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瀹骈文

關燈
略言 一外治法針灸最古自漢張仲景易針灸為湯液。

    百代宗之。

    易曰窮則變。

    變則通。

    顧湯液可變。

    而針灸亦不可通。

    思所以濟其窮。

    無悖于古有利于今者。

    則莫如膏藥。

    餘鄉居八載。

     行之既驗。

    不敢自秘。

    爰取所集衆方。

    為骈文以聯綴之。

    并為發明内外治殊塗同歸之理。

    質之老友。

    鹹曰是誠一門。

    但惜為俪體又雜子史。

    非所以通俗也。

    尚宜撮其大意為淺語。

    以提其要。

    使人人開卷了然。

    餘然其言。

    乃補增略言于首焉。

     一凡病多從外入。

    故醫有外治法。

    經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嘗教人專用内治也。

    若雲外治恃。

    是聖言不足信矣。

    矧上用嚏。

    (嚏即吐也在上宜嚏鹹邪從口鼻入宜嚏)中用填。

    (如填臍散之類又罨臍敷臍亦是)下用坐。

    (坐藥也即下法如水腫搗蔥坐取氣水自下是也三句具吐汗下三法已。

    括外治之全矣)尤捷于内服。

    彼種痘者納鼻而傳十二經。

    救卒中暴絕吹耳而通七竅。

    氣之相感其神乎。

     一内經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

    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

    此用膏藥之始。

    仲景桂枝湯治風寒。

    調和營衛。

    實祖于此。

    今以湯頭還為膏藥。

    于義為反其本。

    以為妄變古法者非也。

     一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藥。

    亦即内治之藥。

    所異者法耳。

    醫理藥性無二。

    而神奇變幻。

    上可以發洩造化五行之奧蘊。

    下亦扶危救急層見疊出而不窮。

    且治在外則無禁制。

    無窒礙。

    無牽掣。

    無沾滞。

    世有博通之醫當于此見其才。

     一外治必如内治者。

    先求其本。

    本者何。

    明陰陽。

    識髒腑也。

    靈素而下。

    如傷寒論金匮諸大家所着。

    均不可不讀。

    即喻嘉言柯韻伯王晉三諸君所闡發。

    俱有精思。

    亦不可不細繹。

     今無名師。

    是即師也。

    通徹之後。

    諸書皆無形而有用。

    操縱變化自我。

    雖治在外。

    無殊治在内也。

    外治之學。

    所以颠撲不破者此也。

    所以與内治并行。

    而能補内治之不及者此也。

    若不考其源流。

    徒恃一二相傳有效之方。

    自矜快捷方式秘訣。

    而中無所見。

    設遇疑難之症。

    古無傳方。

    其不坐窘者幾何。

    或知其一未知其二。

    此雖無失。

    而彼已陰受其損者有矣。

    諺雲。

    醫得頭疼眼又瞎。

    良工要不如是也。

     一膏與藥分為二。

    臨症活變在此。

    有但用膏而不必藥者。

    有竟用藥而不必膏者。

    有膏與用者。

    有膏自膏。

    藥自藥。

    以相反相濟為用者。

    有膏即藥藥即膏。

    以相佐相益為用者。

    古人于熬者曰膏。

    撮者曰藥茲合之而兩全。

    今人混言膏藥。

    茲離之而各妙。

     一膏綱也。

    藥目也。

    膏判上中下三焦。

    五髒六腑。

    表裡寒熱虛實。

    以提其綱。

    藥随膏而縷析。

    以為之目。

    膏有上焦心肺之膏。

    有中焦脾胃之膏。

    有下焦肝腎之膏。

    有專主一髒之膏。

    髒有清有混。

    有專主一腑之膏。

    腑有通有澀。

    又有通治三焦。

    通治五髒。

    通治六腑之膏。

     又有表裡寒熱虛實分用之膏。

    互用之膏。

    兼用之膏。

    藥則或糁膏内。

    或敷膏外。

    或先膏而用洗擦。

    或後膏而用熏熨。

    膏以帥藥。

    藥以助膏。

    景嵩崖謂。

    觀大易陰陽消長。

    可知内治之理。

    愚謂觀一部周禮。

    六官分職。

    陳殷置輔。

