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溫之功,禹錫等言其治冷,當矣。
本草曰性寒,不亦誤耶!夫肝為血舍,丹皮乃血劑,固宜入之,本功專行血,不能補血,而東垣以此治無汗骨蒸,六味丸及補心丹皆用之,蓋以血患火爍則枯,患氣郁則新者不生。
此劑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故為血分要藥。
雷公雲:凡采後日幹,用銅刀劈破,去骨細锉,如大豆許,用清酒浸蒸,從巳至未,出日曬幹用。
卷三 草部中 菟絲子 味甘辛,性平無毒,入腎經。
主男子腎虛精寒,腰膝冷痛,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洩精,久服強陰堅骨,駐顔明目輕身,令人多子。
浸五宿,蒸熟,杵作餅,曬幹研用。
山藥,松脂為使,惡藿菌。
按:雷公雲:菟絲子禀受中和,凝正陽氣,故宜入補少陰,溫而不燥,不助相火,至和至美之劑,宜常用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碧草子,其樣真相似。
隻是天碧草子,味酸澀,并粘,不入藥用,其菟絲子禀中和正陽之氣所結,補衛氣,助人筋脈。
采得去粗薄殼,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幹,入臼中熱燒,鐵杵三千餘成粉,并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
卷三 草部中 茴香 味辛甘,性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三經。
主一切臭氣,腎髒虛寒,癞疝腫痛及蛇傷。
調中止嘔,下氣寬胸。
又有一種小茴,氣味稍薄,然治膀胱冷痛疝氣尤奇。
按:茴香氣濃,為陽中之陽,故入少陰太陰,以理虛寒諸證。
雖辛溫快脾,亦能耗氣,今内相都入煎爆油膩之物,與火無異,久則緻疾,深宜戒之。
卷三 草部中 砂仁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肺大小腸膀胱腎七經。
主虛寒瀉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腹滿奔豚,霍亂轉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氣化酒食。
炒去衣研用。
按:砂仁為行散之劑,故入脾胃諸經,性溫而不傷于熱,行氣而不傷于克,太陰經要劑也, 卷三 草部中 白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
主消寒痰,下滞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
炒去衣研用,白而圓滿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溫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
大抵辛散之劑,不能補益,藥性稱其補上焦元氣,恐無是理。
但不甚克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誤人不小。
治寒氣神效,肺腎中有火及虛者忌之。
卷三 草部中 肉豆蔻 味苦辛。
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
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
糯米粉裹煨,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
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用。
雷公雲: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糖灰中炮,待米團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鐵。
卷三 草部中 草豆蔻 味辛,性熱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風寒客邪在胃。
其餘與白者同功,而性尤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氣。
按:草豆蔻辛溫發散,故入脾胃而主風寒。
多食大損脾胃,《衍義》謂其虛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雷公雲:凡使須去蒂并向裡子後,取皮,用茱萸同于鍋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卷三 草部中 草果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瘧疾胸腹結滞,嘔吐胃經風邪。
按:草果辛溫發散,與草蔻同功,故經絡亦同,多食亦損脾胃,虛弱及胃火者亦忌之。
卷三 草部中 菖蒲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三經。
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鬼疰邪氣,通九竅明耳目,堅牙齒,清聲音,益心志,除健忘,止霍亂,開煩悶,溫心腹,殺諸蟲,療惡瘡疥癬。
勿犯鐵器,去根毛用,秦皮、秦艽為使,惡地膽、麻黃,忌羊肉、羊血、饴糖,生上一寸九節者佳。
按:菖蒲通神明,宜入心經,祛風濕,宜入肺與膀胱,功驗雖宏,然主散而不主收,勿宜久用。
雷公雲:凡使勿用泥菖夏菖,其二件相似,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不堪用。
凡使采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長一寸有九節者是真也,采得後用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用嫩桑枝 卷三 草部中 黑附子 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
主六腑沉寒,三陽厥逆,症堅積聚,寒濕拘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墜胎甚速。
擇每雙重一兩者,去皮臍,以姜汁鹽水煮數沸,又用黃連甘草童便合煮一時,于平地上掘坑埋一宿,取出,囫囵曬幹用。
地膽為使,惡蜈蚣,畏人參、甘草、黃、防風、黑豆。
按:附子為陽中之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
故于經絡靡所不入,宜緻墜胎祛症積等證者,辛甘大熱,能補命門衰敗之火,以生脾土,故仲景四逆湯用以回腎氣,理中湯用以補脾,八味丸用以補腎脾。
譬如躁悍之将,善用之,奏功甚捷;不善用之,為害非輕。
丹溪以為仲景取其行地黃之滞,而不能有補,則古方用黑附一味,可以回陽,不補而能之乎?丹溪之言,于理未當,雖然,彼或鑒誤用之弊,有激而發爾,如法制之,毒性盡去,且令下行,若痼冷陽脫,但微炮之。
卷三 草部中 天雄 性味經絡功用與附子同,主療頭面風去來疼痛,遠志為使,惡腐痹。
按:天雄即附子之長而尖,巅頂不正者,其氣親上。
