神将竭矣;骨為髓之府,若不能久立、行動振掉則骨将敗矣;筋絡為血之帥,若攣曲不舒則血将枯矣。

    此為望形之診也。

    欲聽其音聲而診驗吉兇,如語先輕後重、高厲有力則外感有餘也;若語先重後輕沉困無力,内傷不足也。

    此為聞聲之診也。

     欲觀其色而診吉兇,如青者欲如蒼璧、不欲如藍,如翠羽者生,如草滋者死;黃、者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赤者欲如綿裹朱砂、不欲如赭,如雞冠者生,如衄血者死;白者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黑者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蒼如鳥羽者生,如煤炱者死。

    此為顴色之診也。

    《脈經》雲:疠脈陽浮弦(關上也),陰實大(關下也),兩寸浮而緊或浮而洪,浮緩者易治,洪大而數或沉實者難治。

    脈若沉者病反在上,浮者病反在下,皆不治。

    此為切脈至而診吉兇也。

    故曰陰陽配偶,方脈參詳,此理通徹則藥對症,何憂治而不愈哉?若執一死方以治諸症,非惟無益,反害于人。

     然導痰去濕,如蒼術、白術、南星、半夏、貝母、皂莢、茯苓、阿膠、濃樸、元明粉、栝蒌仁、胡黃連、青礞石、銀柴胡之類。

     濕而膨脹痰結者非濃樸不消,元明粉止可為丸服,不宜入湯液。

    濕痰成塊者阿膠專主為末服之,若水煎服則臭而無功。

    皂莢打痰從大孔出甚速,銀柴胡治肺熱之神藥,疠風聲濁痰臭者必用之,止入丸散,不入湯液。

    若骨蒸寒熱者,一見胡黃連即愈,亦不入煎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