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卷二 草部上
人參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經,補氣活血,止渴生津,肺寒可服,肺熱傷肺,去蘆用,茯苓為使,惡鹵鹹及藜蘆。
按:參之用,髒腑均補,何功之宏也。
蓋人生以氣為樞,而肺主氣,經所謂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參能補氣,故宜入肺,肺得其補,則治節鹹宜,氣行而血因以活矣。
古方用以解散,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至于津液,藏于膀胱,實上連于肺,故有生津液之功。
肺寒者氣虛血滞,故曰可服。
肺熱者火炎氣逆,血脈激行,參主上升,且能溶血,故肺受傷也。
性本疏通,人多泥其作飽,不知少服則壅,多則反宣通矣。
雷公雲:凡使要肥大,塊如雞腿,并似人形者。
采得陰幹,去四邊蘆頭,并黑者,锉入藥中,夏中少使,發心之患也。
卷二 草部上 黃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内托已潰瘡瘍,生肌收口,外主表虛盜汗,腠理充盈。
惡龜甲,白藓皮。
按:黃之用,專能補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
已潰瘡瘍及盜汗,皆表虛也,故鹹用之。
裡虛者忌服,恐升氣于表,愈緻其虛。
表邪者忌服,恐益其邪也。
惟表虛邪湊不發汗者,可酌用之,生者亦能瀉火。
雷公雲:凡使勿用水草真相似,隻是生時葉短并根黃,先須去頭上破皮了,蒸半日出,後 卷二 草部上 甘草 味甘,平無毒。
入心脾二經,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諸藥。
甘能緩急,尊稱國老,白芷、幹漆,苦參為使,惡遠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忌豬肉、菘菜。
按:味甘入脾,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金石,一千二百種草木,有調攝之功,故名國老。
然性緩不可多用,一恐甘能作脹,一恐藥餌無功,惟虛人多熱及諸瘡毒者,宜倍用,中滿及初痢者忌之,所謂脾病患毋多食甘也。
雷公雲: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斤切長三寸,餘劈破作六七。
凡使用器中,盛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曝幹細割,使一斤用酥七兩塗上,炙三盡為度,先炮令内外赤黃用良。
卷二 草部上 當歸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肺三經。
頭,止血而上行。
身,養血而中守。
梢破血而下流。
全活血而不走。
氣血昏亂,服之而定,各歸所當歸,故名。
酒浸用,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按:當歸,血藥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均入之。
用分為四,亦親上親下之道也。
雷公雲凡:一齊用,不如不使,服亦無效,未可盡信,性泥滞風,邪初旺及氣郁者,宜少用之。
雷公雲:使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以來,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使尾。
若要止痛止血 卷二 草部上 川芎 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肝經,上行頭角,引清陽之氣而止痛;下行血海,養新生之血以調經。
久服令人暴亡。
白芷為使,畏黃連,小者名撫芎,主開郁。
按:川芎入肝經,能補血矣,何雲暴亡?以其氣升陽,其味辛散,善提清氣,于上部有功,然宜中病即已。
若久用,則虛逆且耗,故有此患,凡氣升痰喘火劇中滿等證,不宜用之。
卷二 草部上 山藥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肺腎三經。
補陰虛,消腫硬,健脾氣,長肌肉,強筋骨,療幹咳,止遺洩,定驚悸,除瀉痢。
乳制用。
紫芝為使,喜門冬,惡甘遂。
按:丹溪曰:山藥屬土,而有金與水,宜入脾肺腎而補虛。
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腫亦能滞氣。
卷二 草部上 白術 味苦甘,性溫無毒,入脾經。
除濕利水道,進食強脾胃。
佐黃芩以安胎,君枳實而消痞。
止洩瀉,定嘔吐,有汗則止,無汗則發。
土炒用。
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雀肉、青魚菘菜。
按:白術甘而除濕,所以為脾家要藥,胎動痞滿吐瀉,皆脾弱也。
用以助脾諸疾自去,有汗因脾虛,故能止之。
無汗因土不能生金,金受火克,皮毛焦熱,既得其補脾,又藉其甘溫,而汗可發矣。
傷寒門有動氣者,不宜用之。
卷二 草部上 蒼術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平胃健脾,寬中散結,發汗祛濕,壓山崗氣,散溫瘧。
泔浸一宿,換泔浸,炒用,使忌同白術。
按:蒼術辛甘祛濕,脾胃最喜,故宜入之。
大約與白術同功,乃藥性謂其寬中發汗,功過于白,固矣。
又謂其補中除濕,力不及白,于理未然。
夫除濕之道,莫過于發汗,安有汗大發而濕未除者也?濕去而脾受其益矣。
若以為發汗,故不能補中,則古何以稱之為山精。
煉服可長生也?亦以其結陰陽之精氣。
俗醫泥其燥而不常用,不知脾為髒主,所喜惟燥,未有脾氣健而諸髒猶受其損者,獨火炎土燥脾虛作悶者忌之,恐益其火也。
卷二 草部上 白芍藥 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經。
主怒氣傷肝,胸腹中積聚,腰臍間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調經安胎。
赤者專主破血利小便,除熱明眼目。
雷丸、烏藥、沒藥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鼈甲、小蘇,反藜蘆。