    敷布精密水洩不漏。

    可為用膏用藥之法。

    讀書人當識此意。

    (膏内糁藥可取單方驗者研末備用敷藥宜作錠餘藥皆現制) 一膏方取法不外于湯丸。

    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

    不僅香蘇神術黃連解毒。

    木香導滞瀝化痰。

    以及理中建中。

    調胃平胃。

    六君六味養心歸脾。

    補中益氣等為常用之方也。

    或謂用湯丸熬膏何不内服。

    不知吾惟不敢為内服。

    故用膏耳。

    自來相戒。

    誤人非必毒藥也。

    所見不真桂枝下咽。

    承氣入胃并可以斃。

    即一味麻黃。

    一味黃連。

    一味白術。

    一味熟地。

    用不得當贻害無窮。

    愚者自是而不知其非。

    旁觀皆竊笑之。

    明者心知之而不肯自言。

    未嘗不愧且悔也。

    然焉能吐而出之乎。

    或又雲良工可不患此。

    亦思良工古今有幾。

    且良工亦不廢外治。

    昔葉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

    用常山飲炒嗅治瘧。

    變湯劑為外治。

    實開後人無限法門。

    吾之用膏即本于此。

    使必内服而後可。

    無論妄為下藥。

    藥适加病。

    倘遇不肯服藥之人。

    不能服藥之症。

    而其情其理萬萬不忍坐視者。

    又将何法以處之。

     一膏可以統治百病。

    人皆譏之。

    且舉名賢論紫金錠統治百病之非為證。

    不知此亦偏見耳。

     止走一經治一症。

    彙而集之其統治也固宜。

    如沖和湯為太陽解表之方。

    而春可治溫。

    夏可治熱。

    秋可治濕。

    以治雜症亦有神也。

    通聖散為雙解表裡之方。

    而兼治風熱燥三症。

    五積散為内傷外感之方。

    而内而髒腑。

    外而皮毛經絡。

    上而頭項。

    下而腰腳。

    婦人調經無不可用。

     又一方。

    麻黃白術散治風火濕熱郁而為病。

    而表裡寒熱補瀉之藥鹹備。

    越鞠治氣合痰血食濕熱。

    變之而為薛已八味逍遙。

    加之而為養生六郁解毒。

    高鼓峰治血。

    以一方統七情饑飽勞役等因。

    胡念齋深服之。

    陳修園複賞之。

    他如三和湯。

    三一承氣。

    三一腎氣。

    六一順氣之類。

    古如此者不勝枚舉。

    膏藥本其意而更推之擴之。

    雖治百病何難。

    要之。

    人病不外氣滞血凝。

    及陰有寒濕。

    陰有燥熱而已。

    觀病機十九條。

    文曰皆屬。

    皆即統也。

    病可統而藥不可統乎。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制膏藥者亦在乎能握其要而已。

    滿屋散錢。

    以一線貫串百錢可。

    即千錢萬錢亦無不可。

    是所謂握其要也。

    一副牙牌不過單雙配合。

    而千變萬化用無窮盡。

    是亦所謂握其要也。

    握要之道一通字該之。

    理通則治自通矣。

    然通須虛心讀書。

     一外治藥中多奇方。

    學識未到斷不能悟。

    或少見多怪反訾古人為非。

    則大不可。

    吾謂醫之所患在無法耳。

    既有其法。

    方可不執如一症中古有洗法熏法。

    我即可以藥洗之熏之。

    有法擦熨法。

    我即可以藥之擦之熨之。

    原方可用則用。

    不可用則選他方。

    或制新方用之。

    張元素雲。

    古方今病不相能。

    許學士雲。

    用其法不用其方。

    非獨時異勢殊症多遷變。

    方未可拘泥。

    亦恐後人不識前人。

    妄加訾議。

    而教人以圓而用之之法也。

    所謂善于師古者此也。

     一膏中用藥味。

    必得通經走絡。

    開竅透骨。

    拔病外出之品為引。

    如姜蔥韭蒜白芥子花椒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山甲之類。

    要不可少不獨冰麝也補藥必用血肉之物。

    則與人有益。

    如羊肉湯。

    豬腎丸。

    烏骨雜丸。

    鼈甲煎鲫魚膏之類可以仿加。

    若紫河車則斷不可用。

    或用牛胞衣代之其力尤大。

    此補中第一藥也。

    須知外治者氣血流通即是補。

    不藥補亦可。

