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煩悶吐逆,以蘆根五兩,水三盞煮一盞服,甚效。

     按:蘆根主氣逆嘔哕,故入太陰陽明。

    消渴之證,亦以氣化不及故也。

    今得蘆根以下太陰,而津液之生必矣。

     卷四 草部下 蛇床子 味苦辛甘,性平有小毒,入肺腎二經。

    主風寒濕痹,諸惡瘡癬,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久服駐顔輕身,令人有子。

    酒浸一宿,地黃汁拌蒸,焙幹用,惡牡丹皮、巴豆、貝母。

     按:蛇床理風濕,宜入太陰,補虛痿,宜入少陰。

     卷四 草部下 金銀花 味苦甘,性平微寒無毒,入肺經。

    主熱毒血痢,消癰散毒,補虛療風,久服延年。

     按:金銀花解肌膚之毒,故入肺經,為瘡科要藥。

    陶隐居雲:常服益壽,人多忽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 卷四 草部下 山豆根 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肺二經。

    主解諸藥毒,止咽喉痛,退熱消癰。

     按:山豆根性寒,專瀉心火,心火去則金無所損,金得其保,而熱傷之虞,吾知免矣。

     卷四 草部下 艾葉 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肝脾二經,主灸百病,溫中理氣,開郁調經,安胎種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亂,生搗汁,理吐衄血。

     按:艾葉溫能令肝脾疏暢,而無壅瘀之患。

    夫人之一身,惟茲氣血兩端,今土木既調,則營衛和而百病自卻矣。

    至于濕中等效,又舉其偏長耳。

    煎服者宜新鮮,灸火者宜陳久。

    生用則寒,熟用則熱。

     卷四 草部下 薄荷 味辛,性微寒無毒,入肺經。

    主中風失音,下脹氣,去頭風,通利關節,破血止痢,清風消腫,引諸藥入營衛,能發毒汗,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職太陰之部,中風諸患,固其專也。

    而血痢之證,病在凝滞,今得辛以暢氣,而結凝為之自釋矣。

     卷四 草部下 味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腎二經。

    補元氣,祛風濕,強筋骨,長眉發,烏須鬓,明耳目。

    得酒良,九月九日采者。

     按:功驗如上,宜職厥陰少陰二經。

    高郵軍謂其性溫,當矣!本草言其性寒,與主用相違,不亦誤乎?久服大能補益,故張詠進禦表雲:金棱銀線,素根紫,誰知至賤之中,乃伏殊常之品,臣服百劑,耳目聰明,漸服滿歲,須髭再黑。

    羅甯一墜馬中風,不意十服即痊。

    僧知嚴七十口眼斜,數服頓愈。

    若張益州者,可謂識其用矣!宜去根,連莖葉細锉,搗爛取汁,熬煉成膏,以甘草、熟地煎膏,煉蜜三味收之,出火毒,酒調服,功妙不可具述。

     所謂有小毒者,以生用令人吐也。

    今既經制度,則毒去而功全矣。

     卷四 草部下 蒲公英 味苦甘,性寒無毒,入脾胃二經。

    化熱毒,消惡瘡結核,解食毒,散滞氣。

    細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癰,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按:丹溪雲:蒲公英花黃屬土,宜入太陰陽明經。

    有一種花葉莖相類而高碩者,非也。

     其真者短小塌地,質輕脆,斷之有白汁,其花幹如蔥管空者是也。

    四時常花,花罷結實,絮中有子,落處則生,則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見矣,故治諸毒。

    又為黃花地丁者,以治疔毒者名也。

     卷四 草部下 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肝經。

    主瘰瘿瘤,濕脾腳腫,肝虛目痛,冷淚羞明,散血破症,生肌解毒,土瓜為使。

     按:夏枯草三四月開花,是時正厥陰風木主令,其為肝經之藥明矣。

    丹溪曰:夏至即枯者,蓋禀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卷四 草部下 藿香 味甘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

    開胃口,進飲食,止霍亂,除吐逆。

     按:藿香辛溫,入肺經以調氣。

    甘溫,入脾胃以和中。

    治節适宜,中州得令,則髒腑鹹安,病将奚來? 卷四 草部下 荊芥 味辛苦,性微溫無毒,入肺肝二經。

    主結氣瘀血,酒傷食滞,能發汗,去皮毛諸風,涼血熱,療痛癢諸瘡,其治産暈如神,陳久者良。

     按:荊芥行血療風,則太陰厥陰之入,固其宜也。

    今人但遇風證,辄用荊防,此流氣散之相沿爾,不知風在皮裡膜外者,荊芥主之,非若防風之入骨肉也,有汗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