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脹、憊之六病也。

    胃居脾之下,為受盛之司,藏納五味,故多受毒與五髒同。

    風癞異名,六部每各六種,故有六六三十六件,由八八有六十四卦也。

     天時毒瓦斯,髒腑混淆,互傷舛疰,變症源當。

    然肺病則痛,胃病則癢,腎病則麻,心病則爛,肝病則攣,脾病則膿。

     金之氣燥,故作痛。

    土之氣濕,遇陽乘之,則為沙塵,故癢。

    遇陰乘之為泥淤,則軟水之氣寒,陽蕩之則麻,陰凝之則木,皆不知痛癢也。

    君相二火,能敗諸物潰爛。

    風木之性,動搖牽引,縮伸為攣,其五髒六腑,榮衛肺絡,充貫人身,聯系相繼,淫邪中人,則周身沿蠹,豈有止于一髒而别經不傷之理?其先中之經絡與後中者,在輕重之間耳,但一髒受病則餘髒難免其傷。

    且如麻木、腎病也,殊不知麻乃風氣乘之,木乃濕兼寒也。

    外雖不知痛癢,而骨肉間反知痛癢者,乃腎病重而肺病輕也。

    麻而軟痿無力者,脾腎相殊也。

    麻而足長短手攣者,水不滋木肝受病也。

    麻而潰爛者,水火不相濟,上犯于心也。

    又痛乃肺病,如痛久而癱者,母不能顧子,脾氣害也。

    痛而麻木者,母弱難扶其子,腎氣虧而受毒也。

    痛而覺癢,搔之則痛極難忍者,胃氣虛而毒瓦斯入深也。

    痛而潰爛者,肺不能生水以制火,而金火相刑也。

    餘可以此例推。

     感于不測,貯于無稽,曰癞曰風,異種類聚。

     心主血,肝髒之毒傷血分,則心肝發病肺主氣凡風疠皆因氣悶而生。

    腎藏精,色欲房勞為害。

    脾胃通連而藏谷氣,其醉飽、五味之傷在此。

    故風之為病,惟在心、肝、脾、肺、腎、胃之六經受邪,其餘六經不能容受,不被所傷,無所幹犯,故風疠不由此而起。

    手少陽三焦乃無形之腑,厥陰包絡乃附系之經,陽明大腸、太陽小腸,為出入之門戶,足太陽膀胱,僻居下元,少陽膽乃清淨幽閑之司,邪毒之氣皆不傷犯而藏蓄。

    況肺之竅在鼻,氣從而入,脾之竅在唇,味從而入病始之由多是氣味之感,故先見于皮毛之間。

    《病源》曰:六部各有風病六種,共三十六種,皆由六欲七情、寒濕風熱邪毒之氣傳疰膚體,周流百節絲絡交錯。

     凡中傷者,非在一經,非發一症,故治法方藥浩汗彌常,取效者惟靈寶大藥,名平分家産方,最為王道,治三十六種風皆有全功。

    其次止東華玉髓水制黃香丸,又名黃龍丸,小還丹等數方而已。

    亦能治諸風,其餘一方止治一症,若以他治,如水澆石,罕有取效者。

    而大風之外,又有癞瘡十四種,後世因其病勢顔色之多端而巧立名色以惑人,上古止言風癞,并無奇異繁名。

    凡言髒腑如此,特其先惑之由耳。

    若病一發,譬諸風水,随處充滿,流蕩百骸,各經傳遍,無不至焉。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其大麻、蛇皮、脫跟、魚鱗、邪昧、血風、發于心經。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大麻風 夫大麻風者,乃諸風之長,初起時發于身手,按皮膚如隔一紙,灑淅不仁,或遇陰雨或至夜間,則肌肉之内如漉漉然或痛或癢,漸至皮肉堅頑,剜切不知,身體虛腫。

    此症最易穿爛,手足拘攣,臭惡廢弛,由于縱意妄為,不避風寒暑濕,六欲七情,使榮氣虛,衛氣實,邪入于肌肉,氣血滞而不通也。

    此症以大麻湯并奪命丹、神仙換骨丹、珠雲散、奪命還真丹等藥治之。

    又雲大風者,初則體氣熏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四肢重喜卧,善哕噫酸,體面浮腫,往來不時,久而腦脹,肉裂,目系痛,惡聞人聲,危矣!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蛇皮風 此症起于手臂股腿之間,皮膚迸裂,形如蛇腹之紋,隔寸喬斷,流出血水,或痛或癢,蔓延遍身。

    此症最速,勢迅而兇,若不即治禁戒,十難救一,皆由性悍逞勇,暴妄太甚,觸冒風濕,蓄之不散,緻犯心火,焰焚肺竅,遍敗五髒,耗傷元氣用火龍散、奇效良丹等方治之,兼以大補之劑,大料緊服之。

    如妄行點刺、熏蒸,即死無逃矣。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脫跟風 此症初起腳後跟并兩踝下發水泡,或皲裂迸開,或生小瘡,或痛或癢,或生腫蹇,久而穿爛,延至足底,俗曰草鞋風。

    遂至延于足趾頭上下及趾丫内,生瘡,痛癢淫爛者,俗曰魚腮風,即一類也。

    與漏蹄風不同,此由酒色太過,不避寒濕,敗傷氣血,或辛苦之人,寒濕凝滞,釀成熱邪,以緻心火泛流肝腎,風邪毒疰髒腑,用苦參丸、大消風散、大龍散等藥,禁戒酒色,大補氣血,免成漏蹄之害。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魚鱗風 此症初起于遍身幹白,浮癢麻木漸生小瘡,變成梅花大片,如刀刮魚肚之皮,或如蛇背之紋。