     一膏中用藥味。

    必得氣味俱濃者方能得力。

    雖蒼術半夏之燥。

    入油則潤。

    甘遂牽牛巴豆南星木鼈之毒。

    入油則化。

    并無礙。

    又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

    勉強湊用。

    不如竟換用。

    (如銀花換忍冬藤茯苓換車前子之類)統領健兒。

    斬關奪門。

    擒賊殲魁。

    此兵家之所以制勝也。

     膏藥似之。

    若以今醫所處。

    和平輕淡之劑相繩。

    則見者驚走矣。

     一膏藥熱者易效。

    涼者次之。

    熱性急而涼性緩也。

    攻者易效。

    補者次之。

    攻力猛而補力也。

    然大熱之症。

    受之以涼其氣即爽。

    極虛之症。

    受之以補其神即安。

    (虛人□按者其空處以實之也況得補膏乎)隻在對症耳。

    若夫熱症亦可以用熱者。

    一則得熱則行也。

    一則以熱引熱使熱外出也。

    即從治之法也。

    虛症亦可以用攻者。

    有病當先去不可以養患也。

    且以氣相感。

    虛人亦能勝無虛。

    虛之禍也。

    此又在臨症之斟酌而變通也。

    (寒多冰伏瘀積不去愈補愈劇) 一古湯頭治一症。

    往往有寒熱并用者。

    有消補兼行者膏藥何獨不然。

    精要有貼溫膏敷涼藥之說。

    足為用膏藥者之一訣。

    推之亦可貼補膏敷消藥也。

    此即扶正以逐邪之義也。

    若治兩症則寒熱消補雖同用。

    而上不犯下。

    下不犯上。

    中不犯上下更無顧忌。

     仲景傷寒論有火熏令其汗。

    冷水之。

    赤豆納鼻。

    豬膽汁蜜煎導法皆外治也。

    汗下之法矣。

    用之失宜非法之咎也。

    後賢于痞氣結胸。

    又有法熨法。

    是病發于陰而誤治者。

    與病發于陽而誤治者皆有法也。

    至于無陽者宜蒸。

    髒結者宜炙。

    于無法之中更出一法。

    至周且詳矣。

     而特以才高識妙。

    不必專主外治。

    故外治方不若内治之備。

    然博采諸書。

    未始不粗有其規模。

    或謂溫症斷不能用外治。

    吾謂溫症治法皆從傷寒。

    推出能者。

    特于源流辨之分明耳。

    如吳鞠通溫症條辨。

    大旨在手太陰足太陽。

    傷陽傷陰上認得清。

    至所用瀉心白虎等法。

    豈能外于傷寒。

    而傷寒外治于熱邪傳裡。

    有黃連水洗胸法。

    皮硝水拓胸法。

    芫花水拍胸法。

    石膏和敷胸法。

    老蚓和鹽搗敷胸法。

    發斑有膽汁青黛水升麻水掃法。

    吐衄有井水法搭法。

    蓄血有葉湯摩法。

    通有犀角地黃熬貼法。

    其餘傷寒兼症變症。

    無不各有外治法。

    凡熱病應用之藥。

     傷寒皆有之。

    即傷寒所未有。

    不難以傷寒之所有者比類求之。

    然則以外治法治濕症。

    即可從外治傷寒之法推之已。

    或又謂溫症傳變至速。

    非膏藥所及。

    不知湯丸不能一日數服。

    而膏與藥可一日數易。

    隻在用者之心靈手敏耳。

    惟是法由我造。

    不能為撿方治病者道也。

    破習見而化拘牽。

    是所望于聰明理達者(寒溫傳變往往藥煎成而症已換醫何能待膏可預截較昔人先用葛根斷陽明蒼術安大陰尤穩) 一古膏除太乙觀音霏雲外。

    治四時傷寒有兩萬靈膏。

    治脾胃有金絲萬應膏。

    治勞損有五。

    又有暖臍膏湧泉膏。

    可見内症用膏。

    古原有是法。

    特其藥龐雜。

    并治及外症。

    與湯頭之純一者不同。

    醫家多訾之而耳食者遂概以為膏藥不足恃至于服藥無效。

    事勢危急始用膏藥安能有濟此古膏之所以不行也。

    王晉三論本事四神丸方雲。

    删去背謬之藥。

    複以相須相使之品。

     自奏奇功。

    此真古之功臣。

    安得今更有晉三其人者。

    為古膏一開生面。

    而并創制數十種膏方藥方為世指南也。

    (葉天士有臨症指南外治得更有高手指南則臨症亦有所遵行矣) 一膏藥貼法。

    不專主一穴。

    如經治熱病五十九刺。

    頭上五行。

    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頭中行(督脈)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項五穴也。