故潔古雲:
本草曰性寒,不亦誤耶!夫肝為血舍,丹皮乃血劑,固宜入之,本功專行血,不能補血,而東垣以此治無汗骨蒸,六味丸及補心丹皆用之,蓋以血患火爍則枯,患氣郁則新者不生。
此劑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故為血分要藥。
雷公雲:凡采後日幹,用銅刀劈破,去骨細锉,如大豆許,用清酒浸蒸,從巳至未,出日曬幹用。
卷三 草部中 菟絲子 味甘辛,性平無毒,入腎經。
主男子腎虛精寒,腰膝冷痛,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洩精,久服強陰堅骨,駐顔明目輕身,令人多子。
浸五宿,蒸熟,杵作餅,曬幹研用。
山藥,松脂為使,惡藿菌。
按:雷公雲:菟絲子禀受中和,凝正陽氣,故宜入補少陰,溫而不燥,不助相火,至和至美之劑,宜常用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碧草子,其樣真相似。
隻是天碧草子,味酸澀,并粘,不入藥用,其菟絲子禀中和正陽之氣所結,補衛氣,助人筋脈。
采得去粗薄殼,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幹,入臼中熱燒,鐵杵三千餘成粉,并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
卷三 草部中 茴香 味辛甘,性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三經。
主一切臭氣,腎髒虛寒,癞疝腫痛及蛇傷。
調中止嘔,下氣寬胸。
又有一種小茴,氣味稍薄,然治膀胱冷痛疝氣尤奇。
按:茴香氣濃,為陽中之陽,故入少陰太陰,以理虛寒諸證。
雖辛溫快脾,亦能耗氣,今内相都入煎爆油膩之物,與火無異,久則緻疾,深宜戒之。
卷三 草部中 砂仁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肺大小腸膀胱腎七經。
主虛寒瀉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腹滿奔豚,霍亂轉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氣化酒食。
炒去衣研用。
按:砂仁為行散之劑,故入脾胃諸經,性溫而不傷于熱,行氣而不傷于克,太陰經要劑也, 卷三 草部中 白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
主消寒痰,下滞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
炒去衣研用,白而圓滿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溫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
大抵辛散之劑,不能補益,藥性稱其補上焦元氣,恐無是理。
但不甚克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誤人不小。
治寒氣神效,肺腎中有火及虛者忌之。
卷三 草部中 肉豆蔻 味苦辛。
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
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
糯米粉裹煨,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
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用。
雷公雲: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糖灰中炮,待米團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鐵。
卷三 草部中 草豆蔻 味辛,性熱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風寒客邪在胃。
其餘與白者同功,而性尤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氣。
按:草豆蔻辛溫發散,故入脾胃而主風寒。
多食大損脾胃,《衍義》謂其虛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雷公雲:凡使須去蒂并向裡子後,取皮,用茱萸同于鍋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卷三 草部中 草果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瘧疾胸腹結滞,嘔吐胃經風邪。
按:草果辛溫發散,與草蔻同功,故經絡亦同,多食亦損脾胃,虛弱及胃火者亦忌之。
卷三 草部中 菖蒲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三經。
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鬼疰邪氣,通九竅明耳目,堅牙齒,清聲音,益心志,除健忘,止霍亂,開煩悶,溫心腹,殺諸蟲,療惡瘡疥癬。
勿犯鐵器,去根毛用,秦皮、秦艽為使,惡地膽、麻黃,忌羊肉、羊血、饴糖,生上一寸九節者佳。
按:菖蒲通神明,宜入心經,祛風濕,宜入肺與膀胱,功驗雖宏,然主散而不主收,勿宜久用。
雷公雲:凡使勿用泥菖夏菖,其二件相似,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不堪用。
凡使采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長一寸有九節者是真也,采得後用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用嫩桑枝 卷三 草部中 黑附子 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
主六腑沉寒,三陽厥逆,症堅積聚,寒濕拘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墜胎甚速。
擇每雙重一兩者,去皮臍,以姜汁鹽水煮數沸,又用黃連甘草童便合煮一時,于平地上掘坑埋一宿,取出,囫囵曬幹用。
地膽為使,惡蜈蚣,畏人參、甘草、黃、防風、黑豆。
按:附子為陽中之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
故于經絡靡所不入,宜緻墜胎祛症積等證者,辛甘大熱,能補命門衰敗之火,以生脾土,故仲景四逆湯用以回腎氣,理中湯用以補脾,八味丸用以補腎脾。
譬如躁悍之将,善用之,奏功甚捷;不善用之,為害非輕。
丹溪以為仲景取其行地黃之滞,而不能有補,則古方用黑附一味,可以回陽,不補而能之乎?丹溪之言,于理未當,雖然,彼或鑒誤用之弊,有激而發爾,如法制之,毒性盡去,且令下行,若痼冷陽脫,但微炮之。
卷三 草部中 天雄 性味經絡功用與附子同,主療頭面風去來疼痛,遠志為使,惡腐痹。
按:天雄即附子之長而尖,巅頂不正者,其氣親上。
故潔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