    癢而搔之則痛,或出黃滋水。

    冷熱皆怕,或如榆樹蛻皮,大小不一,俗又稱為榆皮風。

     則延爛成瘡,渾身腥潰,膿血粘穢,皆由耗散氣血。

    元陽虛敗,寒濕風邪,漫流肢體,又遇暴勇、忿怒、房勞、五味乘其侮而深入髒腑,最能害人。

    宜以大消風散、一粒金丹。

    火龍散等藥治之。

    此乃心經毒疰腑之害也。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邪魅風 此症初時偶爾好悲、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錯詞、歌笑或不言語。

    夢寐喜魇或與鬼交,乍寒乍熱,心腹滿悶,氣短不食,古雲氣疰,又名狂風。

    走入神廟妄言谵語、時号嘻笑、體滿失色、久而癱瘓、身痛危頓。

    此由風水、陰陽所損,偶為鬼魅、妖邪、驚恐觸心,或憂思妄想,以緻邪迷心竅,損敗心液耳。

    速用搜風順氣丸,疏風散氣,鎮心補血,安養元神,兼以内助,扶救氣血可愈。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血風 此症初起于皮肉之間,如血灌周身,充滿肌膚,如被杖之狀,或生血泡浮腫,或朝夕來去,陽氣乘之則早盛暮平,陰氣乘之則晚兇早減。

    或衄血、吐血、咯血,或喜卧、哕HT、噫酸,或齒縫中時,流血、面腫、目疼、腦裂、或生紅片如錢,麻痛或腫處穿,即流血不止,或大便出血,血虧則手足攣蹩,血乏則形變,神焦漸死。

    乃心毒流于肝經火炎血泛邪熱太甚,風濕外馳。

    由于乘風行濕,醉飽房勞,好勇鬥狠入水迎風,或忿怒飲酒,或忍饑竭力,以緻邪毒攻擊,疲困倦軟。

    宜以補舊湯、鉛汞膏、二八濟陽丹等件。

    散邪降火,清氣養榮之餌救之免死。

     其鵝掌、鼓槌、血痹、糕、痛風、癫風發于肝經。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鵝掌風 此症先于手心并指丫間生紫白癬,麻癢頑濃,抓之有白皮鱗屑,搔後又痛又癢,湯沃則爽,每于湯中爬破,或瘡、或紅,曰乖癞。

    其形俨如鵝鴨腳皮,故以名之。

    或生于足面及穿鞋處,混如鞋面而生,俗雲鞋帶瘡,又名鞋套風,其實即此風也。

    久則穿潰、穢爛、膿臭、延及遍身敗、惡彌甚,乃因勞心焦思,饑飽肆欲汗露,縱力,風濕,傷血,或暴怒冷餐,火邪入肝,心、肺殘害,日漸虛損。

    發于肝家,故先起四肢、四末,次傷及根本也,不可輕視,最耗真元。

    以大消風散、二八濟陽丹、小棗丹,用心調治,另有一種指甲浮薄,隐隐如見血痕,不痛而作拘急不爽,名曰鵝爪風。

    久則爛去爪甲,指頭脫落,大害難救。

    每日清晨未梳洗,取自己眼脂塗之,久則自愈,名曰還神丹。

    内治以清陽、散風、攝血之藥,久服可愈,除此再無他法。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鼓槌風 此症初起于肘膝間,酸痛,怕見寒濕、風冷,行步艱難,俗醫皆認為寒濕香港腳。

    久則肢胫屈弱,骨節大痛,腿肉漸去、漸小,膝踝脹大,趾指酸麻、痛爛、堕落,或皮肉紫黑,形如鼓槌,故有此名。

    由感冒、雨露、勞倦、卧濕、恣食、生冷、喪敗氣血,風濕無制,邪傷榮衛,肝血無拘流注,脾、腎液竭精枯緻,使筋骨不榮也。

    以神仙換骨丹、獨聖丹、棗靈丹等藥治之。

    另有一種怪症,四肢節骱如脫止,有筋皮相連,不能舉動,此名筋癬風。

    風病之,内或多雜之以黃藜蘆酒浸一宿,焙燥研末,名獨勝散。

    每服三錢酒送下,久服自愈。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血痹風 此症初起時,常疲倦汗出,卧寐不時搖動,形體如被風吹,淫奕倦怠或時攻擊而痛。

     久漸發出紫塊、腫脹,痛極則癢,酸軟而麻,癢極則痛,或時穿爛臭惡,跛攣敗形,日夜叫号。

    乃由體虛而風邪深入陰分,氣血為風邪所擊,肌膚弛緩,皮腠疏開,風邪暴侵,肝家受病,至心氣郁,脾濕并疰,故生毒蟲、蠹蝕肌肉也。

    以補舊湯、鉛汞膏、二八濟陽丹等劑,治之庶免變傳無治。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糕風 此症初起于眉棱骨上,或起面類間,發生穿,爛為瘡,開大如錢,或遍身先發小瘡,遂變為爛,其症但有膿水流出,變成幹堆粘污,結穢積濃甚,腥汗流涎粘沾着之處,即爛為瘡。

     從首至足,身癞、眼坍、鼻折、唇翻,又名眉風。

    由貪酒、好色、不避風濕,肝血凝結,心火泛蒸,陽氣堕散也。

    急以補舊湯、苦參丸、大消風散等藥服之,外用淋洗、擦藥,大補氣血為主。

     卷一 三十六瘋六經分屬 痛風 此症初起于身肌骨節間,遊變抽掣疼痛,晝夜無所休息。

    手足不能屈伸,坐卧不能轉側,或筋緩無力,或伏床癱瘓。

    陽氣虛則夜靜晝極,陰氣弱則日輕夜重。

    病久則衣被不能着體,濕氣盛則湯沃稍爽,但浴一次則病增一分,風氣勝則火而略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