    兩傍(膀胱)承光通天腦蓋玉枕天樞十穴也。

    又兩傍(膽經)臨泣目膽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

    天杼膺命(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風門穴)八者瀉胸中之熱。

    氣沖三裡巨虛上下廉八者。

    瀉胃中之熱。

    雲門骨(即肩穴)委中(即腿灣穴)髓穴(即腰俞穴)八者。

    瀉四肢之熱。

    五髒俞傍五十者。

    瀉五髒之熱。

    共五十九刺。

    所以分殺其勢也。

    症雖重。

    得此分殺其勢其病亦減。

    膏藥治太陽經外感。

    初起以膏貼兩太陽(頭痛本穴) 風池風門(疏通來路)膻中穴(于心取汗)更用藥敷天庭。

    熏頭面腿灣。

    擦前胸後背兩手心兩足心(皆取汗)分殺其勢。

    即從刺法推出。

    諸經可仿此推。

    (瘧疾血症均有截法)若髒腑。

    則視病所在。

    上貼心口。

    中貼臍眼。

    下貼丹田。

    或兼貼心俞與心口對。

    命門與臍眼對。

    足心與丹田應。

    外症除貼患處外。

    用一膏貼心口以護其心。

    或用開胃膏使進飲食以助其力。

    可以代内托治外症亦不必服藥者以此。

    (外治以飲食為填補) 一湯液内治猶在暗室也。

    膏藥外治猶在大庭廣衆之地也。

    暗室人所不見。

    大庭廣衆之地見之。

    故内治可蒙。

    而外治不可蒙。

    然易于補過在此。

    不蹈重咎亦在此。

    彼貧無所恃。

    不得已欲藉醫以謀生者。

    讀書既不多。

    閱曆又未深。

    以膏藥療治安拙于已。

    推能于人。

    兩無所負。

    非獨存心宜爾。

    且以保名。

    且以保财。

    且。

    以保身。

    且以保嗣。

    有以一膏起家者資亦一膏藥多驗于窮苦之人。

    一則無力延醫信任不得不專。

    二則平時不服藥故也。

    富貴之家微恙名賢列座。

    親朋省問。

    各舉所知。

    且參視為常食之品。

    何能遽以膏藥為是。

    然當百藥不效之時。

    諸醫束手告退。

    而膏藥能用之有驗。

    則亦易于傳播醫者但當盡其心可耳。

    惟膏藥修合無人見。

    不可鬻良雜苦。

    自失其真。

    更不可乘人之急。

    挾貨居奇以蹈惡習。

    若能于窮民陰行其德。

    不以财論尤為造福。

     一餘所制膏方。

    惟清陽膏。

    散陰膏。

    金仙膏。

    膏。

    催生膏。

    最驗。

    已刊附骈文之後。

     産固非病。

    生亦不必催。

    有膏以備生而病者用也。

    往往産婦二三日後。

    目不得瞑。

     心中煩亂。

    火升于上。

    兒愈不下。

    貼此膏後。

    無不自覺腹中溫暖。

    即時閉目安睡。

    睡醒即生。