按:白芍酸走肝,故能瀉水中之火,因怒受
按:參之用,髒腑均補,何功之宏也。
蓋人生以氣為樞,而肺主氣,經所謂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參能補氣,故宜入肺,肺得其補,則治節鹹宜,氣行而血因以活矣。
古方用以解散,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至于津液,藏于膀胱,實上連于肺,故有生津液之功。
肺寒者氣虛血滞,故曰可服。
肺熱者火炎氣逆,血脈激行,參主上升,且能溶血,故肺受傷也。
性本疏通,人多泥其作飽,不知少服則壅,多則反宣通矣。
雷公雲:凡使要肥大,塊如雞腿,并似人形者。
采得陰幹,去四邊蘆頭,并黑者,锉入藥中,夏中少使,發心之患也。
卷二 草部上 黃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内托已潰瘡瘍,生肌收口,外主表虛盜汗,腠理充盈。
惡龜甲,白藓皮。
按:黃之用,專能補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
已潰瘡瘍及盜汗,皆表虛也,故鹹用之。
裡虛者忌服,恐升氣于表,愈緻其虛。
表邪者忌服,恐益其邪也。
惟表虛邪湊不發汗者,可酌用之,生者亦能瀉火。
雷公雲:凡使勿用水草真相似,隻是生時葉短并根黃,先須去頭上破皮了,蒸半日出,後 卷二 草部上 甘草 味甘,平無毒。
入心脾二經,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諸藥。
甘能緩急,尊稱國老,白芷、幹漆,苦參為使,惡遠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忌豬肉、菘菜。
按:味甘入脾,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金石,一千二百種草木,有調攝之功,故名國老。
然性緩不可多用,一恐甘能作脹,一恐藥餌無功,惟虛人多熱及諸瘡毒者,宜倍用,中滿及初痢者忌之,所謂脾病患毋多食甘也。
雷公雲: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斤切長三寸,餘劈破作六七。
凡使用器中,盛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曝幹細割,使一斤用酥七兩塗上,炙三盡為度,先炮令内外赤黃用良。
卷二 草部上 當歸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肺三經。
頭,止血而上行。
身,養血而中守。
梢破血而下流。
全活血而不走。
氣血昏亂,服之而定,各歸所當歸,故名。
酒浸用,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按:當歸,血藥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均入之。
用分為四,亦親上親下之道也。
雷公雲凡:一齊用,不如不使,服亦無效,未可盡信,性泥滞風,邪初旺及氣郁者,宜少用之。
雷公雲:使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以來,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使尾。
若要止痛止血 卷二 草部上 川芎 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肝經,上行頭角,引清陽之氣而止痛;下行血海,養新生之血以調經。
久服令人暴亡。
白芷為使,畏黃連,小者名撫芎,主開郁。
按:川芎入肝經,能補血矣,何雲暴亡?以其氣升陽,其味辛散,善提清氣,于上部有功,然宜中病即已。
若久用,則虛逆且耗,故有此患,凡氣升痰喘火劇中滿等證,不宜用之。
卷二 草部上 山藥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肺腎三經。
補陰虛,消腫硬,健脾氣,長肌肉,強筋骨,療幹咳,止遺洩,定驚悸,除瀉痢。
乳制用。
紫芝為使,喜門冬,惡甘遂。
按:丹溪曰:山藥屬土,而有金與水,宜入脾肺腎而補虛。
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腫亦能滞氣。
卷二 草部上 白術 味苦甘,性溫無毒,入脾經。
除濕利水道,進食強脾胃。
佐黃芩以安胎,君枳實而消痞。
止洩瀉,定嘔吐,有汗則止,無汗則發。
土炒用。
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雀肉、青魚菘菜。
按:白術甘而除濕,所以為脾家要藥,胎動痞滿吐瀉,皆脾弱也。
用以助脾諸疾自去,有汗因脾虛,故能止之。
無汗因土不能生金,金受火克,皮毛焦熱,既得其補脾,又藉其甘溫,而汗可發矣。
傷寒門有動氣者,不宜用之。
卷二 草部上 蒼術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平胃健脾,寬中散結,發汗祛濕,壓山崗氣,散溫瘧。
泔浸一宿,換泔浸,炒用,使忌同白術。
按:蒼術辛甘祛濕,脾胃最喜,故宜入之。
大約與白術同功,乃藥性謂其寬中發汗,功過于白,固矣。
又謂其補中除濕,力不及白,于理未然。
夫除濕之道,莫過于發汗,安有汗大發而濕未除者也?濕去而脾受其益矣。
若以為發汗,故不能補中,則古何以稱之為山精。
煉服可長生也?亦以其結陰陽之精氣。
俗醫泥其燥而不常用,不知脾為髒主,所喜惟燥,未有脾氣健而諸髒猶受其損者,獨火炎土燥脾虛作悶者忌之,恐益其火也。
卷二 草部上 白芍藥 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經。
主怒氣傷肝,胸腹中積聚,腰臍間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調經安胎。
赤者專主破血利小便,除熱明眼目。
雷丸、烏藥、沒藥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鼈甲、小蘇,反藜蘆。
按:白芍酸走肝,故能瀉水中之火,因怒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