    夫用純陰之膏何以能溫暖。

    蓋陽氣外洩。

    得陰膏而陽回于内。

    故腹中溫暖也。

    此即介以潛陽之法也。

    睡者六字真言之一。

    能睡則陰氣自複。

    交骨亦關矣。

    且睡則兒得休息。

    轉身亦有力矣。

    造化自然之道。

    仍以自然還之。

    原不待膏藥特此時氣不行陰。

     非借膏藥之力。

    斷不得睡。

    又非以膏藥安産婦之心。

    而令其睡。

    以俟藥轉亦不得睡。

    此中有醫意焉。

    所以曆試俱驗。

    (凡虛勞症無病可療仿此)曾見有難産者或以硝黃下之或以蓖麻等拔之。

    卒無一效。

    而臨死時自揭其反者有之。

    此陽氣外盡之故也醫理精微在人靜悟。

    聊舉此方質諸當世。

    以見膏藥可以自造。

    不必古人曾有此方也。

    其餘尚有靈霏膏泰山石刻膏七寶遇仙膏。

    靈砂膏延。

    齡膏清補膏。

    溫補膏。

    傷風發散膏。

    傷寒發散膏三時感冒雙解膏。

    東丹溫症解毒膏。

    内傷退熱膏。

    熱結膏。

    冷積膏火郁膏。

    陽症蕩熱膏。

    陰症逐寒膏。

    中寒回陽膏。

    陰痧救急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溫胃膏。

    和胃膏。

    清肺膏。

    溫肺膏。

    清心化痰膏。

    養心安神。

    清肝膏。

    養肝膏。

    平肝膏溫膽膏。

    三一柴胡膏。

    清腎膏。

    溫腎膏保精膏。

    種玉膏。

    潤腸膏澀腸膏通治風熱膏通治濕熱膏。

    通治寒濕膏。

    滲濕膏。

    辟濕膏。

    開郁膏。

    理營膏。

    止衄膏行瘀膏。

    控涎膏。

    消脹膏。

    減渴膏。

    斂汗膏。

    開膈膏。

    蠲痹膏。

    化痞膏。

    瘧疾膏。

    痢疾膏。

    婦人調經膏。

    固經膏。

    安胎膏衛産膏。

    小兒清熱膏消食膏。

    定驚膏。

    補脾膏。

    化痰膏。

    平疳膏。

    殺蟲膏共數十種。

    皆本古方增減為之。

    惟皆新制。

    試用未幾。

    未能自信。

    姑存其名。

    如文之有題能者可自造焉。

     一餘所着骈文。

    因文以立法。

    自比于酒經茶經書譜硯譜之例别為膏藥錄耳所以苦心求索其句句皆可見法不徒貴症症皆各有方(外治古無書故所重在分别立法以示後與刻醫方不同)而或嫌未分門類方不盡可用語亦過深此誠所短也。

    餘拟于文中摘其精方更博采他書益取其精先列辨症。

    次論治次用藥每門以膏為主。

    附以點搐熏擦熨烙糁敷之藥佐之(膏除通治諸另為一門外如傷寒在表則用姜蔥等膏為主附以麻黃散點眼川芎散鼻香附蘆荟紫蘇熏腿灣諸發汗藥佐之入裡則用萬靈等膏為主附以田螺硝石敷法以代五苓大黃枳實熨法以代承氣諸下藥佐之是也舉此為例) 仿王氏古方選注汪氏醫方集解體為之注解并詳所屬經絡穴道。

    眉目既分。

    義理亦出。

    取法亦确乎有據而骈文作為自序。

    總其大要見淺見深。

    聽之觀者。

    衰年精力不逮。

    願俟諸後之君子焉。

    濟人之心。

    我知天下必有同也。

    (脈取十要并柯氏反看正看十法與徐靈胎抉死生說可矣) 一上各條皆數年來閱曆之言。

    餘初亦未敢謂外治必能得效。

    逮親驗萬人。

    始知膏藥治病湯藥。

    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衰老稚弱尤非此不可。

    今人遇病。

    不問大小輕重辄雲服藥。

    衆口一辭牢不可破。

    有雖欲不服而不能者矣。

    此其故亦由于未知外治之法耳。

    未知外治法之能得效耳。

    閑有不效者乃看症未的非藥之不可效也。

    然即不效亦木至成壞症。

    猶可易他法以收其效。

    茲特将平日讀書臨症者錄而出之以為欲學外治者之一助。

    自問不同門外揣摩空言欺世。

     其中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在人引伸觸類自為推展。

    此其大略也。

    至于道之不同。

    固有不必強相謀者。

    吾惟憫生命之多枉。

    自抒愚者之一得而已。

    總之内外治皆足防世急。

    而以外治佐内治。

    能兩精者乃無一失。

    吾為醫家計。

    似不可不備此外治一法。

    若謂吾薄内治則吾豈敢。

     (内科兼用膏藥未嘗非計病家亦甚樂從吾鄉近已有行之者) 一集證二卷嗣出蘭台軌範雲。

    有人專用丹溪摩腰方(方載篇中)治形體之病。

    老人虛人。

    其術甚行或加入倭硫磺人參鹿茸沉香水安息或單用麻油黃蠟為丸。

    如胡桃大。

    烘熱摩腰。

     俟腰熱紮好。

    一丸可用數次。

    若腹中病亦可摩。

    此見外治之法。

    古未嘗不行也。

    又王晉三雲。

    喉風急症。

    舍吹鼻通肺之外治。

    别無他法。

    陳修園于鶴膝風症雲。

    有雷火針(方載篇中)及陳芥子末蔥涕姜汁調塗外治二法。

    不可不知。

    此見外治之法今亦重之。

    又彙參雲。

    金沸草散原治傷寒痰嗽。

    或以熏舌脹遂愈。

    此見内治方可移為外治也。

    皆證也。

     一輯遺四卷嗣出(篇中挂漏之方與友朋寄示良方皆加載卷内以備好事者重刊時酌換方不 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藥法 餘為理瀹骈文。

    既明經文内外治一貫之理。

    複詳前賢外治用藥之法。

    所以開外治之一門文人而喜醫者讀吾文可知其理。

    并有所取法。

    莫不能自為方矣。

    方出于矩篇中。

    所引古方。

     即有未盡驗者要皆矩也。

    餘方何足道以局所用錄存焉。

    古有百草膏。

    雜取山上鮮草。

    不問芳草毒草。

    并而熬膏。

    能治百病。

    乃知膏别有道。

    不必以湯頭拘。

    膏包百病。

    如大營主将。

    坐鎮中軍。

    統領萬隊。

    雖有大敵。

    其氣足以函蓋。

    任變幻百出。

    終不能越其範圍。

    糁藥乃其參謀。

    敷藥乃其環衛。

    點眼塞耳以及嚏法縛法坐法與罨膝紮腳之法。

    乃其分兵煎抹炒熨二法。

    乃其奇兵制勝者也。

    (二法最妙内外治貫通在此膏之得力亦在此不對則改換可必期其效)然此中要有将将者在。

    (讀書審症)諸膏以清陽(代敗毒通聖用)散陰(代五積三痹用)金仙(代越鞠溫白用)行水(代五苓八正用)四膏。

    治症既多。

    亦最驗。

    合雲台(通治外症)為五大膏。

    局中之主膏也。

    更有養心清肺健脾滋陰扶陽通經衛産等膏助之。

    人病不外此矣。

    再加以專藥。

    尤能應變。

    雖非前聖心傳。

    而以是濟人。

    較丸散為無弊。

    餘與戚族共設此局。

    頗有仿而行者。

     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藥法 清陽膏 (此膏治上焦風熱及表裡俱熱者凡三陽症并宜之亦治濕在上須表散者若濕溫症宜金仙膏陰虛有火者宜滋陰膏外症拔毒提膿宜雲台膏○此膏治頭疼如神風火症并效) 統治四時腦後第二椎下兩旁風門穴風常從此入腦鼻塞貼鼻梁并可卷一張塞鼻咳嗽及内熱者貼喉下即天突穴心口即膻中穴或兼貼背後第三骨節即肺俞也凡肺病俱如此貼○此邪在上焦宜以上清散嗅鼻取嚏上清散用薄荷三錢川芎白芷細辛雄黃硼砂黃芩各一錢牙硝二錢皂角八錢研末冰麝看症再加凡頭疼鼻塞赤眼牙疼喉痹并治可預合備用○文中亦有芎芷塞鼻麻黃黃連點眼等方又古湯頭方醫書各有門類可撿如治感冒即撿感冒方煎抹茲不備載諸症皆照此推)風溫。

    (春夏傷風挾溫邪者)溫症。

    (詳見吳鞠通條辨)頭疼發熱不惡寒而口渴者。

    (渴者熱自内達外也○頭疼貼兩太陽或用薄荷黃連牙硝糁膏貼煩渴者兼貼胸背或用麥冬連翹黃芩葛根竹葉銀花甘草煎抹後貼古方如黃連解毒犀角地黃白虎竹葉石膏以及瀉心涼膈陷胸承氣之類均可酌用○熱症用煎抹最宜即古所謂湯以蕩其邪熱也前人治熱病煩渴搗生葛汁抹胸口此本柴葛解肌湯變為生用者也又治熱瘧用地龍三條搗爛入生姜汁薄荷汁白蜜冰片調勻塗胸口此本危氏地龍飲改為外塗者也凡熱病俱妙回春多有藥渣敷法節庵治熱邪傳裡取麸皮同鹽炒熨胸腹以行藥足見外治一法能手未嘗不用可以引伸)熱病(春夏之交陽氣馳張溫盛為熱治同)溫疫。

    (溫病由天行者)溫毒。

    (疫重為毒)風熱上攻。

    頭面腮頰耳前後腫盛。

    寒熱交作。

    口幹舌燥。

    或兼咽喉痛者。

    (此即天行溫疫溫毒也或雲冬溫晚發陽明為邪頭而盡腫名大頭瘟即抱頭火丹少陽為邪耳前後腫名蝦蟆瘟又有從頤颔腫起者名鸬瘟甚則咽喉堵塞最惡又腮腫酸痛者為腮不酸痛者為發頤皆熱症也○治頭瘟先用上清散加冰片取嚏咽喉痛者尤宜文中有延胡青黛方亦可參用膏糁青黛末貼腫處或用大黃一兩姜黃蒲黃各五錢木香槟榔明雄黃牙皂僵蠶馬前子川芎白芷牙硝各三錢炮甲蟬蛻各一錢研末醋蜜調敷如不散而成膿者用雲台膏貼烏龍錠敷若崩制出膿者用馬藍頭搗汁掃之出其熱氣再貼雲台膏提膿并加烏龍錠敷又頭瘟表症重者用荊防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煎抹胸口裡症重者用龍虎雙降散防風通聖散加元參牛子煎抹胸口或并抹背心以清内熱○腮膏貼腮上或用危氏治腮腫口縻喉閉碧雪丹蒲黃青黛牙硝生甘草煎抹後貼再加赤小豆芙蓉葉醋同白蜜敷或用雲台膏貼烏龍錠敷文中亦有方可用)又風熱上攻。

    赤眼(肝經風熱)牙疼。

    (腎虛搖動不痛痛是風火蟲亦有疼久變為骨槽風口噤者又熱病後火毒留胃有牙宣牙疳)耳鳴耳聾耳痛。

    (皆少陽經風熱痛有幹痛膿痛)口縻口瘡(唇口屬脾舌屬心風熱上攻則口舌生瘡)喉閉(即痹也)喉風(内纏外纏)喉蛾(單蛾雙蛾)等症。

    (赤眼腫痛用上清散吹鼻取嚏膏貼兩太陽或用通治熱毒加味五黃錠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皆生用黃丹炒各一兩蒲荷羌活防風生地當歸川芎赤芍皮硝各五錢雄黃銅綠各三錢枯礬一錢以牛膠五錢化水為錠臨用一錠醋蜜磨敷眼胞上下亦可以一錠煎水洗此方可預合備用或用菊花童便洗自尿亦可豆腐熱雞蛋均可眼上或用槐柳桑杏冬青枝白菊花皆連葉枸杞根連葉各一斤龍膽草夏枯草各二兩水煎八皮硝四兩白鹽十二兩再熬裝瓷瓶内每用少許和開水洗佳并治老眼○牙疼用上清散加冰片取嚏并以少許糁膏貼腮上文中有方胃火重者用大黃白芷生熟石膏擦陰虛火炎者用元參細辛青白鹽擦皆勿咽風痛用露蜂房煎嗽亦勿咽蟲痛以塘栖痧藥咬于痛處用麻油煎雄黃嗽亦勿咽○骨槽風用雲台膏貼分寒熱酌用文中玉池散荜茇散醋敷○牙疳膏糁紫雪丹貼心口或用黃連石膏煎水抹後再貼膏并用人乳人中白和冰片吹以青黛散敷頭上牙疳兇極者用文中大黃丁香綠豆敷足心法此毛方也○牙宣膏貼腮上腎熱用旱蓮草擦地骨皮煎嗽胃熱用大黃擦梧桐淚研末糁○耳鳴耳聾膏剪半開勿斷夾耳門貼再用龍荟錠醋磨敷耳一周龍荟錠用柴胡龍膽草黃芩青皮膽星蘆荟黃連青黛大黃木通菖蒲皂角細辛各一兩全蠍三個陳小粉炒黑五兩研末以青魚膽汁一杯和姜汁竹瀝為錠臨用醋磨敷并治耳痛及一切肝火如有膿日久不幹加枯礬雄黃輕粉海螵蛸末敷膿自幹凡耳病用藥吹耳滴耳不如塗耳外又耳聾用藥布包作枕睡最好可以用大劑○口縻口瘡膏糁黃柏黃芩黃連栀子細辛幹姜等分為末貼胸口臍上名赴宴散此綱目法也或用導赤散合涼膈散煎抹胸口以清内熱再貼并用兒茶磨金墨塗患處以五倍子百草霜滑石白螺蛳殼研末敷之蜜炙黃柏末亦佳涼藥不效者用黃連炮姜末糁初若不堪應手即愈潰爛不堪者用地龍吳萸生面醋塗足心止痛亦危氏方也毛陸本皆雲神效虛火上行用草烏南星或用附子糁膏貼足心治口舌牙齒咽喉青黛散用黃連三錢黃柏蜜炙蒲黃各二錢青黛芒硝元明粉寒水石兒茶雄黃硼砂五倍子各一錢漂朱砂枯礬銅綠綠礬薄荷生甘草各五分牛黃冰片各三分麝香一分共末臨用以薄荷湯同姜汁白蜜調敷頸上加人中白人乳過五錢名